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日报》的“海棠”报道说起|温州日报数字报

台风是不可抗的重大自然灾害,但台风又是可预见的,其发生、运行轨迹、登陆时间地点、预期造成破坏都是可预见的。

温州地处浙南沿海,防台抗台历来是温州市“天大的事”。

类似台风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既是新闻报道的重点,也是报道的难点。

近年来,《温州日报》在多年的防台抗台报道基础上,积极探索台风报道的规律性,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台风报道预案

通过设立台风预案机制,在防台抗台过程中,变以前“事后报损失”被台风牵着鼻子走的报道模式为提前主动介入,形成快速反应,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始终有一整套完整的思路,并通过加强策划,深入采访,精心编辑,形成连续报道、专题报道

在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则各有侧重点,在整个抗灾救灾过程中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这次“海棠”的报道来看,《温州日报》的台风报道预案机制发挥了作用。

由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本次抗台报道,无论从新闻时效、稿件质量、报道规模,还是从版面编排、宣传效果等方面来看,都是历年来最为成功的一次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在海棠影响温州前后,《温州日报》共刊发消息、通讯、照片(单幅及组照)、言论等200多篇,对“海棠”作了很到位的报道报道的导向积极正确,报道的内容客观多彩,报道的效果理想良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十分满意。

就“海棠”的报道过程而言,《温州日报》的台风报道预案机制是这样运作的:   面对行迹诡异莫测的“海棠”,从其有可能影响温州起,就高度关注其动向,将防台抗台作为报道的重中之重。

7月17日,温州市气象部门启动台风黄色警报,随即转成橙色警报,《温州日报》的台风预案也随之启动。

在市委市政府部署防台抗灾工作后,由采访中心负责人和编辑中心负责人牵头,抽调时政新闻部、党报热线、经济新闻部、科教文卫部等多个部室的骨干记者编辑中心骨干编辑,组成临时报道组,当天就开展工作。

7月18日,针对早一天还在温州东南700公里海面的“海棠台风,《温州日报》一版即在头条、题前分别突出刊发《我市昨召开防御5号台风紧急电视电话会议 防台抗台工作是当前头等大事》、《温家宝对抗台作出重要批示 强调对这次台风要做好防范准备工作》二稿,配以画面硕大、色彩明艳的卫星云图,本报评论员文章《全力以赴 防台抗台》,《市领导昨分赴一线检查指导工作 紧急动员靠前指挥防汛抗台》等稿件,并在二版三版刊发相关报道,从而给读者一种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强化了警示作用,吹响了迎战“海棠”的号角。

7月19日,预警信号升至最高的等级红色,应急预案也随之升级,临时报道组立即增大采访力度,将骨干记者分派出去,同时动态调整版面,增大台风报道广度和深度。

从7月17日到7月25日的版面,一版头条都以五栏或通栏位置刊发抗台的中心稿;19日至22日这四天,一、二、三、四版全部为抗台新闻版,光从量上来说,这在〈温州日报〉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温州日报》日常工作中是采取采编分离制,但从台风这样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来看,采取采编合一制,更有利于保持前后方联系畅通,统一调度稿件,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临时报道组即是这样运作的。

采编联动效率高 台风的影响是动态的,记者也是陆续发稿,而且大批的稿件都是晚上才到编辑手中。

临时报道组采取采编合一制,采编人员既有分工,又保持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采的方面,由采访中心负责人统一调配记者

人员设置上,分派多路记者顶风冒雨,深入可能的险情蹲点,随时传回各地一线信息;另设多名记者,分别跟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了解市委市政府对防台抗台工作的部署;还有蹲点记者常驻防汛指挥部,及时了解台风最新情况,掌握面上的动态信息。

同时,在临时报道组内部,还设置几名机动记者组成第二梯队,负责与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对一线记者遗漏的信息进行补充采访,视台风发展情况,第二梯队的记者也可以随时充实到第一梯队中去。

各路记者均直接与采访中心的负责人联系,采访中心负责人每天上午与前方记者进行联系,大致了解当天发生的情况,记者报道的内容和大体字数,即向编辑中心负责人通报稿件情况。

