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装修风格 从无厘头到后现代

摘要:电影大话西游》经过最初的沉寂和票房失败以及后来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青少年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对其文本、表现形式、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后现代特征,从而找出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与原因。

关键词:大话西游 无厘头 后现代 文本 象征      一、引言      教室   下课铃声响起   小A与小B箭一般地冲出教室,为了一本最新的杂志互相追赶起来。

眼看小A体力不支要被小B逮个正着。

就在这公元二零零五年二月十四日下午三时整的那一瞬间,他们距离最近的时候才零点零一公分,一分钟后小A终于说话了: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另一边的小B表情夸张,痛不欲生,比真正受唐僧折磨的孙悟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大话西游》的深入人心,这些“无厘头”的对白成为新一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谓“无厘头”,原本是来源于广东佛山等地粤语俗话“没来由”,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没有明确目的,无中心,无逻辑,令人难以理解,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由于这类电影拍摄时都是采用粤语对白,并且广用俚语,因此迅速地在青少年中形成一股风潮。

然而无论是当年电影院里为数不多的观众,或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都没有预感到《大话西游》这部当年票房一度让人们大失所望的港产喜剧能在五年以后才逐渐形成一股热潮。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号召力,乃至建构了一个所谓“大话”语境,演化成一股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逐渐显现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排斥和冷淡反应,到如今的深入人心,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就尝试从后现代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从而找出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大话西游》的后现代表征      (一)主旨与体裁   本片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为原型改编而成,又名《大圣东游记》。

故事中的孙悟空因顽劣成性、欺师灭祖,为天上众神所不容,唐僧为换它一次重生牺牲了自己。

孙悟空投胎成人,成了斧头帮帮主至尊宝

至尊宝爱上了吃唐僧肉的女妖白晶晶。

后阴差阳错,白晶晶自杀。

至尊宝为救她借助月光宝盒时光倒流,谁想竟然回到五百年前,遇见赐予它三颗痣而变回孙悟空真身的紫霞仙子。

然而至尊宝却不愿意回到孙悟空的身份,一心只想找回白晶晶,甚至不惜欺骗紫霞深挚的爱情。

然而,当他真正寻到白晶晶时,却发现寻来觅去的真正爱人竟然是紫霞

紫霞唐僧都被牛魔王所擒,至尊宝为救紫霞及其师傅重生为齐天大圣。

紫霞也为救孙悟空牺牲了自己。

从此,孙悟空大彻大悟,皈依佛门,陪同唐僧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乍一看去,没人会想到这是一个神仙的故事。

如果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提醒,大家可能会忘了这是一个神话,说的是天上神仙的故事。

但是细细看来,不知何时那些神仙脱下了圣洁的外衣,也有了七情六欲、爱恨情愁,除了无边的法力,其他与常人无异。

他们不再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而牺牲自我的神仙整体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极具个性的单个神仙形象。

大话西游》与其原本《西游记》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消解了神仙们伟大、权威的形象,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常人。

就像观音菩萨在唐僧口中变成了观音姐姐一样,将这些所谓的神圣、权威都翻过来解构一下,戏仿一下,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最明显的特征。

从体裁和风格上来看,你可以说它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喜剧,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故事,甚至可以把它当成小小的歌舞剧。

总之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就像《大话西游宝典》中所点评的:“‘拼贴’是后现代的特殊现象,新闻发布会、电视广告、流行歌曲、颁奖晚会、行为艺术、古代历史事件、国外普罗文化、社会现象、现世人心等,无一处无来历,任何一点皆能入戏。

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拼凑与戏仿在本片中体现无余。

(二)影片中的拼凑、戏仿效果   后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戏仿和拼凑,而《大话西游》则是对《西游记》一个严肃的戏仿。

用这种方式将严肃的、神圣的面具摘下,暴露出最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将传统的文学和艺术打碎,然后重新拼接和组合起来,从而使人们一眼看穿它所要表达的东西。

