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胎发、剪睫毛好不好?等_婴儿的睫毛剪了好不好

胎发、剪睫毛好不好?      我女儿7岁了,在她出生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曾按乡下习俗给女儿剪过2~3次睫毛,谁知女儿现在的眼睫毛非但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变得细软且又长又翘,反而显得又粗又硬,毫无美感。

而我的侄子出生时头发不仅黄枯而且特别稀少,以后根据家里老人的指点,从孩子满月开始就剃了好几次光头,但效果似乎也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广西蔡妮蔡妮读者:   现实生活中,为孩子睫毛、剃光头的现象并不少见,家长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锦上添花”。

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类眼睫毛的生长不光是为了美观,最主要是保护眼睛,避免异物进入眼内。

当异物触及睫毛时,人体首先出现闪眼反射,闭住眼睛,阻止异物进入眼内。

睫毛与男子的胡须一样,越剪越硬。

粗硬的睫毛对异物,尤其是细小的异物敏感性降低,以至闪眼反射不能及时反应出来,减弱了睫毛原有的生理作用。

何况在剪睫毛时,孩子稍不合作,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伤害!   再说给孩子剃光头。

胎发的多少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多一些,有的则少一些。

但大家都知道,无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在马路上,都看不到一个脱发的孩子,这就说明:即使胎发较少,长大后也会有所改观。

家长大可不必“剃”毛助长。

近两个月来,我们在急诊科就连续遇到了7例婴儿因剃胎发、刮光头而不幸患上败血症而送来抢救的病例。

因为,用锋利的刀刮去胎毛时,虽然皮肤上不出血,但婴儿皮肤娇嫩,头皮上仍留有肉眼看不到的伤痕。

如果剃刀未经过仔细消毒,细菌就会进入皮肤伤痕处,再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败血症。

因此我奉劝年轻的家长,别听信陈规旧俗,婴儿的胎发不宜剃,睫毛不可剪。

龙玲      头型与儿时睡姿有关吗?      我是一位准妈妈,我听说孩子长大后的头型漂不漂亮与婴幼儿时睡觉姿势有关,请问有这么回事吗?   上海张琴张琴读者:   一个人的头型长得端正、漂亮与否,除先天因素外,大部分是在出生后的后天睡觉中形成的。

因此睡觉姿势是否得当,是影响相貌、头型健美与否的主要环节。

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的骨骼很柔软,是具有可塑性的。

孩子出生时的头型一般是长长的,头围一般为34-35厘米,生后头6个月内,头围增长最快,约10厘米;后6个月内仅增长2厘米,以后头围增长速度变慢。

婴儿期的头颅骨缝隙较宽,而且头颅骨前后还有两个没有骨质覆盖的空间即前囟和后囟,前囟大,后冈较小。

前囟一般在出生后12-18个月逐渐闭合;后肉最迟应在2-4个月后闭合。

由此可见,孩子头型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变化。

在此阶段,睡觉姿势的不同,长大后的头型与脸型也会不相同。

小孩如果经常仰卧,就会形成“后平头”;经常侧卧,就有可能把头睡偏,成为“偏头”;经常俯卧,就会形成“前平额头”等等。

这些不仅影响孩子长大后头型的健美,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

需提醒的是,对于两腮过大,尤其是颌面过于宽大、五官过于分开、颧骨和下颌骨过度发达的新生儿,采取侧卧位睡觉,可得到一定的矫正。

但脸型过小,或头颅的前后径大大超过左右径的孩子,则不适合侧卧,应多以仰卧为宜。

做父母的,要细心观察孩子头型的变化情况,经常变换孩子睡觉的姿势,特别是孩子熟睡时,要常为其翻身,睡姿选择得当,就会睡出一个漂亮的头型

连孝华      月经紊乱是不是紧急避孕药引起的?      半年前,我丈夫被单位派驻外地负责产品销售工作,回家机会很少且没有规律,因而我们便放弃了原先的避孕方法。

我只是每次在同房后的第二天服用紧急避孕药,几个月来的确也没有发生避孕失败。

可不知为什么近两个月来,我的月经周期发生紊乱,阴道出现不规则流血,而出血量大有逐渐增多之势。

请问这会不会是紧急避孕药惹的祸?   安徽   郭俊晓郭俊晓读者:   服用紧急避孕药采取紧急避孕是常规避孕失败(如避孕套发生破裂)或无保证性性交(偶尔未实行任何避孕措施)后采取的补救措施。

如果使用得当,可避免非意愿妊娠,减少人流对妇女身体健康的伤害。

紧急避孕药作为一种处方药必须在常规避孕失败或无防护性性生活后72小时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采取紧急避孕措施也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少数妇女仍有妊娠可能。