同时,他随时与前方记者保持联系,根据其反馈信息动态调整稿件情况,让编辑中心做到心中有数。

编的方面,由编辑中心负责人牵头,编辑直接与他联系,所有稿件均先从他这里过,通过他再到编辑手中。

编辑采取两波次工作制,第一波次是中午时间,编辑中心在获知当天稿件的大致情况后,提出自己的思路,做出主题策划,通过采访中心负责人反馈给一线记者,让他们进行补充采访,或者把机动记者派出去补充采访,形成报道专题,值班编辑则预先处理版面,形成当天版面的大体思路,确定当天的版面数量 ;第二波次是晚上,即每天傍晚至晚上的正常工作时间,这时编辑应该拿到当天最新的稿件,一边编稿,一边排版,随时把记者新到的稿件编排到版面上,遇到问题,立即协调、解决,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漏稿、重稿等现象,保证在记者动态发稿的情况下,高质高效完成版面

前后联动出好稿 临时报道组一线记者与机动记者之间、记者编辑之间很注意沟通,谁掌握了信息,都会及时与采访中心负责人沟通,在整个台风报道过程中,这样前后方联动,合写出的好稿比比皆是。

如7月19日,狂风袭来,暴雨如注。

留守温州的科教文卫部记者叶小静了解到一条信息,温州军分区的官兵历尽波折,用冲锋舟给汪洋中的平阳县第二人民医院送来发电机,使急需实施剖腹产手术的产妇平安产子。

她随即与驻平阳记者尤成勇进行联系,通过两地采访,两人合作,写出了《台风夜,爱心助产新生命》的通讯,被评为当日好稿。

专题策划效果好 台风报道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登陆前,主要是报道台风的动向,市委市政府的防台工作部署,各地防台措施等;台风登陆时,主要报道台风造成的灾情情况,各地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 ;台风过后,主要报道灾后生产自救,防止发生疫情,尽快恢复生活生产秩序,抗灾先进典型等。

台风报道中,注入策划理念,可以更好调动各方面力量,围绕防台抗台的中心思想,做出出色的报道

7月18日,在获悉台风即将严重影响我市的消息后,《温州日报》即策划了反映卫生、执法、市政园林、公安等部门积极防御台风的《台风夜,他们全力抢险救灾》的组稿,并于次日见报,这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月19日至21日,针对台风预警信号升级,《温州日报》在防台抗台报道上增加报道力度,开辟一至四版联袂报道抗台,一二三四版联动,各版既各有主题,报道分工明确,同时,所有版面又统一紧扣“防台抗台”这四个字,整张报纸形成统一整体。

以7月21日的报纸为例,一版头条《狂风随“海棠”远去,暴雨依旧肆虐浙南大地。

雨情、水情、灾情,令人揪心 全市上下同心奋起抗洪救灾》,描绘温州军民抗击“海棠”的英勇作为,搭配巧妙的肩主副题、扎实具体的文字稿,版面中心形象生动的三幅组照,以及多篇相关稿件,引人瞩目。

二至四版统一为“众志成城 抗击‘海棠’”专版。

二版主题为为抗灾抢险;三版主题为重建家园;四版主题为稳定市场,突出服务性。

四个专版给读者的印象是视角全面,内容丰富,稿件扎实,图片美观,编排到位,导向正确,极大地突出了抗台防台的根本主题。

扩大化的报道组 充分利用好通讯员的资源,形成台风报道组的外延,是历次台风报道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7月19日,编辑积极与11个县(市、区)政法部门的通讯员联系,并向他们约稿,要求他们提供反映抗台抢险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迹的稿件,当晚利用这些稿件组织策划了《风雨中,我们手牵手》的抗台专版,成为《温州日报》当天见报的主题最为明确的一个专版,并获得当天好版面

当然,从这次“海棠”的报道中来看,《温州日报》的台风报道预案机制也还有值得总结和完善的地方。

比如,原先的预案设置相对固定,从这次报道海棠”的过程来看,应借鉴台风预警信号分级制,设立台风报道多级预案,可以随时根据台风最新情况对预案进行即时调整,让预案真正 “动”起来。

临时报道小组成员可动态调整,应根据台风动态,随时增减记者人数,策划报道主题,组织人员分头采写,并根据记者发稿情况动态安排版面,及时、充分、准确地报道台风消息。

一旦台风预警信号升级,报道预案也应立即调整,扩充版面,加大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使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知情权。

另外,临时报道组应设立一个更明确的指挥平台,切实贯彻以版面为龙头确立报道主题,以策划为辅助组织稿件,充分发挥采编合一的优势,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才能使整个报道获得成功。

人员分工更加明确,各司其职,保持整个报道组高效运转。

此外,在采编部门联动、前后方联动和专题策划方面也还有待加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