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板栗枝枯病的科学防治

论文关键词 板栗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论文摘要 板栗枯病有2种:棒盘孢枝枯病和黑盘孢枝枯病,分别由棒盘孢属、黑盘孢属病原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枝干,还为害果苞及幼果。

病原菌病株组织内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由昆虫、风雨传播,7~8月为发病盛期。

通过营林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及喷洒稀农威、禾枯灵、多菌灵等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1棒盘孢枝枯病      1.1危害特征   为害枝干枝梢,病部初期为黄褐色、水渍状的小块病斑,迅速扩展包围全干,并向下蔓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

枯枝上产生直径约1~4mm的黑色痣状突起小点粒,后期突破表皮开裂,露出的顶部较早,稍呈绒状的分生孢子盘。

在5月中上旬可在原分生孢子盘上产生深褐色并不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即子囊座。

1.2发生规律   病菌多以菌丝体、子座在病组织中越冬,借风和雨、昆虫及人为活动而传播,从刀伤、虫伤和嫁接等伤口和皮孔侵入。

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老病斑开始活动,向上下扩展。

此病菌属弱寄生菌,栗树生长旺盛的则少发病或不发病;反之,发病重,其主要侵染源为未清理的病枯枝梢

2黑盘孢枝枯病      2.1危害特征   在受病枝梢或枝干上,病斑初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无明显的界线,后期病斑上部枝梢枯死,表皮灰白色,出现大小为0.5~2.0mm、平均达1.3mm的椭圆形龟背状黑色小点,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涌出,黑色孢子堆不断突起变大,有一定的油亮度。

遇阴雨连绵天气,黑色小点受雨水冲刷而溶化,枯枝上形成小块的墨迹状黑斑,油亮度也随之消失。

遇潮湿的天气,黑斑上也会长黑色炭质的短钩状的分生孢子角。

同期,也可见黑色乱发丝状的孢子角。

有性、无性两种孢子角同期出现。

2.2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板栗病茎或枝梢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菌丝继续扩展为害

多雨潮湿季节,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大量涌出,随风雨飞溅,或顺水向下流,或通过昆虫、鸟类传播。

树势衰弱,林地积水,圃地土壤板结,根系窒息、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的栗林,易感染此病。

此外,高温多雨季节,枝干机械或日灼等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措施      3.1实行检疫   严格检疫板栗实生苗木、接穗的调运,防止病害远距离传播蔓延,尤其防止传播到无病区,这是减少病害的重要途径。

如必须从病区调入苗木,除严格检疫外,还须经消毒或试种观察后方可调入。

3.2加强经营管理,施加肥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病原菌多为弱寄生菌,一般只能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决定于枝条的生育状况和营养状况。

树势衰弱时,局部性病斑可迅速扩展,环绕枝干,造成病斑上部枯死;当树势健壮时,其树体愈伤能力比较强,病原菌可被抑制,甚至形成木栓化组织,阻止病斑继续扩大。

但被抑制的病原菌仍有活力,当环境恶化时,仍会继续扩展为害

因此,增强树势、壮树防病是防治枝干病最根本的途径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3.3结合冬季修剪,及时清除并烧毁病株病枝   从发病规律可知,绝大多数病原菌多在病枝病株或残枝上越冬,翌年回温时,再侵染为害

因此,清除病株病枝是减少侵染源和传播媒介最有效的途径。

清除病株病枝的同时,冬季修剪残枝,并在剪伤处喷涂4~5°Be′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和害虫,减少第二年侵染源。

病枝病株及残枝要运出栗园并烧毁。

并及时防治害虫,防止害虫携带病原菌传播,或者造成伤口,使病原菌侵入。

3.4选育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同,其抗病能力也不同。

一个抗病品种选育成功后,可以较长时间地起着防病作用,免除常年使用其他防治方法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