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每句 孝的智慧

就身体而言,只有通过父母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并逐渐地成长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同样,就心灵而言,要想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也只有通过父母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孝亲一个人可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就事业,享有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性,莫大于孝。

”意思是说天地的特性要通过人才能得以充分表达;人的特性只有通过行孝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是因为父母是我们的心灵和与宇宙万物相融通的连接点,而“孝”就是打通这个连接点的凭借,只有打通了这一连接点,人天性中“知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本能才能得以充分的彰显。

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道理。

通过孝亲使心灵得以拓展,智慧得以提升、潜能得以彰显的过程分为孝身,孝心,孝性三个层面。

所谓的孝身,就是在衣食住行的层面帮父母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人走出了自我的樊篱,使天性中关爱他人的良知良能得以觉醒的标志,是孝的基本起点。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

一天,母亲病倒了,他焦急万分,时刻牵挂着母亲,只要完成公务便会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

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汉文帝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因为怕在母亲呼唤时,自己来不及服侍,他休息时从不宽衣解带;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先尝,品一品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端给母亲

文帝有了对母亲的这份关爱之心,使他有能力把百姓当做亲人来对待。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倡导“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民生之大本也;三老,众民之良师也;廉吏,完民之表率也”的理念。

他大力嘉奖各方面的模范人物,以带动良善的社会风气。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不管是宫室、苑囿,还是车骑、服御,从来都没有增添过。

他以敦伦尽分,仁慈恭俭的作风赢得了万民爱敬,开创了海内殷富、远者悦服、天下大治的盛景。

所谓的孝心是让父母放心、顺心、安心。

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只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最博大的,一个能感受到父母这份博大之爱的人,内心自然能长养起诚敬之心,和顺之意,这是一个人提升境界,化解问题,消除纷争,兴家立业的根本。

如:民国大善人王凤仪有一个姓周的姑丈,家运很好,而且在当地很有名望,为了弄清周姑丈是凭什么兴家、立业、成名的,他就特意到周姑丈家做工,做工期间,他发现周姑丈母亲很孝顺。

有一次,邻居窃占了他家一垄地,周姑丈前去交涉,邻居却蛮不讲理。

一气之下,他就要去打官司,他母亲听说后马上制止了他,说:“祖上的家法是吃亏常在,俗话说,‘穷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你明天做几桌酒席,请老亲少友来见证,由他重新指定地界,加立界石,免得日后子孙再起纷争。

”周姑丈立即遵照母亲的吩咐办理。

第二天,众亲到齐,他当众向侵占地的人赔罪说:“家母说地是先人所置,我弄不清楚地界,今天在众亲友面前,向你道歉。

麻烦你当着众人的面重新指定地界,另立界石,免得以后子孙再伤了和气。

”见周姑丈如此一说,侵占土地的邻居面红耳赤地说:“先生别说了,我错了,地是你的。

”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亲友们也都皆大欢喜。

儿女的身就是父母的心,要孝心,就要使自己的身体免受伤害,让父母放心,一个能时时念及父母,让父母放心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自然会谨言慎行,张弛有法。

所谓的孝性就是让父母家人觉悟的悲天悯人智慧

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了孝性能力的孝子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舜帝。

舜童年的经历可谓是悲惨至极,亲生母亲早逝,父亲、后母及弟弟总是千方百计的想要杀死他。

面对亲人的冷酷和无情,舜没有记恨和埋怨,而是不停的责问自己:做儿子哪里做得不够好,让父母自己不满意,以至于要杀死自己;做哥哥哪里做得不够好,让弟弟对自己不满意,以至于要杀死自己

就这样,在对自己不断地自我责问和修正的过程中,天性中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同情他人的良知良能不断地觉醒,与环境相融通的能力不断地增强。

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得到周遭人的拥护、爱戴和追随,只要是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年就会成为集市,三年就会成为城镇,声望远扬天下。

当时尧帝正让四方的部落首领为他物色可以托付天下的贤德之人,尧听了舜的事情很高兴,打算先考察一下他。

尧首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给舜建了粮仓,并送了很多牛羊。

舜的后母和弟弟象见了又羡慕又妒嫉。

他们多次暗中用计陷害他,并企图夺取他的财产。

即便如此,舜也没有恨他们,仍对他们好。

后母和象落难时,舜都热心救助,最终使他们改变了态度,把舜当亲人看待。

尧对舜很满意,认为舜确实是个品德好又很有本事的人,就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他。

舜的贤德之风代代相传,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在生活中,无论是用人,还是交友,前提条件都要看他是否孝亲

这是一面照心镜,看一个人是否可用,是否可交,都可凭借于此。

因此,子思在《中庸》中也告诉我们“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得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却失信于朋友,就不值得领导信任;能不失信于朋友,但不孝顺于父母,就不值得朋友信任。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对恩重如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恭顺之心,说明此人良心泯灭,智慧未开。

所以,他对领导的忠心,对朋友的守信,也定另有所图。

这类人重用之,必将祸国殃民;深交之,定会背信弃义。

因此,孝亲一个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事业发展的入场券,人生幸福的出发点。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