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现代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下)

打开文本图片集。

日光温室装备的现代化

普通日光温室几乎没有环境调控设备,完全依赖自然光能和手工通风来解决温室环境控制问题,也依赖墙体的蓄热、贮热、隔热效应和夜间的外保温措施(草苫或保温被),称其为节能。日光温室主要建造在北方地区,且主要分布在内陆,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是其气候特征,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温室的调控幅度很大,才能创造出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稳定的环境意味着作物稳健的生长,也是高产优质的基础。首先日光温室规模扩大有利于环境的稳定,其次我们在设备配置方面进行了如下工作:

针对北方气候特征我们将自然通风面积加大到30%~40%(荷兰通风面积是温室面积的16%~17%),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达到调温效果,节约运行成本。同时,配置了强制通风系统,可供高温季节使用,也可在冬季用于湿度控制、空气搅合,减少病害发生。强制通风系统与温度湿度传感器结合起来使用,实现自动控制或智能控制。

充分利用内保温系统冬季保暖、夏季降温调湿的功用。冬季夜间关闭保温,夏季实行时段性遮阳(中午1~2 h),防止阳光暴晒和高温同时出现。时段性遮阳可通过时间控制器和行程开关实现自动控制,也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控制。

滴灌系统,包括:管道、水泵、过滤器、水处理设备、配肥器、滴管带、集雨池、时间控制器或智能控制箱等,在节水节肥节约劳动力方面能发挥有效作用,也可调控温室湿度。

加温系统:温室大型化后,墙体的作用相对减弱,透明屋面相对较大,获得光能相对容易,也比较多,升温快,但也会快速失热,尤其是连阴天气、大幅度降温天气,会引起作物的不适应,通过补充加温来减轻这些危害是必要的,由于采用了内保温、外保温墙体保温等完善的保温系统,保温效果得到加强,实践中采用了少量加温设施温室冬季运行更加安全,同时能延长冬季见光时间近1 h/天,是非常节能的措施也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举措。目前,一般配备小型热风炉,价格在2000 元左右,或配备空调,在气温降至15±1 ℃时自动启动。

防护系统:在温室通风口、门窗设置防虫网,减少虫源;备有专用工作服,消毒走廊,减少病原菌侵入途径;设置沼气池或焚烧池,处理秸秆杂物,减少污染。

室内运输线:在温室走道附近设置轨道运输车或滑轮运输车。温室规模扩大后,物质运输量增加很多(肥料、产品、枝叶、拉秧),完全依靠人工是很大的劳动强度。大幅运输线可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有机土栽培技术,是将羊粪、牛粪等厩肥腐熟后,与同体积的炉灰渣混合,配制成有机土,铺设在温室中厚约35 cm,直接栽培蔬菜等作物,能够保持良好的三相比,不用翻地、整地、锄地、除草,减少高强度劳动,而作物生长良好不容易生病,见图7。

装备现代化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有利于产量、品质的提升,也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经营者的收入水平。

控制手段的现代化

温室环境控制设备的增加,科学化的管理需要从控制手段上下功夫。为此,我们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把教授的知识、农民的温室管理经验、作物的适应能力,通过软件专家编程、排序,按照时间、季节、昼夜、天气状况等,形成管理文件,转化成管理指令,安排设备的运行,采用触摸屏操作(图8),简单实用,不宜坏损,同时实现了温室管理的科学化、傻瓜化、技术集成化、设备运行的低成本化,目前在泽州、襄垣、芮城应用5 套,运行良好。

温室管理与生产管理相分离,是设施产业行业化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日光温室现代化的终极目标。目前,本项目已经完成温室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或智能化过程,在水肥管理、内保温幕管理、强制通风管理、喷雾降温管理、能量再利用方面实现了自动控制或智能控制。

