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茶馆门票 [北京老舍茶馆简介资料]

老舍茶馆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馆,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北京老舍茶馆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

老舍茶馆简介

老舍茶馆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馆,建于1988年,古香古色、京味十足。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品用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老舍茶馆历史

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京城妇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馆已然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

一是因为它由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以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二是因为茶馆老舍先生命名,老舍先生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因为老舍茶馆有味儿。什么味儿?当然是京味儿了。人们进茶馆不单是品茶味儿,还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儿。这两样儿老舍茶馆全占了。所以说它不出名谁出名?。

当然,老舍茶馆能在京城享有美誉,除了以上说的三点,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口碑 和知名度。说老实话,尹盛喜的大号,在京城是与老舍茶馆分不开的。人们提起老舍茶馆,自然会想到尹盛喜,同样,说起尹盛喜,也会同时想到老舍茶馆。如果说老舍茶馆是形,那么可以说尹盛喜是它的魂。换句话说,没有尹盛喜,就没有老舍茶馆。没有老舍茶馆尹盛喜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声望。尹先生已于2003年6月作古,但老舍茶馆还在,仿佛尹先生还活着。人们到老舍茶馆,依然会对尹先生的为人和事迹津津乐道,人们并不觉得尹先生走了。一个人的名字和形象能与一个茶馆如影相随,古今中外恐不多见。

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老尹就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支起了茶摊。此举轰动一时,自然老尹也以改革开放的典型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由茶摊到茶馆老尹花了将近8年时间。人们不难想象一碗茶二分钱,积累起开茶馆的资金,要付出多少辛苦和血汗。抗战八年,老尹挺过来了。1987年11月,当老舍茶馆举行开张仪式时,人们为这个茶馆的开张不禁眼前一亮。要知道当时偌大的京城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茶馆老尹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舍茶馆创办之初,我曾采访过老尹。尽管茶馆开张以后,有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界的名家来捧场,有几位中央领导也有市政府、区政府的头头脑脑作陪,光顾过茶馆,但是茶馆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有些媒体对茶馆的茶份儿钱提出异议,认为老舍茶馆的门槛太高了,平民百姓进不来,老舍茶馆不是平民茶馆。说老实话,老尹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北京茶馆应该开成什么样的?老尹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思索。

我曾跟老尹深聊过,发现他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难以割舍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情结。另一方面,他试图办一座能充分展示京味文化,具有一定档次和品位的现代化茶馆,并使它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这两点完全融合在一起很难。老尹是老北京人。老北京茶馆很多,旧京茶馆主要有五大类,即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和二茶馆。这些茶馆跟南方的茶馆茶楼比起来,条件非常简陋,两间小屋,几个方桌条凳,支上炉灶,置把大茶壶,就可以开个茶馆。野茶馆指的是郊外或城乡结合部的地界,支个棚子,摆几个小方桌,招揽过客歇脚打尖儿,也是一个茶馆。这种老式茶馆用现代文明的眼光看,已显得然落后,尽管这些老式茶馆很有味道。但是让现代人到这种光线昏暗,烟气缭绕,声音嘈杂的地方,就着尘土飞扬去喝茶,显然是与现代生活是脱节的。老尹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了后者,即,要办一座既有京味文化特点,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现在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是对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老尹创办的老舍茶馆的模式,才有后来京城各种体现茶文化的新式茶馆的出现。

老尹为办好老舍茶馆是倾尽全力的,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把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这些情况,我们能从这本书的内容领略到。本书有大部分章节讲述的是老舍茶馆的茶道、茶艺、茶缘、茶文化,细节详实具体。读之,我们会感受到当年老尹创办老舍茶馆的良苦用心和老舍茶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老尹生前以老舍茶馆为旗号,成立了商贸集团,把买卖做得不小。集团搞过商业贸易,搞过珠宝生意,搞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搞过饭店酒楼,也搞过雷锋纪念馆等社会公益事业。但不管做什么买卖,他都以老舍茶馆为主业,没忘自己的老本行。这种茶馆情结,一方面说明他对古都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始终没忘本。现在老尹茶馆情结正在被他的女儿尹智君所延伸。尹智君属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尽管她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没有父亲老尹深,但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也是在胡同长大的,又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她也像父亲那样对北京文化充满了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融入到她接手老舍茶馆后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中。小尹不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厚重度上,都不比自己的父亲差。真应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讲究味儿,讲究新意。这是尹智君经营老舍茶馆的路数。接父亲的班不久,她便认认真真地考察了京城的茶馆现状,接着又找专家、请顾问,虚心求教,很快她得出一个结论:办茶馆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吃父亲的老本。

