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十强镇”建设座谈会发言材料

全市十强镇”建设座谈会发言材料  

***镇人民政府   

(2014年4月26日)   

***镇地处凤翔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3个村,4个社区,8.9万人口,拥有镇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

2010年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2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30元,是凤翔县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连续两年荣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镇称号,周家门前、火星、石家营、豆腐村、六营、马家庄6个村进入全市百强村行列。

实施争先进位,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升民生建设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举措。

近几年,我们依托镇情明思路,强化措施抓落实,争先进位树形象,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镇称号,2009年有4个村进入全市百强村行列,2010年增加到6个村。

面对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工作态势,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发展形势,我镇同居于十强镇前列的镇相比,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与后边的镇相比,优势已经不够明显。

我们如果没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就会从十强镇队伍中掉队,这是因为:从全市范围看,我镇虽然两次进入十强镇,2009年位居第二,但2010年位次明显滑落,仅居于第八位,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争先进位的压力日益增大。

经济发展看,经济实力虽然有所提升,在全县位居前列,但与全市、全省的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农民收入低,富裕程度不高。

项目建设看,虽然实施了一些项目,但缺乏带动作用强、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

从民生问题看,由于所处区位的不同,发展基础的差异,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中村、城郊村和城外村发展差距较大,解决民生问题任重道远。

从社会稳定看,由于镇大、人多,项目建设多,征地拆迁多,各种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和越级上访时有发生,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

以烟花爆竹非法生产整治为重点的安全工作压力十分巨大。

从干部能力看,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个别干部不注重学习,能力恐慌问题突出;不勇于创新,谋求发展意识欠缺;作风不实在,推动发展举措不多。

推进“十强镇”建设,虽然我们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用加快发展的旗帜凝聚人心,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用比拼争先的干劲推动落实,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夺取新胜利,再铸新辉煌!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我们推进“十强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意见精神,围绕“项目环境、民生”三大主题,坚持 “四个突出”,实现“四个领先”(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领先;突出城区和新农村建设,在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上领先;突出民生工程建设,在造福群众上领先;突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在树立良好形象上领先),建设经济综合力强的实力城关、文化影响力强的人文城关环境吸引力强的生态城关、社会保障力强的幸福城关,到2015年,经济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一番”,在全市十强镇”队伍中位次提升、居于前列。

为了实现争先进位目标,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勇于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敢于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谋求突破,带领全镇人民追赶前进、跨越发展、加速崛起。

为此,我们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推进重点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建设经济强镇,提升“十强位次,支撑在项目,关键是招商。

牢固树立城关振兴、项目支撑的理念,确立项目优先、项目兴镇的意识,在全镇形成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凝心聚力抓项目的强大氛围。

牢牢扭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对于县城建设涉及的重点项目,按照包抓机制,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责任,按时完成征地、拆迁及建设环境保障任务;对于镇上确定的重点项目,坚持领导包抓,夯实责任,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确保每年完成总投资超过亿元的10个以上重点建设项目

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牢固树立“发现即发展、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

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下功夫破解影响招商引资的困难和问题,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突出地处县城的区位优势、六营泥塑的品牌优势、蔬菜奶畜的产业优势,依托县城新区和六营民俗产业园,全方位引进投资者和各类资金,确保每年合同引资不少于3亿元,到位资金不少于1亿元。

通过实施重大项目,让城关发展的后劲更足;通过争取更多国投资金,让城关发展的步伐更快;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城关发展的载体更实。

(二)弘扬民俗文化,做大旅游产业。

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十强位次,重点在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镇境内不仅有雍城遗址、东湖、秦穆公墓等名胜古迹,而且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营泥塑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

今年,我们正在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将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潜能,在壮大旅游产业上“做文章”。

依托东湖、城墙遗址公园和雍城湖的深度开发建设,进一步发展观光游览;依托六营民俗艺博园的建设,进一步壮大以六营泥塑为主体的手工艺制作规模;依托豆腐村的“豆腐宴”、周家门前村的“萝卜宴”,进一步发展特色民俗美食,在我镇形成“观美景——制泥塑 ——品美味”的旅游主线,集观光旅游、手工艺制作、民俗饮食文化于一体,把特色旅游业规模做大、品牌做响,让旅游业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十强位次,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围绕“产业”做文章。

一是做强三大传统产业。

利用城郊村种植蔬菜的优势,在石家营等村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利用养殖奶牛大村引领带动的优势,在马家庄等村进一步壮大奶牛养殖规模;利用地处县城的区位优势,引导城中村、城郊村继续发展三产服务业,实现“蔬菜、奶牛、三产”三大传统产业的不断扩张;二是做优两大特色产业。

六营民俗艺博园为依托,利用六营泥塑的品牌优势,吸引客商在六营园区投资开发,把“文化影响”转化为“真金白银”;引导周家门前村“萝卜宴”、豆腐村“豆腐宴”走优化环境、规模发展的路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民俗文化品牌,实现“泥塑生产、农家乐”两大特色产业上规模、增效益;三是做大劳务输出业。

组织、引导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劳务信息,年输出劳动力超过2万人,不断提高劳务经济对群众收入的贡献率,确保农民收入年增20%目标的实现。

(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十强位次,统筹城乡是必由之路。

我镇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是着力打造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我们要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城乡环境为主题,以构建“三产服务带动型”、“以城促乡辐射型”为模式,把营造最佳人居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强化举措,着力推进。

在城区环境优化上,围绕撤县设区,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整治环境卫生,配合县上高标准完成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任务,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区环境

在农村环境优化上,把新农村建设与创建生态示范村相结合,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4个、“五星村”6个。

通过不懈努力,把我镇建成产业支撑坚实、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三产服务发达、农民市民化的城乡发展示范镇。

(五)强抓民生工程,惠及广大群众。

提升“十强位次,宗旨是造福群众。

我们要树立“抓民生投入就是抓科学发展”的理念,持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既定的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等民生项目全面完成,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把社会保障作为惠民之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率,依规做好救济、救助、救灾工作,全力做好保障性住房及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建设,确保全镇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好所、老有所养。

建设十强镇”,既是我们的期盼,更需要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为了加快“十强镇”建设步伐,恳请各级组织一如既往的关照、扶持我们。

一是从政策、资金上扶持发展特色经济

做大经济规模,是实现争先进位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是扩张经济规模的重要途径。

我镇的六营泥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外影响力大,虽经多年努力,有了一定规模,但对镇域经济的带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没有发挥最大作用,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恳请各级组织从政策、资金上予以扶持,树起更多的“带头人”,建起更多的“龙头企业”,让六营泥塑的“文化优势”转变成“经济实效”。

二是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会诊”,提供赶超“良方”。

组织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调查了解,特别要指出发展的“强项”和“短板”,提出实现赶超的具体良策,从高层次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