正如安吉拉•默克罗比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所说的一样:“后现代主义改变了关注的方式,不再像符号学家那样只对个别对象凝神细查,而是要求代之以一种多样的破碎的断续的‘观看’。

”   1.《月光宝盒》出场时,观音菩萨追杀孙悟空

此时孙悟空的扮相与我们所熟悉的装束有着很大差别,颇有些异国情调。

细细看来,竟和日本版的《西游记》中的扮相有很多相似之处。

2.斧头帮的瞎子由该片副导演江约诚扮演,但是却配以女声,并且对帮主至尊宝一往情深。

在《西游记》中若出现这样同性的恋情,不知观众将作何感想。

3.至尊宝让二当家去杀春三十娘,二当家回答:“春三十娘是妖怪,蜘蛛精啊!”这句惊叹明显来自于周星驰另一喜剧片《神龙教》。

4.至尊宝对白晶晶一见钟情,为博取其欢心,决定改变形象。

于是穿上书生的服装在桥头等待晶晶姑娘。

除了腿上贴着的狗皮膏药,扮相和《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唐伯虎一模一样。

5.至尊宝捡到一串葡萄,乃是菩提老祖的化身。

但是至尊宝不信,反而和他大打出手,此时菩提老祖所摆造型,明显是模仿黄飞鸿那个典型动作。

6.至尊宝脱下鞋,发现脚底板多了三颗痣,又拿照妖镜一看,镜中现出猴子模样。

心中实在不愿接受这现实,但是此时却响起舞剧《小刀会》中激昂的音乐,与其心中的痛苦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

7.唐僧舍生取义,正准备自尽时,至尊宝冲过来抢月光宝盒,使得唐僧求死不成还被月光宝盒送走。

等他再次出现时,一身罗马角斗士打扮。

并且穿梭了印度和埃及这几个文明古国,使本片充满了异国风情。

8.在牛府后院,紫霞用宝剑抵在至尊宝的咽喉上,此时画外音响起:“当时那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零点零一公分,但是四分之一炷香之后,这把剑的女主人将彻底地爱上我……”这段经典对白也是借鉴于王家卫导演的名片《重庆森林》,片中金城武饰演的警察遇到了林青霞饰演的毒贩:“在公元一千玖佰玖拾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夜晚九点的那一瞬间,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距离才零点零一公分,五十七个小时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   9.“你应该这么做,我也该死。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将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有多少人知道,这段最脍炙人口的爱情宣言也是仿自《重庆森林》中金城武的对白:“如果记忆也是一罐罐头的话,我希望它永远都不会过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   10. 唐僧被关在狱中,至尊宝被猪八戒和沙僧逼迫前来救他。

这时唐僧所唱《Only you》改编于一首五十年代英文流行歌曲。

如今大话版在中国的地位明显已经高于原创了。

(三)人物分析   由于剧中人物众多,个性不一,在此仅将最有代表意义的几个人物拿来做简单的分析:   1.与其说《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是神仙,不如说他是个俗人来得更贴切些。

他好色、狡猾、不守规矩、难以驯服。

在影片中,他经历了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的演变过程,瓦解了神仙地位不可逾越和妄动的神话,为神仙与俗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周星驰在演绎孙悟空(或至尊宝)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手法更是不可不提的。

片中多次出现中英夹杂、方言、甚至日语,例如现在脍炙人口的“I 服了You”“look”“消哦-等恩”(稍等)、“ちょっと まって”(请稍等)等。

孙悟空的打斗场面和动作也多有借鉴和模仿,特别是最后大战牛魔王时放过猴屁,然后那自我陶醉的动作与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金•凯利如出一辙。

周星驰用他独特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后现代形象,就如古龙所述:“想不到这懒散而潇洒,萧疏而沉着,充满诗人气质的落拓客,就是名满天下的浪子游侠。

