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也是迄今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今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

千年以来的端午节俗,虽然在中国各地不尽相同,但汉族居处的多地端午节俗都以吃粽子及赛龙舟为主要活动,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中心内容。早在晚唐,诗僧文秀就歌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可是,端午节俗源远流长。其起源本与屈原无关,其传承或历千余年才与屈原逐渐相关,其为屈原而形成的节俗活动则是近千年来的事情。如此说来,端午屈原是时令节俗传承演变、丰富发展的结果。

传统节日习俗是历史上在民间长期形成的节俗,是历史上由民众长期传承的节俗端午屈原节俗演变,当然是历史造就的,是民众抉择的。

历史造就和民众抉择的端午屈原节俗演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

一。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等。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发表以来,学者也纷纷就此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不少学者赞同闻一多的看法,即本“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不过,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同昼短夜长的冬至日和昼夜半分的春分、秋分一样,易于被古人确定。因其在划分时节、表明物候并据以进行农事活动上十分重要,故被古人看重。时迄夏至,古代中国北方所种菽黍和南方所播稻谷,都进入了夏季茁长期,古人经过繁忙的春种而可稍得喘息:加之气温骤升,杂草恶木、病虫害鸟、瘟疫瘴疠也猖狂蔓延而危害农作物及人的生命,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大概如此,古人便于夏至时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安康、禳除灾害和病瘟。相沿成习,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夏至节。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合农事的夏历五月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又称为“端五”或“端午”。《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五“五月五日”条: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仲夏端午,菹龟角黍。(明人陈禹谟补注:“《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是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蔴、蓼,名曰菹龟,节日啖之。粘米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裹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

《艺文类聚》卷四也引录周处《风土记》云:

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又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

唐李匡乂《资暇录》则说:

端午,端五者。按: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

据此说来,“端午”或“端五”,是汉代以后方有的节名,“端”者初也,“五”“午”为同音字。可是,《说文解字》云: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

由此释义,则“端五”或“端午”,实已有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的蕴义,恐怕应是先秦就已有了的夏至节别名。“五为阳数”,“端午”或因此而又称为“端阳”。至于五月五日还有的“重五”和“重午”之称,当为汉代以后衍生的名称。

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故在五月五日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长而主要举行各种禁忌和祈禳活动。《艺文类聚》卷四引录《夏小正》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蠲毒氣。”汉朝乃将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动,定为国家仪典。《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汉兼用之(指夏、商、周三代的祈禳方式),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

杜佑《通典》卷五十五:“汉制,厉殃,祀天地、日月、星辰、四时、阴阳之神,以师旷配之。其坛常祀以禳灾,兼用三代苇茭、桃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傩止恶气。”夏至日若连端午日,夏至端午的祈禳活动也就合为一体。举行祈禳活动的夏至端午,因为朝廷确认为仪典而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

二。

大概汉人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进而在此日纪念一些受到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而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等,并且传说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此日。

关于介子推、伍子胥和曹娥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均见于东汉文献。陈临于端午受到纪念,也始于东汉时代。

介子推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见于蔡邕《琴操·龙蛇歌》: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捲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