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集锦:气象谚语清明前后

气象谚语集锦 天气谚语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反映了天气变化和些然现象关系是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它们有些是迷信有也是相当有科学道理。

有关动物 “蚯蚓封洞有雨”。

“蜜蜂迟归雨风吹”“蚂蚁搬天将雨。

气象人员释说这是因快下雨气压较低昆虫敏感地觉察到这种变化所以有所准备。

“牛尾指向西天气晴朗;牛尾指向东雨将临。

” (据说牛不喜欢面对风喜欢把尾巴夹起。

它类似迟钝风标当它尾巴冲着强劲西风天气晴朗;尾巴冲着东方指示风低压心以逆针方向旋雨可能就要临。

) 有关降水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又天晴先下牛毛没雨下牛毛没晴天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有关风向 东风下雨西风晴 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南风不午午连夜吼 七月北风及雨 春吹东风雨咚咚冬吹东风雨无踪秋吹东风毛毛夏吹东风雨淋淋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有关云状 云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云从东南下雨不晌 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早上红云照不是风便是雹 日落西山红半夜起搭雨篷 星星眨眼天要变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风 月亮生毛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西虹跨天有雨眼前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雨不远。

泥鳅疯癫风暴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风起。

久雨鸟鸣天空会晴。

腊梅花向下开风卷雪登门。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雨将临。

盐缸还潮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诗人元稹从京师长安贬到湖北玉泉(今湖北省当阳县)写了《玉泉道》诗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农丰华实夕水含风凉。

这首诗次出现"物候"二。

没有科学观测仪器前人们要掌握农然规律主要靠物侯。

物候是古代做指示农以确定农作物栽培技术依据。

物候学亦称"生物气候学"。

几千年劳动人民到草木荣枯、候乌、降霜下雨等然现象与气候关系。

如说把植物看成季节变换显示器那么它复杂和显示问题可靠性是任何仪器都比不上。

因根据物候观测确定季节变化是古代科学方法就是今天仍有指导义。

诗人物候 诗歌早反映物倏见《诗》。

如《豳风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物倏现象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而出。

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 穷山候至阳气生物如与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它们生长发育直接反映然季节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6岁写了苜脍炙人口《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重要规律植物荣枯有年循环变化;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移春天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其性情其景与不可分也。

……常人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诗人和常人区别就能否萃天地清气知花香鸟浯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诗人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方面又热爱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暗示。

南宋诗人陆游很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察物倏变化诗句。

他《初冬》诗说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枕上作》 卧听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归》 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秋见雁非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这些诗句都是诗人晚年浙江绍兴乡作反映他年老不论是新春或初冬还是三更风雨都夙兴夜寐无不刻不观察物候情景。

他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

陆游《鸟啼》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苦望晴复望雨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陆游《禽声》又云 布谷布谷天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布谷声声似乎催促人们赶快春耕免误农。

杜甫晚年进入四川对杜鹃鸟分布有研究他诗说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顷余乔木上青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

二、物候定律 庐山花径石门两侧刻着幅对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说是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7年)诗人白居易任九州(今九江市)司马四月九日偕诗友登上庐山畅游林寺花径旧属林寺那林寺多清流苍石劲松瘦竹人迹罕到。

值暮春江南芳华菲尽而处桃花嫣然盛开白居易见情景感惊奇便写了《游庐山林寺》诗。

人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山。

古代诗人对然界观察细致使代人佩不已这首诗提出问题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沈括反复思得出这是由山地气候对植物影响。

沈括《梦溪笔谈》说"士气有早晚天有愆伏……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地气不也。

"庐山山势高气温低春季姗姗迟使得花期也相应地推迟了。

庐山高峰是海拔77米花径海拔高也09米以上由高和地形影响形成这种"山甲子无春夏四月才开二月花"情景。

早多年前英国生物学达尔航海旅行就发现然界生物是按地理纬分布。

不地理纬生活着不生物界。

十九世纪末英国霍普金司开始进行长期物候观察正式提出物候定律。

霍普金司认植物阶段发育受当地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制约该地区所处纬、陆海关系和地形诸因素即物候受到纬、和高三者影响。

庐山从山下到山上纬没有发生变化可是温、雨量等气候条件都随着高增加而发生变化。

平每上升00米温要降低摄氏。

按林寺海拔00至00米估计平气温要比山下低摄氏5春天物候比山下要推迟0天左右。

物候不仅有高下差异而且物候南方与北方、古与今也不尽相。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相距五千公里物候我国山地与平原不南方比北方不东部与西部不从历代诗人吟咏诗词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而异物候差异悬殊。

秦岭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分水岭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柑桔等只能秦岭以南生长。

古代诗人已识到这南北差异

苏轼出生四川是南方人看惯竹子

嘉佑七年(公元06年)他从陕西宝鸡四川路上石鼻城(今武城镇)有《咏石鼻城》诗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奔河苍茫。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旁修竹水潺潺。

元丰三年(公元080年)他被谪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又吟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竹连山觉笋香。

可见南方竹子是很普遍。

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很标志。

杜甫晚年入四川也有这样诗句 有竹顷余乔木上青天。

可是北方很少有竹子

白居易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

诗序说"湓浦多修竹……物以多有贱南方人不贵重。

"他《湓浦竹》诗云 吾闻晋汾竹子重如玉。

白居易看到南方竹子如普遍便叹息晋汾(今山西省)竹子重如玉。

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标志。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诗朴实无涩也是写物候南北差异 两月前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月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月工天你才到了京华。

物候不但有纬、和高差异而且还有古今差异

周代黄河流域梅树无处不有《诗》多次咏到梅到了两晋南北朝寒冷期梅树那里消失了。

隋唐以气候暖梅树又重新走进入黄河流域唐代诗人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诗》咏梅说明当长安南郊曲江池还种有梅花到了宋代梅树又关消失苏轼曾叹惜他首咏杏花诗有"关幸无梅赖汝充鼎和"。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曾记延州(今延安)出现竹笋化石"近岁延州永定关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林凡数茎根干相连悉化石。

延郡素无竹入数十尺上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湿而宜竹邪。

"沈括认竹笋适宜湿润气候延州素没有产竹笋由化石可推断当地早期生有竹林反映了物候古今差异

荔枝种植也反映古今物候差异

唐代诗人张籍《成都曲》提到成都荔枝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游人爱向谁宿。

但是南宋诗人陆游《若学庵笔记》就提出疑问"依诗则彭山已无荔枝何况成都。

"认张籍没有到成都他荔枝诗是杜撰。

那么唐代成都有否产荔枝呢?回答是有证据还是诗。

与张籍白居易四川忠州也有咏荔枝诗如《种荔枝》、《题郡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杨八使君》等。

如《种荔枝》诗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向庭种荔枝

他还说己庭种起荔枝

忠州尚彭山北所以不能因南宋期成都无荔枝便断定唐代成都也无荔枝

原因推论;由古今物候差异唐代四川气候比南宋温和有可能出现荔枝

霍普金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纬、和高差异却没有谈到古今差异

霍普金司是美国人美国建国历史才00多年所以还谈不到古今差异

我国近五千年历史上包括古代诗词充满了物候古今差异证据可谓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