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良术 惠泽四方

林菁教授中医气功的传承者、传播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次接触气功,五十年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气功的研究亦在不断深入,他着书立说,致力于气功中医的宣传和推广,利民利国,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沿着医学的这条轨迹,他执着行走了四十余年,不偏不倚,虽历经曲折,却始终不离不弃,用仁心良术,惠泽四方

下载论文网 林菁教授香港注册中医针灸全科香港中国中医针灸研究院院长,香港专业注册中医协会首席会长,北京―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副主席,香港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协会主席(1983年起连任),国际名家气功总会主席(1991年起连任),北京、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名誉顾问暨中医气功养生课程导师,亚洲电视“健康与您”、“活色生香”中医及医疗气功节目主持(1983―1996年),香港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等。

】         世上没直路 人生多曲折      林菁教授祖籍广东番禺,1943年出生于香港,中学时期回到了内地,并于内地完成了中学和大学课程,林菁教授是亲历过文化***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代。

“那时,毛泽东主席对我们的培训是‘拿起锄头能种田,拿起铁锹能做工,拿起枪杆子能打仗’式的培训。

林菁教授回忆说,而他之所以会选择医学,亦是根据组织的安排,为了党的需要。

上学期间,正逢中国经济整体不景气,人民生活艰苦,粮食不足,大家大多靠稻草糕,或者是混合淀粉做成的饼充饥,“时间一长,胃便受不了,很多同学都患上了胃溃疡。

林菁教授回忆说,“胃难受,夜晚常常睡不着觉,便靠着安眠药入睡。

”后来,他因缘认识了学校里的一位气功师傅,便开始跟随师傅练习气功,以此调理身体,逐渐地,身体好转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也因此喜欢上了气功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透过气功西医专业的林菁教授惊喜地发现中医在养生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并喜欢上了中医

1969年,林菁教授于广州注册行医,自那时起,他便开始踏上了行医济世的历程。

十年之后,他回到了香港开设诊所。

然而,这条路,行走起来也并非一帆风顺。

“中学时代,因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我们学习的外语是俄语,来到香港后,要开设诊所,必须考取相关牌照,其中,英文必不可少,英文也因此成为了一道横亘在我面前的障碍,加之考试的各个环节要求严苛,通过率极低,要获得牌照,难上加难。

林菁教授说。

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感触。

对于困境和磨难,林菁教授选择了坚韧地面对,最终冲破重重障碍,成为了香港注册中医师,以一位中医的身份在香港行医

行医四十载 杏林春暖      林菁教授自1969年开始行医起,沿着行医的这条轨迹,他行走了四十余年,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主理诊治内、外、妇、儿、全科针灸治疗全科

1980年,也就是林菁教授再次回到香港的第二年,他创编了《林菁气功前后十八式》,致力于将气功这一利民身心锻炼方法推广开来,《林菁气功前后十八式》至今仍在香港普及推广,深受欢迎。

中医讲究的预防性治疗,而气功对人体的健康常常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调息、调身、调心呼吸为手段,达至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的目的。

“预防胜于治疗气功与其它运动相结合,可达至相辅相成的效果。

林菁教授建议说。

从健康出发,与气功结缘已半个世纪的林菁教授于北京、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于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担任中医气功养生课程导师,在大学的课堂上,教授医疗养生保健气功以及趣味中医与食疗、中医学基础、太极拳、剑术等。

心系他人健康,林菁教授循循善诱,乐此不疲,不遗余力。

而他用中医针灸气功以及中医药治愈诸多面神经麻痹的患者,更是成就了一段段医学佳话。

林菁教授介绍,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风湿性损害和耳内疾病,另外还有过滤性病毒感染引发周围性面神经损害而导致面肌的瘫痪等。

针对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病例,林菁教授运用针灸中药及结合外气发放或频谱仪综合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经由他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共53例,均在患者受了风寒潮湿之后感到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眉、嘴角下坠,向对侧歪斜等,前来就诊,部分患者曾经物理治疗数十天、甚至数月无效而来林菁教授处求诊,经过治疗后,53例中,除一例因治疗后两次离港,两例因多次治疗后中断,而未能确知效果外,其余50例,经过复查,均取得了显着疗效,让患者及其家属感激不已。

最令林菁教授难忘的是一位血癌患者,他在经过化疗等多项治疗之后,仍未见成效,精疲力尽的患者曾对家人说,“只要能延长三年寿命,便心满意足。

”后来,他来到林菁教授处,林教授通过气功中医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并慢慢地好了起来,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位患者至今仍健在。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自豪、最喜悦、最兴奋的事莫过于治愈病人,为人群带来健康。

他的女儿正在香港大学修读中医专业,在不久后,她将沿着父亲――林菁教授的足迹,继承父亲的济世情怀,用仁心良术,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携手同仁 扬中华之传统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香港仍处于港英政府的统治之下,中医――这个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时间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土崩瓦解,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被贬值。

林菁教授回忆说:“那时,中医香港被放任自流。

”为中医争取合理地位这条路,行走起来,显得十分艰难。

香港回归之后,很多政策都发生了改变,特区政府对中医的管理也逐渐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香港的三所知名大学也相继设立了中医药学位课程,特区政府历时多年制定了一些中医药政策。

然而,中医药业不少人士仍觉得这些政策带有较为浓?的殖民地色彩,对中医的管理及规定,依旧的西医的模式,中医注册,只有三个名字可以用,中医全科中医针灸全科、骨伤科,如中医上的跌打,诊所的招牌上只能写‘骨伤科’,如要写为‘跌打’便是违法。

林菁教授说。

透过他的话,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医的地位在回归后虽然有了提升,然而,有关机构对于中医药业是规管有余,发展不足,中医药业的专业地位、学术地位、法律地位都未达到真正自主。

林菁教授遗憾地表示:“在香港中医的待遇比普通的护士还低。

”看来,为中医争取合理的地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于是,2003年,林菁教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医行业人士一起,倡导组织成立了一个为中医维权的协会,协会并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香港专业注册中医协会”,以期凝聚在港的中医药业同仁及社会各界贤达人士,透过多方面的渠道,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磨合,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地位,使其真正地达到自主,自我规管,中西医优势互补,服务市民,造福人群。

林菁教授倡导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各具优势,他说:“西医在急救处理病人方面具有优势,西医医治不了的病,中医也许能达至很好的效果,无论中医西医的医学和医术,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偏见,中西医优势互补后,才是市民之福。

”放下偏见,以市民的健康为首,这才是一个医者的高尚情怀,才是医者最重要的责任。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