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策略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网络舆情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传播,而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使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舆情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概括起来表现在六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丰富性。

学生网络舆情的丰富性是指网络舆情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各种各样的言论都可以在网上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加之网上评论的匿名性,导致网上言论缺少严格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从而使信息发布者能够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导向、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相关的言论互联网上比比皆是。大量正面言论负面言论充斥着互联网,让人莫辨是非,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虽然可能会遭到相关部门监控,但通过一些特殊手段部分言论仍然可以规避相关监控。

(二)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学生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是指言论发布的主体、言论的导向、言论的权威性以及言论的自觉性等方面纷繁复杂,很难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言论。从言论发布主体来讲,既有官方舆情,也有民间舆情,每个人都可在网上发言,因而很难确定谁是主导。就平面媒体而言,其主导地位的言论一般是官方的。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官方的垄断地位,使平民百姓拥有了发言权,甚至有些言论民间的地位比官方的地位更为重要,这一点从取消收容制度和劳教制度就可窥见一斑。除言论主体的复杂性外,言论的导向也纷繁复杂。网络舆情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体现官方意志,而是各类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在网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其舆情的导向性各种各样,既有积极意义的舆情,也有消极意义的舆情;既有进步思想,也有反动思想。尤其是一些翻墙软件和网上代理的出现,使学生可以轻易浏览到被官方屏蔽的海外网站,导致不同导向的舆情随处可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学生网络舆情的多元性是针对舆情的意识形态而言的,即网络舆情的意识形态呈多元化特点,各种思潮均可见诸网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文化意识渗透无处不在。这一点的突出表现就是大量网络水军充斥各大网站、论坛、跟贴等。此外,一些独运的网站受到西方支持,频繁发布谣言和虚假信息,试图干扰国内的思潮。这种现象之所以在网络世界中尤为突出,是因为网络平台缺少“把关人”的监控,导致信息可以自由流动。而传统媒体由于时空限制,加之存在“把关人”的筛选,恶意的政治信息难以入侵。互联网则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可以在不同国界自由流动,导致网络舆情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

(四)网络舆情的冲突性。

学生网络舆情的冲突性是指网络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这一点主要来自网络的两个特点。一是网络的匿名性;二是网络的跨国界性。从网络的匿名性来看,由于网络允许网民采用匿名的方式发布信息,从而导致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随心所欲地发布言论而不担心被揭露出来。大量的新闻评论和网上跟贴等则不需要实名制,因而网民仍然有匿名发布言论的空间,加之海外网站的加入,使网民的私密性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从而形成了“网络社会”伦理相对主义强化。例如,根据中国经营网在2013年7月29日的报道,华为在英国参与了政府网络过滤系统,屏蔽网络色情等内容。这一现象在英国网民中引起担忧,主要是因为网民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政府监控。但这一现象在中国国内却没能引起太大反响,相反,中国的家长们比较欢迎政府屏蔽掉网络色情的内容。因此,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准则差异,导致了网络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之间的冲突。

(五)网络舆情的难控性。

学生网络舆情的难控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要对舆情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特点。为了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审批。这样一来,在互联网上匿名发送邮件、进行评论、参与讨论等都变得十分简单快捷。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跨越国界性,网民通过海外网站发布言论更是难以监控,使政府管控网络舆情变得十分困难。对于国内网站,政府可以通过定向关闭特定网站或是要求网管人员删掉不恰当的评论,而对于境外网站,政府只能通过屏蔽网站来进行管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类翻墙软件和网上代理软件的出现,使政府很难屏蔽掉这些网站,从而很难对相关网络舆情进行控制。

(六)网络舆情的公共性。

学生网络舆情的公共性主要是指公共意见通过互联网表达。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这类信息内容主要是在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等大众媒体上出现。通常纸质媒体主要是新闻评论的形式,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感等。这些信息发布是由专门机构和组织负责的。互联网出现后,网络舆情得到了极大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精彩纷呈,极大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承载这些舆情的公共平台有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校园网站的BBS、个人网站、个人博客以及官方微博。此外,许多新闻网站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跟贴服务,例如xx网站的“我来说两句”、腾讯的“大家在说”等。迄今,各类评论性的信息已成为网上信息内容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对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网络舆情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为此,研究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一)建立网络舆情的管理机构及宣传主阵地。

在学校相关部门成立网络管理组织和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同时建立学校网络宣传主阵地,如一些重要的网站、个人网站、百度贴吧、博客论坛、BBS及微博等。这些宣传主阵地为每个上网者都有机会参与各类事情的评论,为自由和传播表达个人观点提供了公共平台。

(二)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管及联动应急机制。

在学校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学生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并启动社会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学校联动应急机制,随时监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接触过什么舆情,如何被这些舆情影响的,及早发现负面舆情,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避免网络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应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早导控。学校要有专门的网络管理软件、监控软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筛查和整理,适当屏蔽一些负面舆情。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在网络管理方面不能完全放开,实行完全自由化的政策。国家相关部门及相关教育机构应当对网络舆情进行适当分类,根据舆情的正负面程度进行适当屏蔽和放开。

(三)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发布机制及网络舆情法制教育。

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布信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有效避免流言、谣言传播,斩断负面舆情源头,使学生对虚假信息产生免疫,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同时使学校网络宣传主阵地成为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另外,通过网络倾听民意,妥善回应、解决学生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做好网络维稳工作。与此同时,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网络舆情传播中讲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主流舆情,营造良好的校园舆情环境,做好舆情管理工作。

(四)形成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合力。

本研究发现网络舆情会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产生影响。正面的网络舆情产生积极影响,而负面舆情则产生消极影响。为此,我们应认识到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共同引导学生接触一些正面舆情,尽量避免一些负面舆情,使学生能够与主流意识形态站在同一战线,共同抵御负面网络舆情

(五)加大社会支持减缓负面网络舆情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有助于减缓负面舆情对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中,相关部门应建立学生网络舆情辅导机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深层含义,背后的实质内容等,从情感支持、尊重支持和信息支持等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走出负面舆情的桎梏。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5):32—35.

[3]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8—190.

[4]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42—44.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