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抵抗的命运

过美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阎连科的长篇《受活》是一部复杂而荒诞,奇特而虚幻,乡土与魔幻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惊世之作。《受活》描写了耙耧山区一个叫“受活庄”的偏僻山村,环境恶劣且村民多为残疾人,极少有健全者。为脱贫致富,融入社会发展進程,县长柳鹰雀的带领组建残疾人艺术团,购买列宁遗体,建造列宁纪念馆,付出了巨大牺牲,最后却被洗劫一空,以悲剧收场。

翻开《受活》的目录,各卷、各章都是奇数。奇数往往代表着不幸,或许从一开始,受活庄的种种不幸都是被安排好的。此外,作者还采用“毛须”,“根”等名词来分卷,从“毛须”到“种子”是植物一生轮回。书也从受活庄宁静的生活写起,到最后再归于平静。就像是纷纷扰扰轰轰烈烈地唱了一出大戏后重新回归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

受活》中夹杂着大量河南方言,“受活”是北方方言,意为享乐、享受、快活、痛快淋漓,在耙耧山脉,也暗含苦中之乐、苦中作乐之意。阅读初期有些困难,但阎连科在与北大学生对话中提出“如今汉语创作对方言的挤压十分严重。尽管方言写作与当前的消费文化相抵触,但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语言文化存在,汉语将变得十分单薄。我希望能通过方言来丰富汉语写作。可能有的人读的时候,觉得会有障碍,但可能也会有一种新鲜感。”《受活》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然的乡土气息,更加贴近了小说中受活庄地处河南大山深处的设定,其中“哩”、“呀”等语气词,使小说增添了河南特有的风土人情的韵味。

受活》分为两条线,一是茅枝婆在经历“入社”带来的苦难后,千方百计地想让受活庄“退社”,最后看到退社文件后安然死去。二是县长柳鹰雀带领村民用残疾人艺术团赚到的钱造列宁纪念馆,实现暴富梦想。

柳鹰雀和茅枝婆分别代表了受活庄的政治掌控者和精神引领者。柳鹰雀掌握了受活庄的政权,茅枝婆代表了受活人的意志。两人兼具肤浅的残缺的革命意识,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茅枝婆是“革命烈士的后代”、“最小的红军女战士”,在过草地时,为躲避敌人与红军排长一起躲到墓地,却被排长强奸。一路流浪乞讨中被一个叫石匠的受活人所救并留在了受活庄中和石匠生儿育女,逐渐忘记革命。在全国解放后,茅枝婆自觉是到过延安的人,应该带着全村人闹革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立了合作社,进入共建社会主义的浪潮,与当时革命形势接轨。然而,在村民刚刚享受到合作社带来的好处时,接二连三的灾难接踵而至。铁灾、大劫年、红罪、黑罪一次次的打破了村庄的安宁,村民把种种灾难归咎于入社,自然也怪罪茅枝婆茅枝婆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后对革命产生了怀疑,突然明白了革命的真正内涵。剩下的半辈子全在为退社活着,革命理想完全破裂,从革命的积极追随者变成坚决反对者。茅枝婆反对柳鹰雀带受活人组建绝术团走出受活庄,但为了能够退社,和柳鹰雀签订协议,组建带领第二支绝术团到全国各地去巡演到年末,自己也上台表演——扮演两百多岁的老人来博人眼球。后来,受活庄的人被软禁,她带着绝术团回到受活庄后,天天穿着寿衣,等待着退社的命令,等待着死亡。

听到上级同意受活退社后,她的生命之火也随之熄灭了。她使受活庄的人晓得圆全人的可怕,远离圆全人,重新开始了受活的日子,不再受圆全人的欺负。

茅枝婆的一生是从入社到退社,从参加革命到退出革命,从积极追随到坚决反对。茅枝婆的身世来历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书中提到:茅枝婆的母亲突然被判为叛徒枪毙,而后又平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因此茅枝婆就成了烈士的后代,革命的后代,最小的红军女战士。茅枝婆革命经历也是虚化的,书中只说到茅枝跟随队伍一路辗转打仗,并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茅枝革命证据仅仅只有一套红四军装,并不能直接强有力地证明茅枝参加过革命战争。茅枝革命经历模糊不清,不禁令人怀疑革命的真实性。如果茅枝真的参与过革命,那这场革命是如此得荒诞离奇,茅枝婆的身份来的也是如此荒诞离奇。

茅枝婆受活庄的逆流。她的革命意识熔铸在她的思想中,受活庄在她的带领下入社,卷入共建共产主义的浪潮。随后而来的灾难却是对茅枝婆革命思想的动摇,使她对革命产生了怀疑,革命带来的不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是接连不断的痛苦。茅枝婆彻底对革命绝望,也明白了革命的真谛。茅枝婆坚决反对绝术团外出巡演,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受活人通过出卖尊严换来财富并不能幸福,仍会遭到圆全人掠夺打压。茅枝婆真心关爱着受活人,她收养残疾的狗也从侧面表现她的爱心,理解与责任感。

