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预期理论、启发式认知偏向和心理账户研究内容。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决策  一、行为经济学溯源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标准经济学理论假定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即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皆不存在。

行为经济学却认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远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行为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关注于指出传统经济学假设的不足。

而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经济学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假设的挑战,还进一步运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修正后的假设融入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主要是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引入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行为决策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判断和选择两大类。

判断行为研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发生概率的时候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行为研究中选择的含义是,人们在面对多个可选事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挑选的。

行为经济学研究一般分为四步:识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运用的假设、模型;识别反常规现象;改造原有模型,使之普适性更强;检验新的行为经济模型。

寻找该模型的新推论,并论证其对谬与否。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三、行为经济学基本内容  第一,预期理论

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做出了修正,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许多都系统地偏离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偏离期望效用理论

预期理论有三个基本理论观点:面临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人们常常对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状)的方式,而不是对用绝对项衡量的结果更加敏感。

这种对变化而不是大小的重视可能与心理学的认知法则有关。

根据这种法则,人们对外部环境(如温度和光线)的变化而不是其强度更敏感。

而且,与偏好水平相比,在同等大小的损失和收益之间,人们常常更讨厌发生损失。

第二,启发式认知偏向

人们在作判断的过程中,会走一些思维捷径。

这些思维的捷径,有时帮助人们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

这些因走捷径而导致的判断偏差,就称为启发式偏向

三种最典型的启发式偏向:一是代表性偏向

代表性偏向是指人们简单地用类比的方法去判断

如果甲事件相似于乙类事件,则甲就属于乙,与乙同类。

使用代表性进行判断往往会导致过度自信。

二是可得性偏向

可得性偏向是指当人们需要做出判断时,往往会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是最先想到的东西,而不是去致力于挖掘更多的信息。

可得性偏向又分为四种表现形式:事件的可追溯性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被搜索集合的有效性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想象力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幻觉相关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

三是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这些起始值就像锚一样使估测值落于某一区域中。

如果这些锚定的方向有误,那么估测就会产生偏差。

锚定效应有三种体现:不充分的调整;在连续和独立事件的估测偏向;主观概率分布的估测偏差。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第三,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研究主要关注三个因素:一是收入的来源。

根据钱来源的不同,人们会将它们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去,不同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一样的。

人们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不舍得花,但是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其实说明人们在头脑里分别为这两类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是收入的支出。

人们会将收入分配到不同的消费项目中去,各个项目之间资金不具有完全替代性。

三是对心理账户核算的频率。

对心理账户是每天核算,每周核算,还是每年核算,对人们的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行为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假设人们能够事先估计一生的收入,然后通过合理安排储蓄和消费来平滑一生的消费,这样就能达到货币效用最大化。

如果人一生的每个阶段的效用函数都是边际效用递减,并且每一期的消费冲动都是相同的并且可以细分,那么总效用就可视为每一期效用的净现值总和,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理论才是可被接受的。

行为生命周期假说为原先的理性假说添加了三个重要的行为学变量:自我约束变量;心理账户变量;心理定格变量。

第五,自我约束问题。

可以根据对自我约束问题意识的程度不同,将人们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成熟型。

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并且倾向于准确地预测将来的行为

二是幼稚型。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自我约束问题,因此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将来的行为

三是偏幼稚型。

这类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自我约束问题,但低估了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在储蓄活动中,自我约束问题可能产生两种行为倾向:一是幼稚拖延,当人们认为在未来他们的效用函数会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这种幼稚拖延。

他们错误地认为,虽然今天明摆着是这样的,但是明天会有所不同。

他们没能意识到明天的自己也将不再是今天的自己,因此当明天到来时,他明摆着也会是拖延。

二是成熟提前,当成熟型决策者将消费现有的收入看作是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由于他们对未来的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他们对自己说:如果明天我会把今天的储蓄都花光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今天还要储蓄呢?于是在没有成本(如税收优惠)的前提下,成熟型决策者也会拖延储蓄。

中国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美)阿兰斯密德著;刘璨,吴水荣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三联出版社,1985.  3、何大安.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作文 /zuowen/。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