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11—000—01 下载论文网   摘 要 作为企业的职工,尤其是女职工,其职工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直接关系到女职工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当今社会男女平等的表现之一。

女职工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也将影响到职工的家庭幸福,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从我国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现状出发,重点分析当前权益保障现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提高我国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相关措施,以真正实现我国男女平等的社会状态,消除企业的性别歧视,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水平。

关键词 企业 女职工 权益保障   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有对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的明确规定,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以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

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也是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职工权益如果得不到保护,不仅会对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女职工家庭生活的和谐,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加强对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一、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现状   对于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现状将从一般权益保障、劳动权益保障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我国,无论是国企还是非国企,都普遍存在着违反劳动法的现象。

相关数据统计,国企中每日工作量大于8小时以上的达到了27.8%,而在非国企中,每日工作量大于8小时的也达到了27%。

其中,国企中不给职工付加班费的企业达到了53%,而非国企达到了51.7%。

女职工来说,企业女职工的休息权、健康权、获得报酬权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我国女职工基本工资以及获得报酬权等权利都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且企业女职工付给的工资都能达到很好的级别,但是一些企业的加班费的给付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国企的加班费给付情况不及非国企

此外,企业女职工在一些特殊时期,例如怀孕期、生育期、哺乳期、经期等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但在现实中,国企女职工在怀孕期或哺乳期被安排继续进行对身心有毒有害的人数达到了13.6%,非国企的人数比例为21.8%;而在怀孕期、哺乳期以及产期被开除的女职工人数也达到了6.7%(国企数据)。

二、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根据上述提到的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企业中的女职工权益保障在“中性人”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

权益保障现状显示,一些企业大多认为女职工发生工伤的情况较少,因此很少有为女职工办理工伤险的企业

但一些女职工认为,如果因为工作原因导致的流产、生下死婴等症状时,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可以得到法律援助的途径。

因此,我国企业对于女职工权益保障现状在对于女职工的工伤问题中思虑不周,没有充分考虑到女职工作为弱势群体所需要的保护

造成我国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存在缺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对女职工权益保障这一问题的执行力和落实程度不高,一些女职工权益保障工会由于女职工的参与人数并不高,所以导致开展的很多工作都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形成有建设性的成果。

此外,由于女职工普遍都不具备维权的意识,对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使得一些保障条例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是企业自身的制度及规范并不完整,缺少对女职工关爱及保护的意识,对女职工权益保障问题不够重视。

三、提高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的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颁布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以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规中,对女职工权益保障形成了一个基本架构。

但整体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整。

因此,要完善我国对于女职工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操作性、系统性、严密性,从地方立法着手,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案。

同时加强政府官员的执法力度,营造合理的执法环境。

(二)加强女职工维权意识   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应到对女职工进行权益保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女职工对于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的了解,增强女职工维权意识。

此外,应监督女职工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及自身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接待和帮助的制度来对女职工维权事件进行处理、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为女职工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及心理辅导。

(三)提高女职工维权组织建设   我国现有的维护女职工权益的组织包括妇女组织和工会,工会应深入女职工的工作环境内部,了解女职工的实际工作需要,提高工会职能的发挥。

一旦发现企业中存在有女职工权益遭到侵害的现象时,要及时给予帮助,提供法律咨询及援助的渠道,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结语:女职工权益保障问题将是影响社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提高女职工权益保障的意识、加强相关保护保障力度,切实关心女职工日常的工作及生活,才能实现对女职工权益的真正保护,为女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内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郁清清.劳务派遣的新模式及制度创新――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 黄玉敏.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之思考――兼议2013年《劳动合同法》相关新规定[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