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控制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

摘要: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基础形式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房建工程。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 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 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 就会在灌注中产生质量事故。

本文主要对灌注桩的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充分重视、精心施工、加强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其达到提高施工水平的目的。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 ;事故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近年来如春笋般的在全世界大地上耸立,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对桩基的极限承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有着很高的承载力和成熟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设备的不断完善,因此该桩基础广泛地被采用;钻孔灌注桩的优点是承载力大、施工时噪音低、安全性好,对附近的建筑物影响较小、缺点是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施工工艺较为复杂,质量难以控制等。

基本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施工前必须全面撑握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因钻孔设备不同其施工工艺流程也不一样,现以回旋钻机成孔为例,其主要施工工艺一般流程为:场地平整 ―― 孔位测定―― 护筒埋设――钻机就位――开钻成孔――提钻―― 第一次清孔――检孔――钢筋笼吊放――安放导管―― 第二次清孔――检孔――水下混凝土灌注 ―― 提拔导管 ―― 成桩。

根据几年来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下面浅谈一下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问题。

一、成孔质量控制   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质量如控制得不好,则可能会发生塌孔、缩径、桩孔偏斜及桩底沉渣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等。

这些内容的施工要求在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孔位偏差    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一般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法, 比较简单易行。

在每次对孔位点进行钻进成孔之前都要对孔点进行复测,确保孔点准确;在护筒的埋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孔点相一致,同时要注意埋设深度与牢靠度。

钻头对孔位应正确,钻头中心与护筒中心偏差宜控制在20?L以内。

2、孔径偏差    确保桩身成孔直径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无法安放到设计标高和灌注导管下不到位。

为了保证成孔直径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钻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钻具钻头直径符合设计要求。

利用经纬仪线锤等仪器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保证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笼前作孔径、孔深、垂直度等测试。

成孔径偏差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施工操作不完善   护筒埋置太浅或周围未夯实,从而造成漏水冲刷桩孔;泥浆比重小,密度偏低,压力不够;遇松散沙层、流沙层没有控制钻进进度,钻进太快;施工提?@、安放钢筋笼碰撞孔壁。

(2)成孔钻具   在钻进成孔之前对钻杆进行垂直度检测,钻杆的弯曲与摆动,在钻进过程中就会造成扩孔,且随着桩深的增加,扩孔会随之增大,从而造成桩部分位置塌孔质量事故和充盈系数变大浪费材料不经济,因此钻孔过程中要经常对钻头、钻杆等机具进行检测。

(3)护壁泥浆质量   护壁泥浆性能指标是灌注桩施工中严格控制的指标,泥浆质量不好会造成成孔速度慢、携砂效率低、孔底沉渣增厚、扩孔与塌孔等问题,因此在泥浆的制备时应选用高塑性的粘土,并根据钻进土层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与施工中经常用泥浆比重计检查泥浆比重和砂率仪查看泥浆砂率。

3、孔径垂直度偏差   主要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钻机的稳定性进行控制,钻杆垂直度进行控制,避免其倾斜,从而影响成孔的垂直度。

4、孔底沉渣厚度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清渣问题,无论采用正循环还是反循环清孔,彻底清渣是不可能的,而沉渣厚度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沉渣厚度控制上,要做到触测精确,严格把关。

二、清孔质量控制   钻孔达到一定深度后,在灌注混凝土之前,要进行清孔,孔底沉渣厚度满足下列规定: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桩、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因此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并保持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相对密度<1.25,含砂量≤8%,粘度≤28s。

清孔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水头, 经常检测泥浆指标, 一旦达标, 迅速起钻。

可用直径比设计桩径小5cm钢筋圆圈放入孔内验收桩径, 然后下钢筋笼, 尽可能缩短浇筑前的操作时间, 减少沉淀量。

因下放钢筋笼及灌注混凝土导管清孔时需中断一段时间,故需进行二次清孔

严禁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这将会极大地降低桩尖处土的极限承载力, 也容易因泥浆相对密度过大而造成夹泥或断桩。

三、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由于灌注混凝土工艺的特殊性,因此对混凝土性质及搅拌质量有特殊要求;混凝土坍落度应为180~220mm;混凝土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5Mpa;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满足整个浇筑过程,一般为3~4h,如果运输距离较远,应考虑添加混凝土缓凝剂延长混凝土凝固时间。

浇筑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导管的埋深,《规范》要求在2~6m范围内。

埋深过小会使管外混凝土面上的泥浆卷入混凝土形成夹泥; 过大则使混凝土不易流出顶升, 还可造成桩外周的混凝土出现骨料离析和空洞, 减小桩的有效直径; 亦可造成近导管混凝土面高远导管混凝土面低, 从而混凝土先顶升再水平扩散, 出现死角区, 使泥浆混凝土混合物填实存在死角区, 造成钢筋的握裹力不足。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灌量要满足导管的下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0.8m,从而保证将导管内的泥浆完全排除且防止其卷入混凝土中。

2、混凝土灌注时,间歇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而且不能超过30分钟,每根桩整个灌注过程尽量控制在4~6小时之内,保证灌注质量

3、灌注时孔内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宜控制为不小于2m/h,且导管提升速度与混凝土上升速度相一致,严格防止导管下口提出混凝土顶面。

4、搅拌好的混凝土应在1.5小时内灌注完毕,夏天由于高温天气宜在1小时内灌注完毕,否则要掺加缓凝剂。

5、为了保证桩顶标高以下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灌注设计桩顶标高以上一个设计桩径或设计规定的高度。

四、成桩检验    灌注桩成桩后应按成桩质量验收标准进行,如低应变动测试验、单桩静载试验等等,以确定桩的完整性、承载力是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五、桩基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桩基工程质量取决于勘察、设计施工等许多因素,百密一疏中间环节一旦存在质量问题,要是不能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消除隐患,其后果有可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劳民伤财.   常用方法有接桩,补桩,补强,扩大承台(粱),改变施工方法,   修改设计方案等。

(一) 接桩法: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二种。

1.开挖接桩: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焊接加长钢筋,绑扎好箍筋,再用高一标号砼浇筑至计标高。

2.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

(二) 补桩法    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要求设计单位出变更通知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三)钻孔补强法    此法适应条件是基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桩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事故,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

1.高压注浆补强    (1)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下一倍桩径处,进行清洗后高压注浆。

(2)桩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   (四)扩大承台粱法    1.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粱)断面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应采用扩大承台(粱)来处理。

2.考虑桩上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粱)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粱)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粱)的配筋。

(五) 改变施工方法    桩基事故有些是因为施工顺序错误或工艺不当所造成,   处理时一方面对事故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变错误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二种。

1.改变成桩施工顺序,如桩布置太密不便施工时,可采用间隔成桩法。

2.改变成桩方法,如成孔桩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时,采用套管内成桩的方法。

(六)修改设计    1.改变桩型,当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造成桩基事故,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如灌注桩成桩困难时,可采用打预制桩。

2.改变桩位,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线障碍,可改变桩位方法处理。

.   上部结构卸荷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只有采取削减建筑物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六、结语   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是整个施工的重点.对于整个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保证钻孔灌注桩质量的关键是桩身的成形和混凝土灌注质量, 这就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工艺都要认真做好质量控制。

要做好质量控制, 需要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且具备一定的桩基施工管理经验,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并能够严格按有关规范与标准进行操作,其成桩质量是能够得以保证的。

万一出现事故及时快速处理.把安全.质量,经济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桂清.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工程技术 2007,   [2]李东海.建筑桩基设计施工[J].工程技术,2007,4.   [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