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达到1.3亿人。

户籍理论问题研究专家 刘 宏斌说,问题不在于人口流动,而在于外围条件和制度如何适应人口流动的现状,不能用计 划经济的观点来考察和预测市场经济下的变化。

一句话: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形式上的一种 创新,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户籍制度改革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 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国家经济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但要达到户籍制度改革的 最终目的——实现迁徙自由尚需时日。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宪法修正案  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一项与传统户籍制度相矛盾的“迁徙自由权”的问题在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

广东籍人大代表陈丽妮以发起人身份率先 向大会提交了《尽快将公民迁徙自由权”纳入宪法修正案》的议案。

丽妮在议案中指出,1998年,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 公约第十二条给出了迁徙自由的范围: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享受迁徙 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丽妮提出,我国1975年宪法开始取消迁徙自由条款,后来的1978 年及1982年宪法都没有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我国从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来看,它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准则,公民除就业、升学、工作调动等可以迁徙外,一般没有选 择居住地的权利。

鉴于上述情况,陈丽妮等代表提议案建议:将“公民迁徙自由权”纳入宪法修正案;以 与国际接轨为原则,我国应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推动制 度的变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专家王太元指出,改革并不意味着取消户口,而是要从根本上 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 济调控、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

人口合理流动已成潮流  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 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如 今,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实行户口二元管理结构,人为分割城市人 口和农业人口既不合理也不科学;此外,户口迁移限制太死,影响了公民的正常合法迁移。

小小一册户口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束缚力呢?户口的作用与它被赋予很多功能的特点 有关:195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供 应暂行办法》,以及以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 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

现在,市场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乡土闯荡世界。

但已经实行了40多年 的户籍制度还是像一条无形的带子,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

在许多大中城市,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就无缘买经济适用房,只能多拿票子买商品房; 翻看当地晚报的招聘信息,许多单位都要求求职者要有所在城市的户口,许多青年人因此到 处碰壁;分居两地的年轻夫妻要排队等好几年才能团聚;孩子若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上幼 儿园、学校都要比当地市民多花不少钱;在酒店从事保安工作的小伙子失业了,一时找不到 工作,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他来自农村,没有失业救济……。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