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 要: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由于中国能源供求、利用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在现有的国情下,中国部分能源是极为短缺的。需要从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面加以解决。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能源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08—02      引言      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压力对中国能源供给提出了挑战。能源能否可持续地获取和利用,不仅关乎中国能源安全,同时也关乎国家安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将能源政治化,以增加国际话语权和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能源问题,中国将会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因此,对于中国能源短缺问题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有关中国能源各方面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能源基本情况分析      1.人均能源占有量很低。人口和能源储量都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丰富程度要考虑的因素。中国能源储量不少,考虑到人口因素就显得十分之少。能源储量的稳定性以及人口的动态增长性也加剧了能源短缺现状。   2008年中国人口总数达到了132802万,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08%,同期中国煤炭探明储量为145亿吨,大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13.9%,虽然比重不是很低,但是中国煤炭单矿规模小,储量分散,品位比较低,开采难度大,价值低。从1988—2008年。探明的石油储量是在减少的,而且占世界探明总量比重也是在降低的,在石油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及占世界比重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少,2008年仅占3.8%。   人均能源储量上,2008年中国人均石油为1.62吨,世界人均为25.88吨,中国石油人均储量仅占世界人均的6.24%,天然气人均储量也仅0.19万立方米,占世界人均储量的6.75%,更甚者中国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仅为70.38%。   2.能源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随着能源勘探、开采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在总体趋势上是不断递增的,能源生产总量也由1991年的10484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08年的26000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近1.6倍。然而中国能源消费量却增长了1.8倍多,从1991年的10378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08年的285000万吨标准煤,而且平均年增长水平为6.18%,大于生产总量5.35%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就是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另外,自1991年之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超过能源生产总量,这一差额随着时间发展也在逐年扩大,已经由1992年的1914万吨标准煤扩大到了2008年的25000万吨标准煤,且在2007年一度达到30168万吨标准煤,而缺口差额也在以年均11.58%的速度扩大。中国能源供需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   3.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   虽然中国的每万美元GDP能耗总体水平已经由2000年的9.22吨标准油降到2005年的7.65吨标准油,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模式并为得到根本改变,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GDP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加大投入。这一能耗水平比世界平均能耗水平高很多,比中高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更要高,尤其是和像美法德英日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以2005年为例,中国的每万美元GDP能耗是这几国的7倍左右,是世界平均能耗水平的3倍多,即使是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相比,我们的能耗水平也比其6.64吨标准油每万美元的水平要高出很多。由此可见,中国能耗之高,能源利用效率之低。   4.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而言,第二产业能耗要比第三产业高许多。因此,第二产业比重的大小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完善与否将是影响能源消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1—2008年,中国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逐渐降低的,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在上升的,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2008年为48.62%,然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1年以来却在40%左右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了比重下降的现象。中国的GDP大部分都是高能耗的第二严业构成的。   而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6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例竟高达74.6%,比中国2006年的比例高出34.4个百分点。即使是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在2007年也已经达到52.8%,高出中国12.6个百分点。   5.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所谓能源消费结构,是指不同的能源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关系。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可持续地加以利用。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资源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其次是石油,然后是水电和核能,2008年它们的比例依次为70.2%、18.8%、6.6%和3.6%。若按照是否可再生来划分的话,可再生能源(仅水电)所占的比例仅为6.6%,非可再生能源却高达93.4%。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上来看,2005—2008年,水电的比重小幅增加,但依然很低。同期,中国煤炭和天然气消费比重也呈上升之势,石油资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核能比重基本没什么变化。石油消费比重的下降由煤炭以及天然气资源来填补了,并未完全转向可再生的水电。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依然十分严重。      二、中国能源利用期限的预测分析      1.从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析。以2008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作为基数,以1991—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增长率来进行未来的总量预测。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85000万吨标准煤,按照年均增长6.18%来计算,50年后,中国能源需求大概是5714535万吨标准煤;而按照中国2008年能源生产总量为2600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35%来计算,50年后中国能源供给大概为3521278万吨标准煤。如此,50年后中国能源供需缺口将达到2193256万吨标准煤,约占能源总需求的38.38%,届时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将高达到38.38%。考虑到能源生产总量能源储量

的限制问题被高估和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未来能源供需缺口将远比估计的要大。中国能源短缺问题在50年后也远比现在预测的严重。   2.从能源储量的利用年限分析。根据世界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几种主要能源的探明储量为:煤炭1145亿吨,石油(包括原油、油页岩、油砂)46.2亿吨,天然气2.46万亿立方米。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煤炭的比例为68.7%,也就是说2008年中国消费的煤炭为19.6亿吨。假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效率等都不变,那么中国的煤炭资源还可以用59年。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2008年中国消费石油3.75亿吨,而中国探明石油储量为46.2亿吨,按照这个消费速度,中国石油只够用13年。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2008年中国消费天然气807亿立方米,而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46万亿立方米,照此计算,中国的天然气仅仅可以维持31年。   以上数据分析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中国非可再生的一次性常规能源可能面临着枯竭的境地,这样的能源利用是无法持续的。      三、解决能源不可持续问题的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构变动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时,必然会有较高的单位GDP能耗。因此,政府和能源生产部门在制定能源消费及生产规划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引导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加大节能减排上的技术投入,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或者行业。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尽管短期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还不能改变,但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石油安全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所以要在准确把握现代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同时,也要加大对新能源特别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技术投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步,逐步扩大新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利用比例。   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难以离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在能源的利用方面更是如此。政府不仅要对节能、新能源技术进行资金方面的投入,还要加强行政立法,引导中国的产业朝着低能耗、高效率、环保的方向发展,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还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全民都投入到节能、环保的行动中来,形成包括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政府与市场等合作网络,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能源短缺状况,使中国能源利用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K].   [2]中国统计年鉴2009[K].   [3]BP世界能源统计2007—2009[EB/OL]张亚珍.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财经界,2009,(6).   [5]胡青丹.中国能源短缺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科学发展,2009,(9).   [6]杜 江.吴亚斌.中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7,(12).   [7]高 飞.秦 炜.中国能源现状及政策解析[J].资源与发展,2006,(1).   [8]王思睿.中国能源状况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8,(2).   [9]周志强.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9,(6).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