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公仆不为官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群众路线教育辅导报告中提出,要让“只见公仆不见官”“干部群众一家亲”成为常态。这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融入了党的先进性元素和时代要求。对全省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盼。

回眸党的历史,共产党人始终和人民同甘共苦。“当年父辈聚延安,只为公仆为官。开荒种地白馍面,纺线织纱土布衫”,描述了当年岁月的艰辛,表明了革命者的自信和豪迈。“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记录了丰收的喜悦,表现了群众对党的拥护和爱戴。“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总理和黄炎培先生的一番恳谈,打消了黄老先生“出山”的顾虑,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初衷和心曲。只为公仆为官,凸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展现了党员干部的风采和形象。

只为公仆为官,“官念”一变天地宽。一要放下官架子,视群众为主人。“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当官就是做老爷”的封建特权思想贻害无穷。锦衣玉食、花天酒地让官员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前呼后拥、颐指气使让干部脱离群众、迷失自己。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河南内乡县衙一副对联写得好:“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习近平同志曾说:“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无愧于民,就要心里装着人民,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幸福。二要深入基层,把群众当老师。基层是干部锻炼的大熔炉、大课堂,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百姓是最可敬最可爱最可亲的老师。“栖身垄亩稔民氓,解味知春辨莠良。”只有行走在街头巷尾、阡陌田埂,我们才能接地气、知民情、解民忧。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去掉我们干部身上的浮躁、浮夸、浮华和肤浅,才能除去身上的邪气、浊气、俗气和惰气,从而升华思想,净化灵魂。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多天,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理清了发展的思路。

只为公仆为官,当官须解百姓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应牢记宗旨,鞠躬尽瘁,勤勉不怠。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凡事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无政绩,政绩如何,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来衡量。其次是构建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要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改进服务群众的作风,健全服务群众的机制,建立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群众平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做到还权于民,让利于民,真正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再次要营造人人当公仆、个个学公仆的浓厚氛围。四川北川县原副县长兰辉用生命书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40多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巍巍太行铭刻一方“金印”。

只为公仆为官,秉公用权万人赞。人民公仆,手握的公权力实由人民所赋予,应依法为了人民利益而行使相应的权力、履行相应的义务。敬爱的周总理没有把人民交付的权力作为私产,而是将之作为人民的重托,生前“持荐轩辕多少血,词华和梦同捐”,死后连一捧骨灰都没有留下。“中国村魂”史来贺去世10年了,人们依然敬佩他、歌颂他、怀念他。刘庄的每一次分房,他都排在最后一个:党组织每一次提拔他离开刘庄,他都婉言谢绝。而如今,一些“公仆”却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爷”,“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讲排场,耍派头,甚至鱼肉百姓,中饱私囊,由人民公仆论为人民公敌。既然当了共产党员,“就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党员干部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不为个人得失所困,廉洁从政,务实为民,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