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音乐的民族性

[摘 要] 有个性、有特色的事物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这个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是电影音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民族性的电影音乐,才能有效地提升电影作品的质量品位,才能使电影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关键词] 电影音乐民族性。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多义性特征,它涵盖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远比画面和特写镜头广阔。为此,电影音乐电影作品风格和思想的表达构建了无限的艺术空间。它能揭示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电影音乐电影艺术中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都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它又在丰厚的民族土壤中开枝散叶,摇曳生姿。一部优秀的、有深度的电影,应该富集厚重的文化蕴涵,弘扬民族文化的精辟。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表现电影作品的民族形象、民族风格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传媒时代的发展,电影音乐的丰富想象力愈发呈现出来,成为电影艺术生命的内质。民族音乐电影音乐中的主导地位为电影艺术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电影音乐民族性的主要因素。

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历来是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电影音乐作为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其民族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民族风格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没有时代气息的民族风格和脱离本民族的时代感,都是不具备真正的民族性的。电影音乐民族性主要体现在:

(一)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是保持民族性的要素之一。如果说民族风格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音乐的共性,地方色彩便是个性。电影音乐具有地方色彩,便也有了民族风格。反映不同地区生活的电影,只有配有相应地区特点的音乐,才会使电影民族风格更加绚丽多彩。凡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电影音乐,常能给人以清新而异彩缤纷的艺术享受。譬如,电影《黄土地》,音乐影片风格遥相呼应:黄昏中,一首凄婉的女儿歌飘荡在黄土高原的上空“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这如泣如诉、如歌如吟的絮语赋予了影片鲜活的人物形象。电影中,作曲家赵季平直接引用陕北民歌作为影片的主题曲,没有伴奏的清唱,更显质朴、清新,委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中渗满了生活的艰辛与沧桑,那独具千年黄土味的旋律,深刻的刻画出女主人公对贫苦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再如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其电影音乐的创作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电影中又一典型的表现。音乐影片中既不华丽,也不抒情;既不铿锵,也不哀怨,但它那民族特色鲜明的秦腔,却是该片音乐设计中无以替代的一大特色。影片从开始到结尾都出现同一段秦腔,并随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而有规律地重复和强化,音乐与内容融为一体,难舍难分。整部影片虽然只用了一段秦腔音乐来贯穿,但这极“土”的音乐丝毫没有让影片感到单调和无味,反而使影片的结构风格“锦上添花”,显得更加严密统一,抓人心脾。

(二)民族乐器的使用。

民族乐器的使用是保持民族性的要素之二。乐器是表达乐思,将乐曲传达给听众的工具。虽然音乐的高低俗雅或是否有民族风格,关键是乐曲本身。但从创作实践及一些具体作品的效果看,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乐器的使用上,国外的电影音乐都用钢琴、提琴及铜管乐等西洋乐器,或极具本民族特色的,如苏格兰的风笛、俄罗斯的巴扬手风琴等;中国作品大多使用二胡、古筝、竹笛、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来演奏。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乐器不同乐器可以表现不同民族风情的音乐。在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音调的特点,让音乐影片内容融为一体,把影片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恰到好处。譬如,电影《活着》中的第一段音乐,板胡、二胡的独奏把观众带进影片那种悠远质朴的氛围之中;《太阳鸟》中的巴乌、笙与合声器为观众营造出一片美丽而梦幻的迷人景致;《菊豆》中开始对传统乐器埙选择,那特有的音色,如泣如诉,随着童声演唱的进入,把故事的序幕缓缓拉开;《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贯穿始终京味十足的女声音腔;《霸王别姬》中,先后由京剧锣鼓、京胡、琵琶引出的幽婉悲壮的大乐队的交响,更是京韵浓郁。这些民族乐器的使用,无疑为影片贴上了民族的标签。

电影音乐民族性的表现与应用。

艺术中的民族性是最为崇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孕育出不同音乐传统。民族特色是电影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是这个民族艺术文化根源,电影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是如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些民族特色浓郁、个性风格独特的电影音乐主件(主题音乐、主题歌、片头片尾曲等),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品位,以强烈的感染力刺激观看欲望,强化收看效果,同样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把民族气概、民族精神、民族信仰以及民俗风情传递到世界各地。

