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学的学术地位及其发展之检讨

;[摘要];流通学是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然而,20余年时间过去了,流通经济学却始终未能建立起来,而且随着经济的变化,反而日益走向贫困化。

作者从西方经济学学术传统和发展轨迹,从流通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背景转换等多个角度,对流通经济学学术地位、对中国流通经济学的演变历程和发展出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检讨,大胆提出了不同于主流意见的创新性观点。

; [关键词];流通流通理论流通经济学 ;流通是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然而,20年时间过去了,尽管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除了“流通经济学”这一名称为业内人士熟悉以外,作为一门学科,流通经济学始终未能建立起来;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反而日益走向贫困化。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我们认为,不管是从西方经济学学术传统和发展轨迹来看,还是从流通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来看,以及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和走向来分析,都不支持流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流通经济学缺乏必要基础和生存环境。

因此,流通理论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趋势,尊重经济规律和主流经济学学术传统,不要刻意强调建立流通经济学,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开展流通理论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界不存在专门的“流通经济学” ;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浏览西方经济学著作,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还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及几部被称为“里程碑”的经济学教科书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萨谬尔森的《经济学》以及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都很少提到“流通”一词,也没有专门的论述,更没有出现所谓的“流通经济学”著作。

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例,从论述分工和交换开始,到论述收入的源泉结束,浩浩60万字(中文版),只是在论述货币时间接提到“流通”,他说“国内货物的流通,可分作二途:(一)商人彼此间的流通;(二)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国富论》上卷第296页),且没有任何深入的展开;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有关流通论述

即使是关于商业活动的理论专著也大抵如此。

例如爱尔兰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1931年出版的《商业性质概论》,分别论述了财富、物物交换、对外贸易,也没有关于流通论述

;是流通问题不重要,还是西方经济学家忽视了流通问题的研究?都不是。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交换行为和商业活动,最早的启蒙经济学就是“重商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源头也是从流通领域开始的。

例如早在1621年英国启蒙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就出版了《英国来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的著作,当时人们曾狭隘地认为“流通是财富的源泉”。

只是到后来,古典经济学研究视野才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学革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流通一词并不常用,代之而大量出现于经济学著述的名词是交换、交易、贸易、、商业等等。

西方经济学著作中,这几个名词的涵义是相通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经济活动中商品交换、价值实现行为的描述,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在他们看来,硬是要在流通与这几个名词之间人为地制造出界限来没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显然,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和学术传统,西方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没有出现专门的“流通经济学”呢? ;(一)西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决定了没有必要创建专门的“流通经济学”。

;(1)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引起交换交换的活跃形成了市场,西方经济从古到今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西方社会的基础和框架,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市场,就是大流通,就是大商业社会。

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国富论》上卷第20页)。

在这种社会,流通是泛化的、社会化的活动,因此,整个经济学就是一部市场经济学,或者说就是一部大的“流通经济学”,没有必要再去设立什么具体的“流通经济学”。

;(2)在西方国家,流通活动纯粹是一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不需要国家出面组织,商品流通是自动实现的;流通企业也是一种企业,与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异。

国家只要从规制上进行引导和约束,不需要亲自参与其中。

因此,在西方国家,流通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流通问题不象在计划经济国家那么“重要”,进而也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流通经济学”去研究它。

;(3)从欧美国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流通并不是越来越独立于生产活动,而是日益向生产领域复归,生产企业、制造商、尤其是跨国集团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饶过中间商完成商品由生产过程向消费过程的直接转移;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采购、网上销售更是日益普及,而且可以预见将逐渐成为流通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流通形式和渠道会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整个流通环节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因此,以往的流通观念需要更新。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舍象掉了“流通”环节 ;基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流通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反映在理论研究中,就是把流通环节舍象掉了。

他们假定流通是顺畅的,商品能够顺利地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这是一个既定的前提。

因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只研究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形成了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等,惟独没有流通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界对流通问题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方面。

正如琼·罗宾逊在其《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的,“经济学借以获得发展的头一个问题是国际贸易”(该书第7页)。

这是因为,受位置的限制,西方国家国内市场普遍狭窄,从古到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很高,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国际贸易上。

与此相适应,西方学者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必然集中在国际贸易方面,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国际贸易始终是论述的主要对象之一。

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在1621年、尼古拉斯·巴尔本在1690年、达德利·诺思在1907年分别出版了同名专著《贸易论》,其他论述国际贸易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

至今,国际贸易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公认的应用经济学,而且目前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三)非主流经济学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 ;那么,非主流经济学是否研究流通经济学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如果追寻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我们发现唯一与流通领域有关的是“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以罗纳德·科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现在也已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社会交易过程,论述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进而增进社会经济效率。

但是,这里的“交易”与我国理解的“流通”的涵义是有很大距离的,“交易费用”也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流通费用”的概念不同,涵义要宽广得多。

因此,交易费用理论并不能成为我国建立“流通经济学”的佐证。

;总之,在西方,几百年来,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无论是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经济学,都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更不存在专业的“流通经济学”。

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市场经济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经济学一贯的学术传统。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