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具体方法

摘要:体育社会科学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体育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是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体育社会科学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在讨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现状,重点论述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社会评价机制,提出了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决策服务。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03—0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育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体育社会科学作为体育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育社会现象、反映其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体育世界观、体育人生观、体育价值观,解决体育理论认识和体育科学思想,解决对社会体育发展社会体育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凭借渗透于生产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面、跨科学、跨部门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新阶段。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体育社会科学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体育社会科学管理体系迅速形成。

体育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最新编制的国家标准GB/T 137 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把体育科学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1996年7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准把体育社会科学列为国家统一规划管理的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从1997年起,开始单独受理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体育社会科学中长期规划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工作。

据统计,“九五”期间国家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资助的专项研究经费总额达420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发展,随着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围绕着一些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讨。

主要有: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关于体育本质和概念的研究,关于体育功能的研究,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关于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关于体育产业化的研究,关于体育职业化的研究,关于体育市场的研究,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研究,关于体育立法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促进了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体育社会科学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体育社科研究的重视程度问题,理论落后于实践问题,学科建设问题,队伍素质和研究条件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根据新世纪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十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方面,特别是“十五"期间和21世纪初始阶段关系体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各学科基础研究以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多出综合效益好的优秀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在21世纪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的方向上,要加强和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当前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重要问题的研究,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

“十五”期间主要在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体育发展战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体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法制建设、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也取得了很不少成效。

这与 “九五”期间体育院校体育社科研究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体育社科研究中心的相续建立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研究人员大都是在学术上有较大的建树或在某学科处于领先研究地位并影响较大的学者或专家。

近几年他们在体育社会研究中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向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承担起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咨询、决策、预测和战略研究方面的任务,相继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为国家制定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对体育宏观决策和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1984年组织编写的我国体育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2000年的中国体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近几年组织编制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87年以来提出的“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实现“六化六转变”的思想,体育产业化,科技兴体等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思想的提出,为国家制订推动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对体育宏观决策和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及1995年国务院批准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们的制定,也都是与体育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分不开的。

一些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如北京体育大学秦椿林教授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天津体育学院于善旭教授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配套立法的研究》,李岚清副总理均作了重要批示;一些战略研究类项目在科学规划体育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原国家体委综合司吴寿章研究员的《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战略发展研究》、天津体育学院李宗浩教授的《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谢琼桓研究员的《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和王鼎华研究员的《从本世纪末到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等,为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的宏观决策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一些体育经济类课题在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这类课题在“九五”期间规划项目中,约占31%,其中一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体育政策法规,如《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全国保龄球馆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体育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另一部分正在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工作的快速发展,如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张昊研究员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和原国家体委计划财务科李敦厚研究员的《体育产业与市场研究》等,推动了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开展全国体育产业调查等项工作;奥林匹克研究类项目受到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如清华大学陈希教授的《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杨桦教授的《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池建教授的《奥运会企业赞助行为法制化研究》、任海教授的《奥林匹克改革对当代国际体育与中国体育的影响》和田麦久博士的《超长规发展潜优势项目,大力开发2004、2008年奥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李元伟教授的《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效应的研究》与马铁研究员的《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开发战略的研究》以及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的《基于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国家营销战略研究》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填补了我国体育科研领域的空白,如原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阎世铎研究员的《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华南师范大学谭华教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思想史研究》和中国体育博物馆崔乐泉博士的《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福建师范大学黄汉升教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学发展史》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的刘德佩教授的《军事体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目前,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的触角已渗透到体育事业的各个层次,成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面向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体育决策以及体育发展所起的智力、理论支持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特别是近年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两个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体育科学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主要包括:当代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成绩显著;为党和政府体育决策服务成效明显;推动了社会体育科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等等。

近些年来,体育科研单位主要围绕备占奥运会,亚运会和有关重大国际比赛作了大量研究和开发工作,仅从国家体育总局5个科单位来看,运动医学研究所在运动营养补剂检测,兴奋剂检测方面获得国家和国际批准的质量认证单位资格,开展了大量的国内外要检测服务,创造了可观的收益;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利用其防治运动创伤方面的技术优势,信托体育医院向社会开展医疗和咨询服务成交显著,1998年经营收入1390万元;体育信息研究所和体育电子设备研究所,1998年通过国家鉴定的科技成果并转化应用的共有8项, 科技产出直接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2001—2004年,科研所累计承担课题140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

与1997—2000年相比,承担课题项目增加36项,增幅35%,承担国家级课题增加8项,增幅为134%。

课题经费总额增幅为79%。

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      2.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无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源于何种动机,但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最终都是为了得到体育社会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认可或社会承认,或者为了得到物质利益,或者为了精神满足获得优先发现权。

也就是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将自己所从事的体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价值向同行展示,称之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内示。