另外,滥用或长期使用紧急避孕药很容易导致妇女激素分泌紊乱、月经失洲。

毫无疑问,你这种将服用紧急避孕药作为常规避孕措施,最终必然会导致月经紊乱。

针对你与你丈夫的情况,建议你们使用男用避孕套或女用阴道隔膜来进行避孕,渐渐地你的月经紊乱便会得到纠正。

孟庆联      接种乙肝疫苗没有效果怎么办?      我3个多月前曾接种过3针乙肝疫苗,可是最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抗—HBs仍阴性,即接种乙肝疫苗没有效果。

我很想获得抵抗乙肝病毒侵害的免疫力,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南京   冯非冯非读者:   一个人接种乙肝疫苗以后,血液液中会出现抗—HBs抗体,表明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机体产生了抵抗乙肝病毒侵害的免疫力。

如果血液中没有抗HBs抗体,就是抗HBs阴性,说明接种乙肝疫苗没有效果。

据统计,在接种乙肝疫苗3针(免疫程序0、1、6月)的人群中,有5%左右的人没有效果。

其原因可能与个体差异、疫苗质量、接种剂量和接种方法等因素有关。

为了使这些人重新获得免疫力,目前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更换疫苗、增加免疫次数、增加接种剂量、变更接种途径、联合给予佐剂或免疫调节剂等。

我医院对45例乙肝疫苗接种后无效果者,用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接种3针,免疫程序0、1、6月。

免疫后3—6个月采血测定抗—HBs,结果发现抗一HBs阳性13人,阳转率28.9%。

经第二次加强免疫3针以后,有1/3的人重新获得了抵抗乙肝病毒侵害的免疫力。

这个方法虽然成功率不高,但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是可供你选择的一个补救办法。

周云冲      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我上初中的儿子近来食欲较差,百般改换口味都无济于事。

听说肝功能不好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带他到医院去检查肝功能。

结果转氨酶高出正常指标3倍,但有关甲肝、乙肝、丙肝的指标均为阴性。

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上有白色分泌物,认为可能是患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后来的特异性检查确认了这个诊断。

请问: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山东柳艺娴柳艺娴读者:   该病并不神秘,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隐性感染者及病人是传染源,由密切接触而经口传染,偶可经输血感染。

易感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6岁以下者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病后患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患者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3—7周,平均为5周。

起病可急可缓,可有食欲欠佳、乏力、头痛、恶心、畏寒、腹泻等前驱症状。

典型表现主要为:①发热。

常在38—39摄氏度之间,重者可达40以上。

持续数日、数周,长者可达数月。

②咽痛,咽部充血,扁 桃体肿大,可有白色分泌物。

⑧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颈部淋巴结,大小不等,中等硬度,分散不粘连。

④肝脾肿大。

15%—35%的肝肿大患者伴有肝功能异常,但黄疸少见。

⑤皮疹。

3%—10%的患者可于病初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1周内隐退。

⑥并发症。

严重者为脾破裂,此外还有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颅神经麻痹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肺炎、胰腺炎、肾炎等。

对于该病,目前尚无预防和特效治疗方法。

急性期患者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团体发病时可考虑集中隔离。

对患者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可用病毒唑、阿昔洛韦等;高热可用扑热息痛;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

急性期要适当卧床休息,脾肿大者要注意避免腹部碰撞及按压。

只要不发生严重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

韩克捷      混合性中风是怎么回事?      我父亲今年65岁。

前几天突然嘴歪、流口水、言语一不清、一侧肢体无力。

经CT检查被诊断为脑栓塞而住院治疗。

谁知一天后又出现偏瘫,核磁共振检查又发现有脑出血

医生说是“混合性中风”。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危险性大吗?   湖北李义李义读者: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名称。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与脑梗死。

这类病人起病急骤,大多无前驱症状,起病后即有短暂的意识模糊、头痛、抽搐等,有的则表现为面瘫、上肢单瘫、失语、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珠网膜下隙出血,发病前除有头痛、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等先兆症状外,还有血压急剧上升、一侧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等症状。

混合性中风是指有两个以上的血管区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即脑组织内既有梗阻灶,又有出血灶。

临床观察证实,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是诱发混合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尤其是舒张压过高,对促发本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多数患者在活动状态下发病,头痛、呕吐、偏瘫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轻微。

作CT或磁共振检查,可见有梗死与出血病变两者共存,直径不超过2厘米。

一般说来,混合性中风死亡率低,预后较好。

这种“双重”中风并无危险性加倍之意,故不必过于紧张害怕。

但由于缺血与出血并存,治疗上比较复杂。

若对脑梗死应用扩张血管药、抗凝溶栓药,则会加重脑出血;若对脑出血应用止血药,则会使血栓进一步加重,栓塞面积相应增大。

因此,应分析两种症状的轻重,以治疗严重症状为主。

同时,还应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乱用药物。

陈育民。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