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词类活用_《游褒禅山记》一些难词难句诠解

秦 豪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我国古代游记中的名篇,现被选入全国高中必修一语文通用教材和文科院校古典文学教材。但对这篇文章一些词、句的解释,至今有关资料没有得到统一或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就此作些试探性诠解。

一、卒字作终于讲,还是作死讲。

原文第一节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这句话用现代汉语可译为唐代慧褒和尚当初在山脚下筑舍居住,最后又埋葬在那里,因此,在他死后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褒禅山原句中的卒字全国通用高中语文教材没有对它专门作注,而其他不少古代散文选本如《中华活页文选》等都作死讲,卒葬之即死后就葬在那里。但我认为这里不能作死讲,应作终于即最后讲。理由如下:

1、原句始(当初)和卒(最后)在时间概念的关系上是前后相呼应的。如果把卒解释成死,那末在时间概念方面始与卒便毫无相承相应的关系了。

2、葬,动词,埋葬,其含义已经包含了死的意思,倘若卒再作死讲,在文字意义上就出现不必要的重复。

3、从卒字的词性及其在句中的作用来看,作终于讲与上文始保持了对应的关系。原句舍,动词,筑舍居住;始,当初,时间副词,状语,对舍来说起了修饰限制的作用。原句葬,动词,埋葬,谓语;卒如果作终于讲也是时间副词,状语,对葬来说也起了限制的作用。这样解释即把卒字与上文始字的词性及其在句中的作用相对应起来了。由此可见卒字作终于讲,而不能作死讲。

二、庐冢作屋舍坟墓讲,还是仅作守墓的屋舍讲。

原文第一节有一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这句话可译为:如今叫做慧空禅院的,是慧褒屋舍坟墓。全国通用高中语文教材把庐冢注释为庐墓,即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很显然,把庐冢看作了一个概念。庐冢在这里究竟是一个概念,作守墓的房屋讲,还是两个概念,作屋舍坟墓讲呢?我认为庐冢作屋舍坟墓讲来得恰当。这是因为:

1、上文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前半句舍就是筑庐、筑舍的意思,后半句葬就是造墓埋葬的意思。下文出现庐和冢与上文舍、葬在意念上照应起来了。因此庐冢仅作守墓的屋舍讲,其外延太狭窄了;。

2、庐冢只作守墓的屋舍讲,那末慧褒和尚原来筑舍定居的屋宇和死后的坟墓便不包括在内了。这样,慧褒禅院,这个地方就只指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而不包括慧褒和尚的生前住处和死后葬地了。这显然不合事理,因为从文章具体内容看,为了纪念慧褒和尚而命名的慧空禅院应包括慧褒和尚生前住屋和死后坟墓在内;。

3、如果庐冢只作守墓的屋舍讲,对原句翻译就很难处理,译文慧褒和尚守墓的屋舍欠通顺。所以,庐冢只指守墓的屋舍讲,不够恰当,应作慧褒和尚的生前住处(屋舍)和死后葬地(坟墓)讲。这样看来,有的古代散文选本如王力《古代汉语》,对庐冢作守墓的屋舍坟墓讲也不全面了。

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前后两个分句因果关系的道理在哪里。

这一句可译成有个名叫华山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阳,山的南面。以,作因为讲,连词,表示前后句是因果关系。但细细推敲,无论从内容或文字的字面上都看不出前后两个分句有什么因果关系。这一点,《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在这里没有说清楚,而现在有关本文的古代散文集或参考资料均无直接诠解说明。据褒禅山所在地安徽省含山县县志记载,和最近有关考察人员说:褒禅山也叫华山,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成条形。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的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又名兰陵山。今统谓之褒禅山华阳山有前后二石洞,称华阳洞,其后洞即王安石所游之地。我们由此而知华阳山是华山的一部分,王安石所说的华山洞实际上指华阳洞,今褒禅山石壁上还有华阳洞的字样。根据以上有关褒禅山的情况,原句可译成有个名叫华山洞即华阳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这样前后两个分句的因果关系就十分清楚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