结语。

扩大日光温室单栋规模、内保温墙体改革这三项研究奠定了日光温室现代化、国产化、低成本化的基础。温室中引入环境控制设备(卷被机、通风设备、内保温、滴灌系统、喷雾系统、湿帘、补光系统、CO2施肥系统),提升了环境的控制能力,有利于作物的增产、优质,电气化、智能化控制手段也在实际需要中研制开发出来。至此节能日光温室走向了结构规模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控制手段现代化,及建设低成本、环境资源(光能—屋面设计、雨水—集雨技术、温差及风—35%的自然通风面积)高效利用化的道路。

实践中我们完成了日光温室现代化,为今后的工业化过程创造了条件,在研究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争取到不少课题,更多的是社会资金的注入,才会有今日的结果,在企业化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本项研究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促进温室产业的快速发展。(全文完)。

【 参考文献】。

[1] Wen XiangZhen, Li YaLing, Shen J., Tian P., 2004. Design and the effect of a Chinese greenhouse with unsymmetrical multi—span structure. Acta Horticulturae 633: p525—531(SCI收录)。

[2] Wen XiangZhen and Li YaLing, 2005.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unsymmetrical multi—span energy—saving greenhouse in wintertime. Acta Horticulturae 691: p569—574(SCI收录)。

[3] 温祥珍李亚灵,沈军,任艳芳,田鹏.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的光照性能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2,18卷(增刊):63—66.

[4] 温祥珍 李亚灵.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特点[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3(2):18—19.

[5] 温祥珍李亚灵,沈军.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冬季的温度特性分析.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园艺学会2005年11月长沙:455—460.

[6] 温祥珍.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的结构设计及系统配置.科技农业,2003年1月6日,第四版.

[7] 沈军,李亚灵温祥珍.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光照的季节变化及其特性[J].华北农学报,2004,19(增刊):191—195.

[8] 沈军,李亚灵温祥珍,武英霞.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的温度性能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3):322—327.

[9] 董吉林,李亚灵温祥珍.温室环境模拟模型及结构参数设计系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3(3):252—255.

[10] 温祥珍.从国外设施园艺状况看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J].中国蔬菜,1999,(4):1—5.

[11] Xiangzhen Wen and YaLing Li, 2002. Design and the effect of Chinese greenhouse with unsymmetrical and multi—span structure. XXVI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 Exhibition (IHC 2002): 410。

[12] XiangZhen Wen and YaLing Li, 2001.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greenhouse prod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 2001, Beijing, China, Session 2: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2): 528—534。

[13] 温祥珍.设施农业生产系统的研究——非对称跨式节能温室的结构、性能与应用.山西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4] 温祥珍李亚灵.大型温室的内保温材料和传动系统应用效果[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4):28—29.

[15] 任艳芳,何俊瑜,温祥珍李亚灵.大型温室新型内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试验.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及能源工程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9—211.

[16] 任艳芳,温祥珍李亚灵,何俊瑜.温室保温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研究初报[J].华北农学报,2001,16(增刊):107—110.

[17] 任艳芳,何俊瑜,李亚灵温祥珍.温室内遮阳材料降温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09,(12):143—145.

[18] 王俊玲,温祥珍.2005.地膜作为温室固定保温幕效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Vol.21,No.Z2,208—210.

[19] 温祥珍李亚灵.日光温室墙体内部温度状况分析.设施园艺研究新进展——2009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6—112.

[20] 温祥珍李亚灵.日光温室砖混结构墙体内冬春季温度状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9(6):525—528.

[21] 张武锁,李连旺,温祥珍李亚灵.墙体填充材料对日光温室保温性的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 28(3):1—4.

[22] 温祥珍,梁海燕,李亚灵,郭瑞峰.墙体高度对日光温室内夜间气温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980—983.

[23] 李成芳,李亚灵温祥珍.日光温室保温板外置复合墙体的温度特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9(5),453—457.

支撑计划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北方设施蔬菜高效节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项目编号:2011BAD12B03_。

作者简介:温祥珍(1960—),博士,山西原平人,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设施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三农”服务中心副主任。

李亚灵(1962—),博士,山西灵石人,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设施环境与作物关系的研究。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