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党报农村版的困局:农村养老困局

一路走来,小苗长成大树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人口最大的省份,办好一份农村报,是几代河南日报人的执著追求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

早在1963年1月15日,河南日报就创办了《河南日报农民版》,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

1980年4月2日复刊后定名《河南农民报》,1993年1月改为《河南日报农村专版》,1997年9月又更名为《河南农村报》,2005年1月1日,经省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将《河南农村报》归入《河南日报》,改名为《河南日报农村版》,面向乡镇以下地域发行,中宣部称河南日报农民办了一件好事。

河南日报农村版》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办最早的一份系列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长子”。

可以看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河南日报农村版有将近60年的历史,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农村版复刊至今刚好30年,而纳入党报系列,农村版已经有5个年头。

报业集团中,有一份办得出色的农村报是报业结构合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阶层,在当今非常发达的媒体市场中,专门为农民群体服务的媒体却显得少而弱。

然而,河南日报农村版以顽强的生命力,多年来一直探索不止,不但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虽然三农媒体被国家列入公益性报纸,但至今河南日报农村版没有国家一分钱的投入,仅靠自身滚动发展,2009年报纸发行收入1386万元,广告收入851万元,综合利润536万元。

从《河南日报农民版》到《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经营的这份涉农报纸曲曲折折走过了将近60年的历程。

相对于创刊时的一株小苗来说,如今,她已经成为一棵枝叶相对繁茂的大树。

然而,展望未来,要成长为三农大地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为党报农村版之后的得与失   纵观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历史,虽然几经改变,但最大、最实质性的改变当属2005年1月,即由自办发行、市场发行的体制一变而为党报发行体制。

因为纳入党报体制,不仅发行模式变了,同时也影响到新闻宣传、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

成为党报农村版之后,总体来说,整个报纸的受益是挺大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一点是,纳入党报体系之后,农村报变成了一张相对主流化的报纸

由原来着重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一张专业技术报而成为综合性的囊括新闻、生产、副刊等种类的报纸,纯粹的农业生产类版面由最初的90%以上下降到30%,而新闻、副刊则占据绝大部分版面。

河南日报农村版》已成为一张对开4版(周二、周四各8版)的综合性党报

第二,成为党报农村版后,报纸的平台及影响力大大增强。

假如原来只是一片小小的晒谷场的话,现在则是一个小型的综合广场,广场上既有“打谷”的活儿,又有文化演出,还有政策宣讲、人物展示等等活动,台子大了,过去的“演员”就那几个,现在还可以邀请外面的“大腕”参加,比如,2009年麦收期间,农村版联手河南电视台农村频道、河南电台农村频道及大河网一起组织、实施了“行走大中原,见证丰收年”活动,影响非常大,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都对此有批示,读者反响也非常强烈。

第三,随着报纸层次的提高,读者结构由单一转向丰富,同时拥有了一批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读者。

过去的农民报或农村版读者对象就是单纯的农民,主要指导农民种地、养殖等生产活动,对社会议程的干预几乎没有。

改成党报农村版后,读者对象除了原来的农民外,其辐射范围扩大到县以下的党政机关、三农领域的学界、产业界及在农村有市场的重要机构,农村版的影响力随之扩大。

第四,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

由于纳入党报体系,报纸发行从过去的自办、依靠市场而变为每年按党报按计划进行征订,使报纸发行量较为稳定,大大缓解了过去发行时期忙乱无序的状态。

毋庸讳言,凡事有得就有失,改成河南日报农村版以后,从整体方面来说对报纸发展是有利的,但在一些局部及细节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及商榷的地方。

报纸的创新能力及主动性有所降低。

过去,主要依托市场谋生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有一席之地,整个报纸无论是稿件的组织策划还是报纸发行,都得报社内部人员自己去拼去闯,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能力非常强。

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形势下,报纸一度办得生龙活虎,深入农民之心,高峰期发行量曾高达70万份。

收编为党报之后,由于发行有了保证,等于报纸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了着落,本来更应该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但人固有的惰性也随之而来,大大影响了报纸的创新及锐气。

改版模糊了农村版自己的个性和定位。

过去,就是单纯的农报,现在成了农字性质的党报,定位一时有点飘忽不定。

这一点,在新闻的采写上最为明显。

由于关于省委省政府重要的会议、决策等新闻稿,一般要用河南日报的,农村版记者主要跑一些行业内的新闻,造成整个报纸对待新闻有一种等靠河南日报的倾向。

这样一来,农村版在版面上不时会显得与河南日报雷同,特别是一版,每逢到全省“两会”等重要会议时,简直就是《河南日报》拓下来的,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面貌。

既是党报,又是农村版,到底应该怎么定位?如何运作才能既担负起党报的使命,又兼有农字报的特色?如何破解成为党报农村版之后的困局呢?   党报农村版姓党也姓农   河南日报农村版作为河南日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自然姓党,自成立以来,河南日报农村版始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常年不间断地把党的声音通过报纸及时而准确地传送到基层。

但是,农村版的另一头紧密联系着三农,她必须取得农民的信任,成功地为农民代言、为农民服务,才可以真正有立足之地。

就是说,农村版必须同时紧紧抓住党和三农这两头,既姓党又姓农,方能健康发展。

要想姓农,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摸清农民需要

2009年8月,与南方农村报有关负责人的交谈过程中,笔者深受启发。

南方农村报之所以能够在发行、经营及新闻方面成为全国涉农媒体的翘楚,与其办报理念密切相关,这就是摸清农民需要

其一位负责人这样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时农民需要政策和简单的技术,我们摸准了农民的需求,仅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信息,发行就飙升;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欲望,这时我们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我们想赚钱,我们需要成功感,我们想办大报,但我们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农民需要,发行量便急剧下降;2000年以来,我们终于搞清楚,在市场经济时代,全方位的维权是农民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这时我们也弄懂了什么是媒体责任,什么是专业主义精神。

的确如此,我们什么时候能满足农民需要,履行媒体的责任,发行量就飙升;什么时候忽略农民需要,或者媒体职责履行得不好,发行量就下降。

农村版为什么要存在?它应该是为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而存在,它是为农民提供媒体应提供的服务而存在,它应为农民去履行媒体的天职。

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农民需要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今后农村版的首要工作就是摸清农民需要,然后设法满足,不能受任何干扰。

要想姓农,农村版当前要做的一件关键事情是做好舆论监督。

卢书记在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强调,要努力破解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舆论监督难等问题。

当前的舆论监督确实难,难在采访难、发稿难,难在基层政府对舆论监督的各种干扰。

但是,实际生活中,农民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常常被侵害,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启蒙,帮助农民维权,落实法律和政策赋予农民的权益,应该是涉农媒体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份党报性质的涉农媒体,应该将农民关注的问题带向公众视野,从而为公平解决提供可能。

总之,成为党报后的农村版不能因为自己成了党报而忽视农字性,相反地应该立足于更好的平台,紧紧抓住三农不放,强化自己的农性,将农字做足、做透,做到农民心里去,这样,改版后带来的某些困局也许能够得以破解。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校:施 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