她的胆儿似乎比父亲还大。2002年,她投资1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愣是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八方茶客。接着,她又投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小吃,什么做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的等等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目,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小尹办茶馆确实爱动脑子,而且有许多创新。当然,尹智君的这些举措只是刚刚开始,按她的思路,将来要把老舍茶馆办到外地去,甚至要走出国门。这些,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体味到。为老舍茶馆写本书,是尹盛喜先生生前的一大心愿,现在他的这一心愿,被自己的女儿尹智君实现了。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引经据典谈茶道说茶事论茶经,娓娓动听谈老舍茶馆的经历和轶事,内容翔实具体,语言平实朴素,对我们了解老舍茶馆,以及如何开茶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没有写出老舍茶馆的创办人尹盛喜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格魅力。没有写出尹智君接父亲的班以后,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如何使老舍茶馆再度辉煌的感人经历。当然此书是专门写茶馆的茶事,为老舍茶馆宣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想如有可能将来写一部尹盛喜先生老舍茶馆的书,以写老尹这个人为主,一定会更精彩,更吸引人。一个人走了,留下一座茶馆。一个人去了,他的名字却跟一个茶馆联系在一起,让后人念念不忘。这也许是一个人死后最好的纪念碑。

一个人走了,他还活着。因为他开的茶馆还在,人们在喝茶品茶时,会想起这个人,会念叨这个人。这也许正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从这两点看,老舍茶馆值得一说。尹盛喜先生值得一书。

老舍茶馆发展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是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投资创建的独资企业。198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向世界打开不久,但西方文化已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冲击。眼见戏曲等民族艺术日益走向低迷,一向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该公司总经理尹盛喜决定开个京味茶馆,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北京小吃、中国茶文化都汇集到一起,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位专家说,北京茶馆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接其功能有清茶馆、书茶馆、茶酒馆和野茶馆之分。这些功能各异的茶馆,不但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的茶馆业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大茶馆,另一类则是海派的茶艺馆。

老舍茶馆就属于传统茶馆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继承和保留了京味茶馆的韵味。古朴的环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以及细瓷盖碗、墙上悬挂着的各式宫灯,都透着十足的京味。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宫廷细点和北京风味小吃,还可以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欣赏到戏曲、京韵大鼓、杂技、舞蹈等十几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时至今日,老舍茶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2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可同时接待600人的茶楼,据统计,2001年老舍茶馆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老舍茶馆作为一个特别的休闲旅游场所,正日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20年来,老舍茶馆平均每年可接待外国游客六七万人次,分别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俄罗斯前普里马科夫,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中曾根,泰国公主诗琳通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

自1993年基辛格首次走进老舍茶馆后,外国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不但会索要一个与基辛格一样的大元宝带回家,还纷纷与中国的演员合影留念,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他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在老舍茶馆的留言薄中看到,许多外国朋友对老舍茶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乌拉圭副总统写道具有天方夜谭式的晚会给我留下回忆;斯洛伐克的一位议会副主席说我为中国艺术和美妙茶香而沉醉。

虽然老舍茶馆的历史并不长,但这里真的已经成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馆文化虽然带有快餐的性质,短短两个小时的体验,不可能使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有深刻的了解,但茶馆一方面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让客人看到最多的艺术门类,另一方面也在环境上也下了很大的力气,在装饰风格上充分体现中国美学思想,让这些外国友人从始至终都能融会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

老舍茶馆不但积极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也积极向国内的游客介绍外国文化。1995年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就曾到访老舍茶馆,并登台演奏了著名的《拉斯基进行曲》。据悉老舍茶馆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团体纷纷来此献艺,老舍茶馆成了真正的文化交流的舞台。

竞争日趋激烈当下在北京各大涉外文化旅游场所中,靠传统文化吃饭的很多,他们中有老字号的湖广会馆、梨园剧场、天桥乐,也有刚成立不久的昌蒲河戏楼,经营特色上也十分相似,以吸引外国游客为主,而毕竟来京的外国游客有限,这么多商家分一杯羹,那就要看谁办得更有特色。

茶馆认为老舍茶馆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上已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扶持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旗下网络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从创立至今已有梅葆玖、袁世海、李世济、马三立、姜昆、谢添、于是之等登台献艺。这些资源是业内其他商家不可比拟的,演员们在老舍茶馆演出不太看中报酬。老舍茶馆也将开始为艺术家们举办个人专场,以反哺他们对老舍茶馆的信任。

除此之外,老舍茶馆通过缩小其他产业的投资比例,集中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改制,他们在前门箭楼附近又投资兴建了一座与老舍茶馆并称为姊妹花的大碗茶戏楼,这种规模发展的效应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了主动。

他们还将请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对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为此老舍茶馆的管理层还先后赴台湾、日本、新加坡、泰国访问学习。

老舍茶馆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但他们始终以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已任,这种精神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老舍茶馆走到今天是几代人的努力,蕴含了企业家、表演艺术家、外交家们的心血,希望这颗涉外文化旅游业中的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北京老舍茶馆简介资料。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