为了同行或科学共同体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相互之间进行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达到内示的目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共同的规范,以便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体育社会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这种规范一旦形成,也就成了一种大家共同遵守和相互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因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机制的产生是出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发展客观上要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内部规范化,以利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价值的内示。

当然,这种内示的方式也随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最初纯粹的学术讨论与交流,到学会和学术期刊的出现,继而产生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都无不清晰地展现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内示的发展轨迹。

从本质上,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这种内示就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共同体内部的自我评价

所以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是伴随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生发展的。

2.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外在要求随着社会体育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从最初的个人活动转变为集体活动,继而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体育活动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再也无法完全独立于社会体育系统之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和复杂。

一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育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价值内示系统

另一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系统作为社会体育系统的一部分,需要不断得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补充,即输入。

同时也要不断地将自身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外示,即输出。

而且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系统社会体育系统也日趋复杂化,变得十分敏感。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系统社会体育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需要不断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体育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体育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社会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和决策的风险日益加大。

随着全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竞争的加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竞争在国家竞争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社会体育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而人们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一方面要向体育社会科学共同体内部展示其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展示其研究价值,即价值外示,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如何将如此庞大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系统纳入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控制范围之内,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的外部评价系统

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社会体育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另一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它们可以确保科研成果速度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此外,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的有效监督、控制和评价可以使之按照有利于体育社会科学自身和人类社会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系统和机制日益完善与复杂的重要原因。

2.3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的构成   2.3.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社会评价系统开始由以内部评价为主转向外部评价与综合评价并重,即从内示转向外示以至两者并重。

在开展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3点思路:1) 既要吸收国外或自然科学评价中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但又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而必须针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应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2) 必须弄清楚各级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成果评价在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果转化社会评价可以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评价打下基础,并进而建立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3) 必须贯彻执行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分类评价的原则。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评价,又包括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评价,也包括体育社会科学学科教育评价和学科社会影响评价,每一个子系统之下又包括不同的内容(图1)。

图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2.3.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社会评价系统的关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不仅以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系统评价对象,而且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评价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一系统不仅由多个子系统组成,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系统本身也在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各种联系,使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之中。

一方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系统独立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系统之外活动,对其发挥着监督和控制功能,另一方面又从属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系统,为其提供服务并成为体育科学研究活动系统的子系统(图2)。

3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问题由来已久,几年来已经越来越来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整个体育科学研究体系中,体育社会科学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而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

图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科学评价系统      与科学研究活动系统关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具有以下的主要作用和功能:1) 有利于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促进其研究繁荣和学科建设;2) 有利于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更好地为体育科学决策服务;3)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原始性创新,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4) 有利于发展和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术队伍建设,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 有利于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6) 有利于规范体育社会科学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科学评价制度,正确引导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体育科学研究相比,它具有学科构成的复杂多元性,民族性、阶段性、本土性、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成果转化的长周期性等特征。

但从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阻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管理力度不够;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3)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完善;4) 决策层吸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5)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自身不足,影响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

根据以上阻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实情况,我们提出了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1) 逐步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有关的法律制度。

提供法律保障、优化法律环境,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鼓励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实现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公平竞争、风险投资、合作开发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等。

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保护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政府在1996年还专门制定了一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手段来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规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活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进一步明确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改革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奠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发展成果转化基础,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畅通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要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广泛宣传,促进其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衔接,加速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立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 以体育科技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理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推广;从源头抓起,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设计、立项的现实性、应用性与针对性,狠抓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水平和素质,加强监督检查,严把成果鉴定关和转化关。

4) 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科学理论评价机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科学评价理论是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学评价管理与决策服务的,随着体育科学技术与管理、决策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科学评价理论研究必将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深入研究发展,研究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5) 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

随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以前单个的科研机构已经无法独立完成复杂科研课题,新满足需要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系统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社会系统

如反映体育大学一体育科研机构一体育企业之间双向互动的知识联盟、大学城、体育科技园、高新体育产业科技区、国家体育知识创新系统、区域体育知识创新系统等相继产生,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了广泛的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跨机构、跨地域的竞争与合作。

这种新的科学知识产生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研究评价系统,生产了新的社会体育需求。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体育社会科学,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需要建立科学的社会评价体系。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评价体系应尊重其特殊性,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J].体育科学,2004,25(1):3—4.   [2] 张天白.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1,21(4):15—17.   [3] 司虎克,何志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空间、时间与强度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12):23—27.   [4] 徐元君.对1997—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状况的统计分析――兼论我国体育社会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J].体育与科学,2004,25(4):39—42,51.   [5] 朱唯唯,苏新宁.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与评价[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20—25.   [6] 尚志强.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社会研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590—59.   [7]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展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5.   [8] 陈俊钦,黄汉生,朱昌义等.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5—8.   [9]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集成与研究前沿[J].体育学刊,2005,12(1):4—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