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能自由“痛批”是社会之幸】微信公众账号

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博客中一张部下为其撑伞的照片遭网友痛批

针对网友称其“习惯被人伺候”的指责,廖新波在博客中解释说部下“动作是很自然的,并没有巴结之意”,而是出于对领导的关心和敬重。

他后来还在另一篇博文中称:“这些评论确实是非常好的礼物,你专门去做问卷调查都没有这么真实的评论和这么多积极的回应。

”(2月14日《新快报》)   温总理下乡考察时亲自打伞与某些官员专门安排有人代其打伞,经常被作为鲜明的对比,用来指责那种官僚主义思想浓厚的官老爷做派。

诚如当事人廖新波所言,“网友看图说话是对的,有伞遮天,不容抵赖!”具体到个别事件,部下领导打伞,究竟是“情不自禁”,还是“巴结讨好”,固然不好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部下的工作职责里绝对没有“为领导打伞”这一项,因而,所谓“情不自禁”地代领导打伞,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官场潜规则。

官员下乡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与民众的直接接触,因此,理当格外注意自身形象。

而且,舆论对于为领导打伞这类事已经关注过很多次,官员们应该具有这种起码的“舆论敏感”。

那么,官员做到自己打伞为何依然如此之难?官员不自己打伞的为何依然如此之多呢?我想这至少说明官员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被公众监督和评论的义务,不能感受到那种无时无处不在的由“雪亮的眼睛”发出的审视目光。

也就是说,官员因为没有被关进由公众监督目光锻造的“笼子”里,自然就不会在意公众的感受和评价,自然就会对舆论的多次关注丧失敏感,自然就会让犯过的错一犯再犯,直至让舆论陷入“审丑疲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众可以公开臧否“为领导打伞”,以及本地媒体对本地官员“负面新闻”的大胆报道,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公开的表达必然优于沉默的爆发,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众的意见和不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释放,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更是社会开明进步的需要。

公众可以公开臧否官员,而不必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官员始终保持“治权民授”的权力自知,在任何场合的言行举止都顾忌到民众的眼睛,“民主”与“自由”才会真正成为可能。

当前,“再来一次思想解放”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没有宽松的舆论环境就很难产生凝聚真知的新思想,很大程度上,解放思想的前提正是解放舆论

“新闻舆论工作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新闻媒体也是生产力”,诸如此类的新说法,让我们看到了各地政府对舆论监督愈来愈开明和开放的态度。

当然,态度只是前提,落实才是关键。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东莞日报》评论员)。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