花儿王朱仲禄 “花儿王”朱仲禄对“花儿”的贡献

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中国杰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我受委托就我省著名花儿朱仲禄先生青海花儿”艺术的传承贡献进行了调查,为此和朱先生做了好几次的长谈,调查完成后,其报告在专家会议上一次性通过。

先生被授予“中国杰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称号。

因其中的一些资料不为人知,为此,我整理出此文,以飨读者。

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生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堡永安村。

同仁县回族藏族汉族杂居,是典型的“花儿”流传地区。

朱仲禄先生在少年时代学习“花儿”时,对他产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朱瑞(1885―1953年)。

朱瑞一生务农,兼营皮匠生意,是当地有名的“花儿”“唱把式”。

朱仲禄青海花儿”的最初的潜移默化的认识就始于他的父亲。

他从父亲口中学到的第一首“花儿”,就是后来由朱仲禄教授给歌唱家胡松华后,唱红了全中国的那首《上去高山望平川》。

朱仲禄学习“花儿”的第二个人也是他们永安村的,叫百歌阿爷

百歌阿爷姓王,已失其名,由于他会唱的“花儿”曲令特别多而又好听,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王百歌”,尊称百歌阿爷

百歌阿爷唱“花儿”不但嗓子好,曲令多,而且百无禁忌,朱仲禄先生跟着百歌阿爷学会了很多的“花儿”曲令,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花儿”的尕连手》(俗称《保安令》)。

朱仲禄先生学习“花儿”的第三个人叫瞎佛保(1913―1988年)。

佛保姓氏不详,保安乡永安村人,盲艺人,乳名佛保,由于眼瞎,人称瞎佛保

他是一位青海民间音乐全才,以四处游唱为生。

少年时的朱仲禄常跟于瞎佛保后面,听他演唱,流连忘返,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藏、回、汉族的民间小调,宴席曲、贤孝等,使他的民间音乐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积累,兴趣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青海花儿”虽然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但是在朱仲禄之前,对西北以外而言,一直埋藏于民间,少为世人所了解。

西北音乐家协会主席关鹤岩先生第一个发现朱仲禄,并对其“花儿演唱的功底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这位民间歌手,并把他调入了西北歌舞团。

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特邀朱仲禄去电台进行青海花儿”的演唱直播(那时的电台尚无录音设备),这是青海花儿”产生几百年以来,第一次由朱仲禄从穷乡僻壤的山沟野地里将它带到电台,通过电波传向了四面八方。

1950年国庆,朱仲禄在北京举行的“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面向北京十万观众演唱了他新编的青海花儿”《毛主席好比亲爹娘》、《反动派完蛋了》等,第一次将“花儿”直声地传进了首都北京。

1952年,为电影《太阳照亮红石沟》配唱了三首青海花儿”,第一次让青海花儿”走上了银幕。

1953年,朱仲禄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他被请到中南海演唱青海花儿”,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同年,中国唱片社灌制出版了他演唱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宴席曲《尕老汉》,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张“花儿”唱片。

1953年,朱仲禄先生接受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吕骥先生的邀请,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青海花儿”,第一次让“花儿”攀上了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

1954年,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选的《“花儿”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花儿”集(历史上第二本)。

《“花儿”选》是一部普及、传播兼研究的综合性专著,共收入“花儿”唱词800余首,“花儿”曲令简谱60余首,以及8000余字的论文《“花儿”介绍》一篇,开创了我国“花儿”搜集与研究的新开端。

1956年,为迎接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朱仲禄先生和作曲家吕冰、舞蹈编导张新民联袂创作了后来誉满神州、蜚声海内外的“花儿”歌舞《“花儿”与少年》。

创作中,朱仲禄提供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全部素材,《“花儿”与少年》的成功,把青海花儿”推向了全世界。

《“花儿”与少年》问世50多年来,一直盛演不衰,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演唱、创作、教学外,朱仲禄先生还进行“花儿”的研究工作,据研究朱仲禄的学者张君仁统计,朱仲禄发表的研究论文达150余篇,在“花儿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对他进行了实地采访和研究,写出了《朱仲禄传》(手稿,未出版)。

张君仁先生(后任敦煌艺术学院院长)在读博士生期间,对朱仲禄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专著《“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景中的民间歌手》(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关鹤岩、乔建中、张君仁等专家认为:“花儿王”朱仲禄先生自幼秉承了“花儿”王朱瑞、王百歌民间歌手的衣钵后,悉心演唱、传播、创作、研究青海花儿”60年,为使青海花儿”从深山沟里走向世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是他灌制出版了第一张“花儿”唱片;是他第一次让青海花儿”走上了银幕;是他第一次让“花儿”登上了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是他出版了建国后第一本“花儿”集《“花儿”选》;是他第一个把“花儿”介绍到了世界;由他参与主创的歌舞剧《“花儿”与少年》问世50多年来,一直盛演不衰,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精品;此外还有《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雪白的鸽子》等一批“花儿”经他传播,成为民歌经典。

他创作的新“花儿”为传统“花儿”增添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他对“花儿”的研究,为“花儿”理论框架的形成添加了砖瓦。

他还带出了新一代“花儿歌手马俊、张存秀、索南孙斌等,使青海花儿”的传播有了优秀的传承人。

“整个“花儿”这门民族民间艺术领域里面,从挖掘整理到传承发展、创作、研究朱仲禄先生立下了汗马功劳”(胡松华);“朱仲禄是一个具有全面修养的‘“花儿”人’,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歌手,他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全方位的修养,以及他对“花儿”艺术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了那个时代“花儿”艺术发展的杰出代表。

他不仅是个好唱家,同时也是个好作者和研究者,像他这样的演唱、创作、研究三栖式‘“花儿”人’,是非常难得的。

我之所以将他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张君仁)学者乔建中先生朱仲禄的评价,是对朱仲禄这位一生致力于“花儿”传播的民间歌手最中肯的评价:“作为一个歌手来讲,在‘花儿’两三百年的传承历史上,出现了朱仲禄这样的歌王,非常难得,老人几乎把全部的生命心血都投入到这种艺术里面,他确实对“花儿”这门艺术做出了很大很大的贡献

所以他这个‘花儿王’我以为不是‘小王’,而是‘大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