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平片及CT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corticaldefectofboneFCD)的X线平片、CT诊断及其与非骨化纤维瘤的鉴别要点。

方法:分析了7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平片、CT表现。

结果多数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6例,病灶边缘清晰7例,缺损区内有骨性间隔5例。

周维软组织内均未见异常。

结论:X线平片能明确FCD的发病部位、大小、范围。

CT检查对病变的定位更加明确,对病灶细微结构的观察更仔细,可将骨皮质的连续性、膨胀性及周围软组织的肿胀,骨膜反应显示清楚。

【关键词】纤维皮质缺损;X线平片;计算机体层摄影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

现认为[1]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大多能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并继续扩大,膨入髓腔,则可能成为非骨化纤维瘤。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和体征,少数有局部疼痛和轻微的肿胀及压痛,多在外伤和体检时偶然发现,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笔者搜集2008~2010年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x线和cT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7例,重点进行影像诊断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8~68岁,2例因外伤后拍片发现2例因运动后局部轻徽胀痛,3例体检时发现,各例均行局部轴位CT扫描,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另6例分别随访半年至一年。

2结果 2.1病变数目部位及组织学表现;7例均为单骨单发,部位均为左股骨下端。

1例手术见缺损表面无包膜,于病变处刮出小块纤维组织,呈灰白色或暗红色,质地坚韧。

病变均局限于骨皮质,未累及髓腔。

镜检:病灶主要由梭形成纤维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漩涡状(和)束状排列,部分细胞胞质内含有较多含铁血黄素,并见散在分布的较小的多核巨细胞,部分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病变未见骨化现象。

2.2x线平片表现:正面观缺损呈椭圆形或类圆形,7例病灶缺损边缘有宽度不一的硬化线或带,缺损区隐约可见骨性分隔。

2.3CT表现:骨皮质呈杯口状或碟状缺损,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亦无连续的骨皮质

病灶深2~9mm,平均5mm。

缺损区CT值37~85HU,平均64HU。

缺损内有骨性分隔者共5个病灶轴面像观察系自缺损底部硬化线凸起的骨嵴,类似笔架,称之为“笔架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