(一)电影音乐民族性的表现。

音乐民族性,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音乐民族性一方面主要表现在音乐调式、音乐语言、音乐逻辑和音乐结构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音律、节奏和旋律的发展;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特定的表演方式,尤其是在演奏乐器的选择上,不同民族不同乐器不同乐器音色可以表现不同民族。比如,听到马头琴的声音会想到内蒙古,听到巴乌的声音会想到云南,听到风笛的声音会想到苏格兰等等,这些贴有民族标签的乐器影片中都有很好的运用。在英国电影《日瓦戈医生》中,作曲家莫里斯•雅尔精通俄罗斯文化的,创作了俄罗斯民族风格鲜明的主题旋律,刻画和烘托了男主人公渴望和失望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莫里斯•雅尔为了符合影片的需要,突出音乐民族性,在乐器的选择上,他特地选用了俄式三弦吉他来演奏,使民族音乐的特色与影片所表现的内容完美吻合,影片大获成功,收获五项奥斯卡大奖。该片的音乐单曲在全世界畅销,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再如,中国电影《红高粱》的音乐素材取自于中国北方农村,20支唢呐,4支民族笙和一架大鼓的采用,不仅突出了影片人物的狂放和对自由的追求,在配器上大胆的处理,更是造成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霸气,唢呐那独有的民族音色,狂放的气势把影片人物炽热的心态推到了极致。

(二)电影音乐民族性的应用。

电影音乐,从最初的民谣、小调,到后来的民歌改编曲,直至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民族音乐始终是电影音乐的主流。流传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古曲、民歌、民谣等音乐素材一直都是音乐家为影片配乐时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电影这一特殊传媒吸引世界观众的重要因素。中国作曲家谭盾的《卧虎藏龙》,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音乐大奖,与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与众不同的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卧虎藏龙》这部影片音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浓郁中国南方音乐风格的旋律,节奏舒缓悠长,充分表现了江南水乡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和恬静安逸的生活环境,另一种选用的是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的音乐旋律,这原本是一首反映男女爱情的新疆民歌,曲调优美舒缓、节奏轻快活跃,音乐充满了活力,当官宦之女玉娇龙随母去伊犁的路上,音乐声渐起,与此时影片画面中所表现的沉寂荒漠的原野和激烈搏杀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到了让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此段音主要乐以弦乐为主,弹拨乐器为辅,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地域性,使观众强烈感受着西域特有的风貌。民族民间音乐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变化缓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可以较为清晰地体现民族特征。

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民歌也经常被作曲家应用于电影音乐当中。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并且经历了千百年的传唱,在传唱中留精去糟,不断加工而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为民歌主要来源于民间,它很少受外界影响,因此保留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音乐习惯、音乐情趣和音乐传统。民歌的题材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爱好和思想情感,直接揭示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民间乐曲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是音乐发展的产物,多由民歌或舞蹈伴奏转化而成。民间乐曲的体裁样式更为多样,从多个侧面反映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评价。

电影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越具民族性,就越具世界性。世界性指的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的发展性、世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等方面,它可以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对话。世界性植根于民族性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些发达国家极具民族特色的经典音乐也随着电影传入中国,并被中国的老百姓所喜爱。同时,我们也同样通过大批优秀影片把中国的民族音乐传送到世界各地,并得到世界人民接受和喜爱。因此,强调“民族的”“中国的”并不等于“大一统”,而是对“个性”的包容、兼容和宽容,从而造成一个容纳中国文化实质的中国现代音乐,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成为将来国际音乐中的主流之一。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别的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作曲家应从整体上体现出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自己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已吸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进行新创造。而这种群体共生的民族属性与作曲家生动的艺术个性的复合,从一个重要的侧面造就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的文化品位。

电影音乐就是以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来展示它无穷无尽的魅力。通过电影音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时代传承之河;通过电影音乐,能听到祖先穿越沧桑走到今天抚慰我们心灵的声音;通过电影音乐,能感到心灵受到涤荡后的那份清新与宁静;通过电影音乐,更应该知道作为作曲家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艰辛。

总之,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智慧。

中国拥有着56各民族,拥有着华夏五千年孕育出来的五彩斑斓的文化宝藏和丰厚的民族音乐素材,电影音乐创作应该在民族音乐的宝库中尽情挖掘,把最经典、最美丽、最动听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电影这个特殊的传媒,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立.关于新时期电影音乐的思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

[3] 李毅夫.世界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郝孟荣(1963— ),女,山东武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音乐教育和声乐教学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