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右王门惜阴会研究

[提 要]讲会早追溯到南宋到明期成种普遍社会化现象。

江右王门惜阴会是明代建立早、规模地方性讲会组织明代讲学运动有着不寻常影响。

它创建了集结地方志定期讲会模式推动了江右乃至全国地方讲会活动建立。

惜阴会产生背景、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全面、真实地还原历史。

[关键词]惜陰会;吉安府;讲会江右王学;院[作者简介]邓惠兰(99—)女江西科技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教育史。

(江西南昌 330038)明代江右王门惜阴会产生江西省吉安安福县由安福推广至吉安全府乃至江西各府成全国讲会组织。

钱穆指出“讲会其先原阳明惜阴会。

”[]吕妙芬曾言惜阴会是“成立地方讲会它成王阳明世传播阳明学重要组织模式。

”[]惜阴会是全国地方性讲会和江西王学讲会明代讲会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惜阴会产生讲会是知识团体集会组织通常院、会馆、寺庙等场所举行讲会活动。

讲会起宋代到明代成种普遍社会化现象。

明代讲会兴始王阳明

阳明以心学旗帜造就了场倾动朝野思想放运动。

他强调其学“须口口相传广布志庶几不坠”[3](钱德洪《刻录叙说》)极力提倡王学讲会

安福王学重镇阳明学信奉者甚众。

正德五年(50)任庐陵知县王阳明青原山开坛讲学与安福邹守益研讨良知学。

正德九年(5)安福刘晓前往南京拜师王阳明

嘉靖四年(5)族人刘晓引领下刘邦采“与从兄敏及弟侄九人谒守仁里师事焉”[]绍兴拜师王阳明

安福学者阳明学推崇备至因而王阳明推动王学讲会努力也安福学者所继承。

安福学者“因念生也异方不能往受教而乡也又势各有便不能聚”[5](刘晓《安福惜阴会志引》)安福王门学者因没有统会期、会很难有机会堂研修。

避免离群居而滋生懈怠、虚废光阴刘晓、刘邦采、刘敏、刘阳、刘肇衮、尹仁等嘉靖五年创立惜阴会规定月会五日惜阴会由产生。

二、惜阴会发展演变()初起而兴56535年惜阴会深得王阳明器重王阳明曾两次对惜阴会进行指导和勉励。

嘉靖五年(56)王阳明特作《惜阴说》曰“志安成者月会五日谓惜阴其志笃矣……知良知运无息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

