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公办高校实行财务分级管理后,极大的调动二级机构的积极性,但实施过程中,在管理体制预算管理管理责任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必须在通过加强管理责任、规范预算管理、规范收入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使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 财务 分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演变及分级管理体制的确立      为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1997年6月,财政部、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也就是说,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即“集中管理模式”和“分级管理模式”。

所谓分级管理就是适当下放财权二级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由各二级单位自行负责,学校主要通过制定全校的财经政策、财经纪律、规章制度等,对各二级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并对其进行财务监督,同时各二级单位在业务上接受学校一级财务部门的领导,其实质是对高校财权的分权管理

这一制度的出台,为高校财务实行分级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适时实行了财务分级管理

二、高校现行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二级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置专业岗位   目前高校全校性的财务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和完善,但大多存在重一级财务,轻二级财务的现象。

在逐步下放财权给各二级院系时,与其承担权责相应的二级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却未完全形成。

由于规章制度缺乏,以及二级单位财务人员没经过专业的会计技能培训,没有做到持证上岗,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会计核算不符合有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二级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失控。

2.管理职责不明确,经济责任难以落实   虽然财政部、教育部曾联合下文《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也只强调,“建立健全校(院)经济责任制”。

对于高校内部二级院系领导的经济责任,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无从考核。

由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而无实质义务,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人。

3.预算管理不完善,缺乏计费使用计划   目前,国内高校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时,多是根据学校总体经费规模的大小结合各院(系)师生人数、工作量等情况直接确定各院系各项经费预算,很少征求各二级院系的意见。

部分高校即使要求二级单位预算,但拨给的经费预算又有较大的差距。

差距形成后多数高校有没有要求二级单位重新预算

多数高校只对其二级学院进行总量控制,未要求二级学院编报经费使用计划,也无法落实对具体支出项目的控制。

出现了许多虚报、瞒报和支出造假现象。

4.考核、监督缺位   在预算考核上,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部分高校虽有二级经费使用科目,但在使用数量、比例方面没有科学的论证,难以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容易造成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