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摘要】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术后48 h鼓励患者坐起,一般术后8周扶双拐下地活动,术后半年完全负重。[结果]术后随访2~3年,骨折全部愈合,有2例发生轻度髋内翻畸形。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1],优2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只要术中复位满意,固定正确、坚强,术后正确康复锻炼,临床效果满意,可避免许多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人常见骨折。若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2]。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更适宜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自2001~2005年采用DHS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发病部位:左侧15例,右侧17例。年龄54~78岁,平均67岁。根据Tronzo分类:Ⅲ型23例,Ⅳ型9例。损伤原因:跌摔伤19例,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伤3例,压砸伤1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或硬膜外麻醉。在骨科牵引床上牵引,电视X线机透视指导下手术。患者仰卧位,取患侧股骨大粗隆外侧纵形直切口进入,将骨折复位,必要时用可吸收钉或进口肠线固定碎骨块。在大粗隆顶点下方2.5 cm处,选外侧骨皮质前后位中点做为导针穿入点,前倾角15°,用130°股骨颈干角定位器定位,旋入导针。透视确定导针进入头颈中的位置和深度,满意后沿导针扩孔、攻丝(骨质疏松者不攻丝),置入滑动螺钉,安装套筒钢板,轻推套筒钢板滑入滑动螺钉尾端,骨折端加压,并将钢板与股骨干外侧骨皮质紧贴,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干。对小粗隆部骨折可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放松牵引,冲洗切口,负压引流,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48 h鼓励患者坐起,并逐渐进行髋、膝CPM功能锻炼。术后6~10周扶双拐下地活动,逐渐部分负重,6个月完全负重

2 结 果。

本组32例患者,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有2例因自行过早负重导致轻度髋内翻畸形。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优2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75%。

3 讨 论。

3.1 适应证选择。

DHS是应用AO治疗原则专为股骨粗隆部骨折设计的一种内固定物,具有良好的抗剪切应力,同时具有骨折端动、静力加压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股骨矩不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但DHS不适用于Ⅴ型(反粗隆间骨折类型)骨折,因骨折近端发生移位的方向与DHS螺钉滑动方向一致,无法实现骨折端的加压,相反,固定还会使骨折近端向外移位。为了避免手术失败,在Ⅴ型骨折中应避免使用DHS固定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