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晋商文化的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

【摘要】本文以晋商文化为切入点,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山西导游人才培养得以创新的路径,并尝试以晋商文化为基础,探索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模式及意义。

【关键词】晋商文化 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文化,和人类历史相生共存,对于其内涵的定义,涉及到了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得到公认的是,文化不单单是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它包括“规范的、认知的、艺术的、器用的各方面”。

[1]用最广泛的定义来讲“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

这种复杂丛结的群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的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2]从功能上看,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调控的功能,而首要功能是教化人的功能

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合于高职教育培养本土化的导游人才是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

1 晋商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晋商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超出商业的范畴。

兴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朝中期,已在“商路舞台、商业财富、商业伦理、商业组织、经营艺术、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商业教育、城乡建设、庙宇奉祀、社会习俗以及商业精神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伴随着晋商的发展与辉煌,一种明晰、独特的文化体系——晋商文化也逐步形成。

基本特征如下:   1.1 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   晋商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对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思想道德(信义观念)、经商立业、人生信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

晋商看来,商人虽以获利为目的,但时时处处“义”字当先,义中取利,注重以“诚信”为本,讲求货真价实,信誉至上,用户至上,童叟无欺。

义利关系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义”在儒家主要解释为道德规范,而“利”则被解释为“利益、功效”。

在儒家的价值判断中,人的社会活动要特别重视“见利思义”。

晋商正是用行动践行了义大于利的儒家法则。

——艰苦创业,谦恭勤勉。

艰苦创业后的晋商一直保持着勤勉、谦恭的为人处事态度。

勤奋刻苦与谨慎稳健成为晋商的重要敬业精神。

也因此晋商能够父子相继数代,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俗话。

——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

晋商在凭借贩茶、贩盐起家之后,建立了具有首创意义的票号。

在国力衰微,清朝政府急需合作者来挽救经济危机之时,晋商顺势而谋,达成了与清廷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种已经成型的文化体系,其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严谨勤奋的实践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品质对于现代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选择。

对于山西而言,“晋商文化”——无疑是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一张王牌,彰显着丰富内涵晋商文化是旅游教育的重要资源。

1.2 晋商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优秀的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晋商文化得以创造辉煌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关注传承更关注创新,重视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意识。

因此晋商文化作为含蕴丰富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产生出了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在用人机制上,晋商采取“择优保荐”的措施;在激励机制上,晋商采用了“顶身股制”的激励制度。

“顶身股制是对商号内业绩出色的职员的褒奖,凡是勤奋工作、才华出众的人,均有平等的机会顶上身股。

”[3]这些理念、措施和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晋商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从内容上为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可挖掘点,选择晋商文化作为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突破口,是对晋商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晋商文化,使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文化的能力。

1.3 晋商文化具有支撑内涵的物化载体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长期交往中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晋商文化是基于晋商发展史之上的文化体系,不仅有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且凝结在票号、大院、古城关隘、彩塑壁画、雕刻造像等古老建筑上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商文化“显学”地位的日益凸显,而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不同领域的文化生长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

当然由于导游专业的区域化特征,晋商文化更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内容。

2 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2.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支持培养目标并完成培养目标的功能,它的内涵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仅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整合企业、社会的硬件资源,还应该整合环境文化资源。

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适应现代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因此,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理念应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晋商伦理、晋商精神为素质教育基础;以晋商的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社会习俗等为专业学习抓手;以区域的旅游资源为教学实训基地,以非连续型学程、工学交替、往复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学年四段式的培养方案:   第一学年: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晋商文化调研——古城、大院专业体验——专业实践   第二学年: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古城、大院专业体验——导游资格考试——专业实践   第三学年: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拓宽性学习——导游资格考试——顶岗实习   其中“专业体验”、“职业能力培训”是学院集中安排的一个学段,利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不包含寒暑假),在本省区域内的具有晋商特色的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专业基本素养(如参观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到专项技能(如讲解)再到职业能力要求(如带团)逐渐层层递进完成,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年要有25—28天的时间用于此学段。

晋商文化调研”、“专业实践”两个学段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院采取分散式的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组织定点式的专项实践。

3 再构建模式的原则   3.1 学生主体原则   在上述构建模式中,学生文化和行业的关系是主体、中介和客体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被当作主体,“因为人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实有形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人来自自然界,从自然界中索取生活资料,并在征服自然中体现了主体地位。

”[4]尽管对于客体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对象。

”[5]“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但是,“客体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指向将是旅游行业,旅游行业在此构建中成为客体。

主客体之间需要通过路径建立连接,文化在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模式构建学生、行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学生是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行业是促进学生在业务上成长的主导因素,文化则是使二者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只有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晋商文化的新的理解,已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