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也是一种爱_放手也是一种爱

赏识教育”近年来倍受社会的关注,导致许多人产生了偏见,他们认为只有赏识教育才能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是爱的教育

因此学校、家长都积极地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和实践,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了不起”。

在这期间,学生犯错,绝对禁用惩戒,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努力地、小心地呵护着他们的自尊心,以保持他们的那份来之不易的热情。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这是对“惩戒”的误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

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教育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不过,实施“惩戒教育”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理解惩戒教育的“内涵”      教育所必需的惩戒来自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

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

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

惩戒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

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同样,它们所取得的后果也不同:因为惩戒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奋进。

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

例如一次学校大扫除,我们班上有两个调皮偷懒的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班长提出几个女生可以帮助他们,我表示谢意,但是仍让那两个同学留下继续打扫,不管时间多迟,天多黑,必须完成任务。

他们在实践中明白,从小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当天,我又让他们在日记本上就这件事谈谈感受和对老师的看法。

学生心服口服,家长很受启发,在以后的教育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所以,教育带点儿惩戒手段未尝不可。

只要"惩戒"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它跟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体罚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且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某校有一个男生没有写家庭作业,教师便扬起该生的作业本狠狠地朝他砸了过去,偏巧砸到了眼睛,后悔莫及。

这就激化了矛盾,使小事变成了大事,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

这本是不该发生的事,但因为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不仅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麻烦,也影响教师本人的事业发展,更对学生本人一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所以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危害甚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避免一些不良后果。

如果教师越过法律这条线,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触犯了法律,也会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明确惩戒教育的“必要”      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

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

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例如增加孩子的依赖性。

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还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

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

可见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要知道,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在工作的管理中又怎么可能缺少应有的惩戒和处罚呢?   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以适应他们将来要面对的实际生活。

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

实际上,“惩戒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三、把握惩戒教育的“度”      虽然我们认为应该提倡“惩戒教育,但是对“惩罚教育的“度”,要有正确的理解。

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如“打、骂、罚”之类。

其实,惩戒完全可以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如何做好“惩戒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

比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就是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唱歌、罚做好事。

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

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我觉得在使用“惩戒教育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

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

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第二要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有些老师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儆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

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

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就事论事,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鼓起改正错误的勇气,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第三要掌握惩罚的主动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

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

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

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

总之,赏识教育不可少,但也需要适时适地地运用“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是爱,而科学的“惩戒教育也是爱,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是完整的爱。

(作者联通:212300江苏省丹阳市西门小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