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摘 要:从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出发,探讨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因素事故发生之间的联系;了不同的个人因素对于潜在危险的感知认识的作用和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工作行为安全程度;讨论了以控制导致事故发生个人因素为出发点,用以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提出在安全领域中,不仅要解决职工安全生产技术方面的,更要强调职工个人的性,在工作之中的成就感,被尊重的程度,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激励职工、加强安全生产的目的。

; 关键词:事故致因模型;个人因素;社会人 ;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在领域之中,安全科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死亡率的减小,受伤害程度以及受伤害次数的减少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但是这些进步不能让我们掉以轻心,因为事故和伤害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仍然占很大比例。

事故安全让人们很地关注到个人因素在工业领域生产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比如:个人的感觉、认识、决定和行动。

这些个人因素事故发生有什么联系,对于事故发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个人因素导致事故发生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必要的。

; 一、事故致因模型; 图1是一个建立在人的认知和行为调整阶段的事故致因模型[1],各阶段如图所示。

这个模型表示的是: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因素的作用,事故发生或避免。

在工作情况中,个人因素的不同能够对事故发生造成影响。

个人暴露在危险情况之中,如果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存在,泰然处之,就容易形成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个人已经感觉认识到了危险的存在,并且做出避免事故决定,这样的行为决定过程是指向安全行为的。

个人决定采取控制或躲避行为以避免事故发生以后,安全行为能否实现就要依靠个人采取行动的能力了。

如果没有采取相对应安全决定或没有避控的能力,就会导致安全行为的产生,导致事故

如果个人有能力很好地行动,成功地控制潜在危险或者安全躲避,那么这就是一种安全行为

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意外情况导致事故,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安全行为并不一定绝对可以避免事故,不安全行为也并不一定绝对导致事故发生

; 毕业论文 图1;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二、事故发生之中个体的差异; 根据图1中事故致因模型,工作行为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即个人潜在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与工作行为(感觉、认识、决定、能力)四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联系。

如果在感觉、认识和决定阶段出错,或者没有所要求的躲避能力,那就会导致安全行为,当潜在危险存在时,就极有可能导致事故

; 行为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之上的,经由思考、、判断、决定,而后产生行为,这一过程形成经验。

究竟这种行为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全行为(图2)。

这一过程中,感知、行为、调整、经验四个因素影响着个人行为安全性。

感知能力好的职工,对于环境变化认识判断准确迅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是安全的。

通过对于事故的研究,发现感知速度与行为动作之间的配合关系可能是导致个人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一个因素

那些一遇情况就惊慌失措的职工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相比较来说,做出准确判断更为重要,一个准确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为安全性。

在面临意外情况的干扰下,行为持续不断地成功(即安全行为),这种表现,就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是导向安全状态的行为

调整行为是一种能力,是综合了能力、技巧和任务的一个有意义的个人整体,在几乎所有的情况和条件下,能够导向成功行为的表现。

行为的调整可以被看作是持续不断地向安全行为过渡的一种态度。

图1的模型中表示,有危险存在的情况中,决定阶段是受自己的态度影响的,而自己的态度(已经持有)是受工作经验的影响的。

工作经验能够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经验能对行为造成影响,包括认识、决定和能力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有着事故经历的人通常要比经历有限的人的事故率低。

但是,这一普通情况是有条件限制的,并不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模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