”[6]王阳明惜阴引向致良知惜阴会把握方向。

惜阴说》成了惜阴会学术宗旨和惜阴系列会陆续成立献支撑。

嘉靖六年(57)王阳明《寄安福诸志》言“诸友始惜阴会当惟恐只成虚语迩乃闻远近豪杰闻风而至者以数可以见良知然而斯道明几亦可以卜矣。

”[7]对惜阴会年运作表示满认惜阴会将是传播和发展阳明学重要渠道。

阳明力扶持和王门学者积极努力下惜阴会初起而兴。

嘉靖十二年(533)吉安府城“九邑志胥会青原以无忘先师惜阴训”[8](《泰和万安会语》)。

嘉靖十三年(53)吉安庐陵“油田彭氏举惜阴会广法寺”[8](《广法会题名约》)吉安“永新举惜阴会萧生体敬预焉”[8](《萧氏宗会卷》)。

嘉靖十四年(535)吉安“安成(崇福寺)举惜阴会九邑夫士咸集焉”[8](《赠王童子》)。

各地纷纷创建以惜阴王学讲会惜阴会已不再是安福讲会组织而成吉安讲会常用名。

(二)兴盛53656年惜阴会初兴由“往无常所暴寒无常”[8](《屋敛义卷》)出现了无定所、环境恶劣等问题创建院成惜阴会持续发展必然要。

“舍立非观美其惜阴也尤急”[8](《简惜阴诸友》)。

是嘉靖十五年(536)程德、邹守益等人创立复古院作惜阴安福总所。

安福惜阴会春秋举复古而四乡各月举”[8](《答复董生平甫》)。

府城是吉安济化重心要吸引更多名儒参与惜阴会扩其社会影响把府城作心地是惜阴会发展必然趋势。

青原山位吉安府城先师王阳明讲学并嘱咐吉安学者地弘扬王学青原山成惜阴会府城延伸与扩展佳场地。

吉安学者遂把青原山拓惜阴吉安府总所“惜阴会举各乡而春秋胜日复合九邑及赣、抚人士会青原”[8](《简方勉》)。

嘉靖年江右王门四巨子安福邹守益、吉水罗洪先、永丰聂豹、泰和欧阳德先主盟青原惜阴会发展尤兴盛。

邹守益曾言“吾邦惜阴会视四方盛。

冒署跋涉升九华历匡庐以至复古会青原

”[8](《青原赠处》)安福复古院和府城青原山成兴盛期惜阴会两据。

惜阴名成吉安王门学者共有地域认。

使“学者能以惜阴事”[8]领悟“师门惜阴旨”[8]“不师门惜阴约”[8](《答东山诸友》)吉安学者纷纷举办惜阴惜阴会成江右地区令人瞩目化现象。

聂豹《复古院记》曾言阳明讲会“惟江西盛江西盛惟吉安吉安盛惟安福”[6]。

兴盛期惜阴会形成以青原会、复古会核心包括石屋山房会(539)、东廓山房会(5)、东阳行窝会(5)、东山会(5)、玄潭会(5)、云兴院会(53)、连山院会(5)、武功山会(55)、梅陂院会(55)、古城寺会(55)、石莲洞会(55)、先天阁会(57)、葛泉会(58)、五人会(59)、复真院会(558)、萃和院会(560)、云邱院会(嘉靖)、离明院会(嘉靖)、崇正会(嘉靖)、玉虚会(嘉靖)等组成相往庞讲会络。

(三)持续发展563605年嘉靖末年代江右王门领袖十年先世(邹守益56年、聂豹563年、欧阳德55年、罗洪先56年)惜阴会发展不如前。

尤其是“廓翁(邹守益)捐背青原复古诸会所荒落殆甚。

诸友怅怅若无所归”[9](王畿《与罗念庵》)惜阴会重要领袖。

安福王槐(5605)致仕归乡担起重振江右王学任。

隆庆元年(567)他与庐陵陈嘉谟、贺沚等西原山能仁寺创立西原惜阴会。

西原惜阴会发展颇為兴盛与青原会、复古会并称江右王门讲会

由王槐世惜阴会若“群峰失主莫知所归”[0](《简耿叔台》)逐渐走向衰落。

(四)跌入低谷6066年明末惜阴会发展进入低谷主要原因有缺乏领袖人物;王学传播久被不思想激荡;学术社会舆论纷纷指责讲学弊病;65年魏忠贤禁毁院;明末战乱。

三、惜阴会历史影响()影响了明代讲学风貌陈龙曾言“惜阴会标志着地域讲会阳明讲会开始也标志着明代讲学运动渐入佳境。

”[]惜阴会开创了地域性讲会新模式明代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义。

地域性讲会地方士人学术交流活动便利讲会条件、较低讲会门槛使讲会容易基层社会流行促进阳明学更广泛层面上传播和发展。

这种将阳明学者与地方讲学结合起地域讲会模式是阳明学扩展关键机制和传播有效机制。

而且惜阴会首创了套完整讲会制有会期、会、会员、会题、会规、会约、会田、会仓、会馆、会费等有主盟儒有理会士绅讲会具有组织制保证使得讲会拥有定期并长期举办保障。

惜阴会创立各地纷纷效仿惜阴会组织模式建立王学讲会讲会如雨春笋般出现。

“四方志会相继而起惜阴倡也”[3](钱德洪《年谱附录》)。

如嘉靖二十八年(59)刘见峰等“乃效《惜阴申约》订会春台岁以仲月望期凡三日夜方散”[8](《题春台会录》)。

江西袁州府学者效仿惜阴会成立昌黎院会(春台会)。

再如极盛名宁国府水西会“岁戊申(58)绪山钱君、龙溪王君赴会青原诸生追随匡庐、复古议借泾邑三寺以订六邑会。

”[8](《水西精舍记》)宁国府诸生参加惜阴会便仿照惜阴会成立水西会创造了“水西学名天下”[](赵绍祖《水西会条跋》)传奇。

可见惜阴讲会模式不仅走出吉安还走出江西成全国王门学者致认可和推崇讲会模式。

惜阴会影响下地方王学讲会创办江右地区乃至全国蔚然成风明代讲学运动蓬勃发展。

(二)促进了江右王学发展惜阴会以集会讲学方式集聚天下有识士共切磋学问以倡明学术。

“志举惜阴会先师阳明公寔有训言所以揭圣学、昭天德”[8](《屋敛义卷》)举办惜阴讲会、弘扬先师圣学成了江右王门学者共识和志业。

江右学者深信“惜阴分得良知诀灵光照万年”[3](邹守益《题刘氏教贞卷》)共申行“先师惜阴约以图不虚生”[8](《惜阴说》)以不断兴办惜阴会方式促使阳明良知学倡明。

