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加锋钩针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背肌筋膜炎50例疗效观察

【摘要】 观察温针加锋钩针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加火罐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加锋钩针治疗,同时配合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加锋钩针合中药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背肌筋膜炎 中医疗 温针钩针痛逐瘀汤 中药疗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2岁~63岁;病程1个月~5年;疼痛部位在左侧者22例,右侧者17例,两侧者11例。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3岁~65岁;病程2个月~6年;部位在左侧者21例,右侧者16例,两侧者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9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板紧,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和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取针灸及拔罐治疗。取穴:以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内的压痛点、条索状结节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穴位为主,如风门、肺俞、曲垣、秉风、膏肓等。患者俯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据患者体型胖瘦选取25 mm~40 mm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行先泻后补手法,留针20 min,期间每5 min行针1次,起针后拔火罐15 min。1次/d,12次为1个疗程,休息5 d,继续第2个疗程

2.2 治疗组。

2.2.1 锋钩针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暴露患部皮肤,寻找到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常规皮肤消毒后,以锋钩针勾割治疗3下~5下,可听到割断皮下肌纤维的“嚓、嚓”声,沿原进针方向出针后迅速以火罐吸拔3 min~5 min,使出血1 mL~2 mL后起罐,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眼1 min左右,以不再出血为度。每次钩割治疗应避免在同一针眼处进针,且最多不超过5穴。待锋钩针治疗的每个穴位都不再出血后行温针疗法。

2.2.2 温针治疗 取穴同对照组。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患部,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40 mm×40 mm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选取4穴~6穴行温针灸。在针柄上套上一段2 cm长的艾条,从下端点燃让其慢慢燃烧至灰烬,待微温时除去灰烬,再套上另一段艾条以同样方法施灸。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约留针40 min。患者每天接受温针加锋钩针治疗1次,连续治疗12次为1个疗程,然后休息5 d,仍有症状者,进行第2个疗程

2.2.3 中药治疗 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秦艽3 g,川芎6 g,桃仁9 g,红花9 g,乳香9 g,当归9 g,羌活9 g,地龙6 g,香附3 g,黄芪9 g,甘草3 g。水煎服,分早晚两次分服。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