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关键词】 周围肺癌

[关键词] 周围肺癌;X线计算机;细胞学。

[摘 要] 目的:探讨周围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8例周围肺癌的X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出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周围肺癌典型X线表现为:(1)结节及小片块状影;(2)球型病灶或肿块,边缘可有毛刺征、侧缘线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结论:周围肺癌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X线仍不失为诊断周围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但要注意鉴别诊断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对肺癌诊断主要依靠X线。由于肺部疾病的X线表现复杂,肺癌较易被误诊,鉴别诊断是放射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之一。笔者收集1996年8月至2004年11月本院收治的28例周围肺癌,对其X线表现进行分析,提出其与肺部其他疾病鉴别诊断要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周围肺癌28例,全部病例经细胞学确诊。男18例、女10例,年龄43岁~78岁,平均年龄(56.2±12.5)岁。腺癌20例、鳞癌2例、小细胞癌6例;其中伴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脑转移2例。病灶直径为1.2 cm~5.8 cm。临床表现为胸痛、刺激性呛咳、咯血、发热。28例均摄胸部正侧位片,其中22例作CT检查。

2 结果。

2.1 周围肺癌的X线表现。

经分析,周围肺癌的X线主要表现为:3例呈结节状改变,大小约1.2 cm~2.0 cm,密度略高,轮廓清晰,或呈模糊的结节阴影;20例呈球形病灶或肿块肿块边缘毛糙、模糊,或呈现小的毛刺或毛刷状阴影;6例可见侧缘线征,远离肺门侧肿块胸膜范围的片状模糊影,或条索状影;18例可见胸膜凹陷征,肿块下缘向胸膜形成尖端的肿块“V”字形;3例可见空泡征,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可见片状低密度影。5例为肺部肿块合并以肺门、纵隔的转移,肺内肿块并肺门影增大,肺门影消失,纵隔影增宽、增浓。1例肺部肿块合并颅内转移。

2.2 周围肺癌的CT表现。

22例周围肺癌CT检查示肺内结节或软组织块影,5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细胞转移,1例头颅CT检查合并脑转移。

3 讨论。

肺部结节肿块临床较为多见,病理性质多样,而不同的病理性质其治疗方法、效果大不相同。影像学如何更早地检查出周围肺癌,如何描述其X线特征,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作出定性诊断,仍是难点问题[1]。

3.1 周围肺癌的X线诊断要点。

笔者认为周围肺癌的X线诊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3.1.1 毛刺征。

本组12例。毛刺征可分为短毛刺和长毛刺两种情况。短毛刺短而细,长约1 mm~5 mm,宽约1 mm。长毛刺长而粗,长约1 cm~2 cm,宽约1 mm~2 mm。数目不等,呈放射状。短毛刺诊断恶性肿瘤价值较高。长毛刺多见于炎性病变,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不高。

3.1.2 侧缘线征。

本组6例。可见远离肺门、肿块胸膜范围片状模糊影或条状影,系肿块浸润性破坏或膨胀性生长,压迫阻塞不同大小及范围的小支气管,引起压迫性肺不张。炎症小叶间隔线,多见于肺部恶性肿瘤。

3.1.3 胸膜凹陷征。

本组18例。胸膜凹陷征为周围肺癌常见的特征性影像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形成典型的胸膜凹陷征的重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炎性病变如结核球、机化性肺炎或炎性假瘤等可引起邻近肺的纤维组织增生,延伸达脏层胸膜下而产生胸膜凹陷,并伴邻近胸膜增厚,表现为病灶邻近肺野不规则纤维索条,部分伸达脏胸膜,产生轻微凹陷[2]。

3.1.4 分叶及脐凹。

本组6例。周围肺癌的瘤体可呈边缘平滑的无分叶球形,但多数周围肺癌的瘤体边缘呈凹凸相间的分叶状。肿瘤各部在小叶内生长速度有差别、瘤体和卫星灶融合等因素与分叶征的形成有关。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是肿瘤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

3.1.5 空洞

本组2例。肿瘤组织坏死后,坏死物自支气管排出即可形成癌性空洞。癌性空洞的特点是空洞壁较厚不均匀,空洞壁外面可有分叶,也可无分叶。内壁不整,可有结节空洞内一般无液平,但少数情况下也可有液平。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