每到惜阴讲会王门学者齐聚堂围绕阳明学进行记诵、质疑问难、谈论道等活动交流各心得体会、学术主张和治学验。

惜阴江右学者不断发展、创新和传播阳明学使得江右王学阳明学派枝独秀。

江右王门被誉王学正统江右学者被誉阳明嫡传。

王门领袖王畿也不得不承认“先师倡明学精神命脉半江右……比他省气象别不可诬也。

”[](《与三峰刘子问答》)。

黄宗羲也言“姚江学惟江右得其传……盖阳明生精神俱江右亦其感应理宜也。

”[5]江右王学强调工夫修养、道德修炼纠正了王学末流“以揣摩妙悟纵恣乐地情爱仁体因循然混归”[5]流弊使得“阳明道赖以不坠”[5]。

而且江右学者能各不实践“推行阳明尽”[5]极丰富了王学涵。

邹守益“戒惧恐惧说”、刘邦采“性命兼修说”、罗洪先“仁体说”、聂豹“致虚归寂说”、王槐“透性”“研几”说、胡直“心造天地万物说”、刘元卿“庸言庸行说”都能坚定不移地信守师说着力强调良知持敬修功夫“可谓有功师门矣”[5]。

(三)推动了区域社会教化虽然惜阴会以学术型讲会主但是重社会教化乃是江右王门传统因而劝导型讲会也是惜阴会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陈曾言“惜阴会就具有不层次种是精英以讲学主义理研讨会种是与众合并以进德主劝德规会。

”[6]劝导型讲会以众主体以砥砺德行、劝善规、纯化风俗目。

邹守益多献强调惜阴会道德教化功能。

其《简惜阴诸友》曾言“惜阴会以敦善祛恶各成其身。

”[8]《松云窝请》曾言“举先师惜阴会劝善纠众志胥励。

”[8]《明故横溪邓君墓志铭》曾言“四乡志惜阴会思得敦行耆旧相与挽漓返醇以进楷式。

”[8]可以说惜阴会不仅是知识精英阳明学术盛会也是底层民众进德相劝会。

劝导性讲会多以会、乡会形式表现会指族部讲会乡会指乡村举行讲会

安福南乡槎江会“以良知学讲”[7](刘邦采《槎江会序》)使族成员知孝悌、懂礼仪。

会、乡会通常基层乡村举办规模较会所多祠堂会众多庶民包括妇女。

督促会员道德躬行邹守益还制订了《惜阴申约》作惜阴会会规言“人置簿用以考;立会与考;乡立会与乡考……德业则直策以示劝失则婉策以示戒。

”[8]邹守益惜阴会员们各建以劝善规目会、乡会使良知教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通数众多惜阴学者们将儒伦理观念传授给民众实现了劝善规、教化众、稳定乡族秩序目。

“穷乡邃谷虽田夫野老皆知有会莫不敬业而安”[6](钱德洪《惜阴会语》)良知教已影响到社会底层。

“气翁聚人人思奋劝善规以不预耻”[8](邹守益《创建复真院序》)阳明心学从精英知识分子层面下底层民发挥了阳明学正人心、挽世风功效真正实现了觉民行道、化民成俗社会理想。

[参考献][]钱穆国史纲[]台北台湾商印馆985[]吕妙芬晚明江右阳明学者地域认与讲学风格[]台史哲学报00(56)[3]王阳明撰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0[]张廷玉等明史[]北京华局000[5]李才栋江西古代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993[6]汪泰容吉安院志[]北京华局03[7]青原山志编纂委员会青原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0[8]邹守益撰董平编校整理邹守益集[]南京凤凰出版社007[9]方以智编张永义校青原志略[]北京华夏出版社0[0]刘元卿撰彭树欣编校刘元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0[]陈龙明代晚期讲学运动5666[]上海复旦学博士学位论00[]邓洪波国院学规集成[]上海西局0[3]陈龙明代晚期讲学运动5666[]上海复旦学出版社007[]王畿王畿集[]南京凤凰出版社社007[5]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华局985[6]陈明嘉靖期王学知识人会讲活动[]国学术000()[7]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明清吉安府士绅研究[]广州世界图出版广东有限公司0[8]高立人白鹭洲院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008[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热词 明代研究江右王门惜阴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