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作者:王军 张健 韦萍 卢定强。

【摘要】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 方法以自制的聚乳酸为载体,二氯甲烷与乙醇(体积比1∶1)为油相,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空白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 结果优选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载药量为22.92%。体外释药结果表明,Higuchi方程能较好地对其进行拟合。 结论 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得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能力。

【关键词】 甘草次酸 聚乳酸 正交设计 微球 体外释放。

甘草次酸(GA)是一种天然的抗炎性药物,是由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经酸性水解得到的一种甘草皂苷元,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气喘、过敏性及职业性皮炎、眼耳鼻喉科炎症及溃疡等。近期研究发现该药物是一种对动物皮肤肿瘤增生的抑制剂,将其应用于化妆品中可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能解除化妆品及其他外界因素对皮肤的毒副作用[1]。这说明甘草次酸对生命科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该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制备缓释微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稳定性及临床疗效,达到缓释和靶向作用,减少给药次数,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2~6]。本实验以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为载体,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并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1 仪器和试剂。

LEICA DM 1000光学显微镜(德国徕卡公司);WX型旋片式真空泵(上海仪表供销公司);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JB90-D电动搅拌机(上海标本模型厂);DSHZ-300多用途水浴恒温振荡器(江苏太仓市实验设备厂);KQ220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PLC(Agilent 1100series);高压泵G1312A;紫外检测器G1314A;C18 Hypersil(4.6mm×250mm,5μm);TU-1901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谱析通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冷冻离心机(上海离心机械研究所);乌氏粘度计(南京大学玻璃仪器厂)。乳酸(安徽丰原格拉特乳酸有限公司);氯化亚锡AR(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二氯甲烷AR(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上海试剂一厂);甘草次酸(实验室自制);十二烷基硫酸钠(吴江市集星化学厂);甲醇为色谱纯(上海试剂一厂);重蒸水;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聚乳酸的合成及分子量测定 将乳酸经除水处理后,加入催化剂,控制温度、压强,反应20h左右,反应结束后溶解,提纯产物,真空干燥得白色粉末状产物。通过乌氏粘度计测定聚乳酸的特性黏度,由公式[η]=5.45×10—4Mw0.73计算出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为12 000。

2.2 因素水平确定 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将对成球性影响较大的搅拌速度(A)、投药比(甘草次酸聚乳酸的质量比)(B)、乳化剂浓度(C)以及油相中PLA比例(D)4因素作正交分析,按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通过方差分析,4个影响因素中,重要性依次为:投药比油相中PLA比例转速乳化剂浓度。通过分析,确定最优工艺为:搅拌速度400 r·min—1,投药比1∶3,乳化剂浓度1.5%,油相中PLA比例为1∶25。见表1。 表1 正交设计及因素水平表。

2.3 评价标准 通过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收率的测定,以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S1)、包封率(S2)、收率(S3)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评价,(其中S= S1+ S2+S3)计算方法见表2。表2 正交设计及实验结果。

2.4 微球粒径及形态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500粒微球,并测定其直径,计算平均粒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观察的500粒微球平均粒径11.09 μm,5.03~18.87 μm范围内的微球微球总数的85%。见图1~2。

图1 单个微球和成堆微球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2 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粒径分布图。

2.5 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甘草次酸聚乳酸微球。精密称取适量甘草次酸聚乳酸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和二氯甲烷(V∶V=1∶1)中,超声分散均匀。在25℃条件下,将二氯甲烷乙醇溶液注入一定浓度的PVA溶液中,以一定的转动搅拌乳化,持续搅拌5 h以挥尽二氯甲烷和乙醇。静置,离心,弃去上清液,蒸馏水洗涤3次,真空干燥得白色粉末状微球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