受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人是柳鹰雀,他既是农民又是干部,兼具传统落后与先进前卫。忠于革命却耽于私欲,热爱百姓却利用百姓,聪明机智、野心勃勃。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使得那一系列荒唐事显得合理合情。柳鹰雀从小在社校长大,革命思想知识对他说是符号化的,他可以熟练运用大量的革命术语口号,名人著作,比如柳鹰雀到受活庄搞“社会主义教育”,讲解的内容是念文件,解释“王、张、江、姚”“四人帮”的刻板形象。他的养父为他设计好了步步高升的道路,让他一路直上成为县长,那些书籍中的革命思想就成了他升官发财道路上的金阶。在他敬仰堂中挂着的革命伟人的照片和历代帝王的画像没有区别。他在发救灾款时应定要受活村民跪下磕头才感到舒坦。甚至在列宁棺材旁放上自己的棺材并刻上“柳鹰雀同志永垂不朽”。他追求的并不是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只想做一个可以掌控一方的土皇帝。他对革命的崇拜与传统封建思想混淆在一起,对革命追求与个人私欲混杂在一起,从一开始柳鹰雀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者。柳鹰雀发现受活人的绝术并组建了绝术团到全国各地巡演,将牟得的暴利作为购置列宁遗体的购列款。其中他剥削压迫绝术团成员,让他们辛苦卖命却只给他们千分之一的工资,这使他染上了资本主义色彩。在他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圆全人对受活人的轻视践踏,认为残疾人不配享有财富。他利用弱势群体达到自己的对权势的谋求,以革命的名义来剥削百姓满足私欲。到小说最后柳鹰雀帮助受活退社,自残双腿,永远地留在受活庄。

柳鹰雀的一生起起伏伏贴合了受活庄的兴盛落败,从平静平凡到经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最后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回到当初。就像到人世间走了一遭,赤条条的来,空无一物的离开。革命理论知识搭建了柳鹰雀表面框架,无法触及他的灵魂,这注定了他所带领购列计划的失败。

阎连科在与李陀的谈话说:“《受活》对我个人来说,一是表达了劳苦人和现实社会之间紧张的关系,二是表达了作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那种焦灼不安、无所适从的内心。如果说《日光流年》表达了生存的那种焦灼,那么《受活》则表达了历史和社会中人的焦灼和作者的焦灼。”《受活》通过受活庄一个偏远与世隔绝的村庄不断尝试融入社会主义进程最终失败的故事,表现了传统乡村在社会建设中无所适从,难以转变的焦虑。

受活庄是一个传统的封闭的村庄,村民全是残疾人却过着自给自足,天堂般的生活。受活庄就是天堂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丰衣足食。但当受活庄暴露在世人眼前,平静的生活必被打破。庄外的圆全人肆意掠夺践踏受活人的生活和尊严,公然抢夺粮食,打劫金钱。

“天下哪有残人比好人过得好的道理嘛。我们不是来抢你们的糧食的,是政府让我们来这要粮的。”。

“翻天啦,这世界倒成了你们瞎盲瘸拐的天下啦。”。

受活人在努力融入社会的时候并没有改变残疾人圆全人不平等的地位秩序,反而处于更加悲惨的地位。受活人在历经一番折腾后重新封闭自我,远离圆全人,过着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生活。受活庄一旦与外界接触面临的将是灭顶的灾难,乡土桃花源难以抵御社会巨大的变革,传统农耕社会般的天堂地的破灭是不可抵抗命运

受活》上演了乡土桃花源,传统天堂地无可挽回的破碎。革命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疯狂,荒诞,缺乏理智的革命促使了悲剧发生,人性的冷漠残忍最终造成了美好生活的破灭。无奈焦虑的生活,荒诞癫狂的追求,梦幻田园生活最终会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渐渐破碎,受活庄最终也逃脱不了天堂生活破灭的结局。

当代作家李洱评论《受活》有一种呼啸山林的悲壮,有一种血气,有一种牛粪上盛开的恶之花似的妖冶迷人。这是极限的书写,也是极限的阅读。小说中回荡着的苍凉悲壮之气,令人颤栗不已。《受活》中受活庄作为传统的农村在面对时代巨变时,表现的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苦闷与迷茫,以及在经济发展冲击下的不堪一击。映射到当代社会,像受活庄一样的弱势群体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也是脆弱迷茫,重新退回到最初的模样呢?

小说展现了中国乡村在尝试与社会并轨的生存悲歌,以一种荒诞奇妙的形势展现了作者对乡村及人物命运的思考。奇崛吊诡的故事,悲苦幽远的情感无一不诉说着中国乡村在飞速发展下的不可抵抗的死亡。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