”   2.《大话西游》中的唐僧是不可不提的,因为他是整片中最具喜剧特色的人物。

他一反《西游记》中“五位一体”的形象,具有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

他不主张用暴力即观音菩萨所给的紧箍咒来制服顽劣的孙悟空,而采取自己“以德服人”的方针,企图用言语和行动来感化他,其实无形中充当了紧箍咒的角色。

因此影片就将一个普度众生的虔诚佛徒通过另一种方法呈现出来,他�嗦的持久性、多样性和令人厌恶的程度甚至连观音都无法忍受。

但在孙悟空回归正道之后,他的话语形式产生急剧变化,变得言简意赅,不多说一个字。

此时的唐僧也如孙悟空一样经历了从教化者向真正僧人的转变。

3.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便是紫霞仙子,那个至情至性,为了爱至尊宝甚至连生命都不顾及的女子。

当初她离开如来佛祖原因也在于不肯再做苦练修行的灯芯,而希望寻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正因为如此,也就成就了“大话”里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紫霞是理想真爱的化身。

三、“大话现象”分析      “大话现象”是指受《大话西游》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主要表现为“大话式”语言,动作行为的流行;与《大话西游》有关的书籍,VCD,电脑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热销等。

有人将它划分在无厘头文化的范畴中,与“调侃文化”和“严肃文化”相对,认为它具有“区别于前辈文化的独特表现”。

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大话西游》:两代人的分水岭   如果当年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话,可能是招惹的骂声不少。

有些观众还没看完就在影院里开骂,有人中途退场大呼上当。

北京有位老干部致信报社,说《大话西游》把唐僧弄得唧唧歪歪,把孙悟空变成了花花公子,片中还用上了“性骚扰”“慰安妇”这样的台词,这是古典小说的悲哀和耻辱……《大话西游》成了一道分水岭,能接受它的是一代人,不能接受它的就是另外一代人了。

(北京日报2000.8.16)      然而笔者认为,将它看作后现代文化在我国启蒙发展的一个状态会更为贴切些。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二战后在西方降贵屈尊,在中国世纪末显学翘楚的社会现象和哲学思潮,推波助澜、拍手称快者有之,冷峻分析、尖刻否定者有之,折中调和、观望徘徊者有之,其所遭遇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丁伟)。

大话西游》从最初的沉寂和不被接受到如今的广为流传,这一过程正是反映出后现代文化在我国艰难的发展。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理查•罗蒂认为,那种自启蒙以来的“镜喻哲学”和人的“镜式本质”,在新解释哲学和解构哲学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以后遭到了空前的质疑。

安吉拉•默克罗比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最大优点,也是它最使人们不安的地方,是它开放型的结构,它自由的,有时甚至游戏的思想方式,它对权威话语的破除,它对传统的兴趣。

与这些理论家的长篇大论相比,《大话西游》来得更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和切中要害。

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典型的后现代图画,无中心、无体系、无深度。

因此,笔者认为“大话现象的产生和流行是后现代文化产生和流行的一个标志。

无厘头电影也应属于后现代文化的一脉,后现代主义的悲观厌世、及时行乐、破坏次序、结构传统等无一不在无厘头电影中有所表现。

而《大话西游》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仅仅从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群落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进入交流和传播日益迅疾的时代,青年一代人已经对过于沉重而缺乏快感的现代文艺作品失去兴趣,而追求轻松并能给他们快慰的新形式;第二,单纯的英雄主义已经不能抓住他们的心,相反英雄的平民化反而具有根本的吸引力;而《大话西游》正是满足以上吸引眼球的特点,才得以深入人心。

最后一点,校园永恒的主题是爱情,《大话西游》运用周星驰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也是大学生认同它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朱晓轩(1982- ),女,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大话西游宝典》,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3.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   [3]安吉拉•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5]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6]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   [7]杨平.《大话西游现象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图书评论,2001,08.   [8]周宗伟.隐忍与释放――青少年中“大话西游现象成因分析[J].青年研究,2002,1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