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归润章老师

归润章老师(1915―1989)(享年74岁),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他一生从事会计审计教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家、审计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他一辈子奋斗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创建了卓越的功绩,他的思想、品德、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久学习、继承和发扬。

今年(2015年)是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90周年校庆,也是曾经在光华大学、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西南财经大学前身(成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财经学院)工作过几十年的归润章老师100周年诞辰,我们在这里追忆他的往事,追忆他伟大的一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下载论文网   一、刻苦钻研不畏难 峻岭险峰勇登攀   归润章老师1915年10月出生在浙江吴兴县南浔镇,父亲丝行职员,每月收入仅能维持全家六口人的生活,从小饱受清贫折磨。

1928年刚满13岁的归润章在南浔初中一年级后辍学,进入裕群蚕种场当练习生,练习生即主要劳动力,日夜都得干活;闲时主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日语等课程。

他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刻苦钻研,勤奋不懈,两年时间就达到了中专文化程度。

1931年裕群蚕种场倒闭后,归润章于南浔中学附属小学任职员,负责文秘工作,业余自学中学课程;两年后辞职去上海补习一年的高中英语和数学课程,1934年插班考入上海滨海高中三年级,通过一年的拼搏,以优异成绩取得了高中毕业文凭;同年秋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到会计系,师从谢霖大师,“开启了学习、研究会计之征程”。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各族人民奋起全面抗战,复旦内迁重庆,老师又靠两校(益商高级职业学校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任教收入读完大学的最后两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复旦大学学士学位。

归润章老师从13岁到24岁的整个学习历程,一是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自我奋斗,争取到学习条件;二是靠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勤奋、刻苦和拼搏,战胜种种困难,踏上了学习、研究的会计征程。

二、教学坚持“严”“实”“新” 终生不渝好标杆   归润章老师复旦大学毕业后,从1942年起先后在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都会计专科学校、上海光华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重庆相辉学院、成华大学四川大学任教。

1953年院系调整后历任四川财经学院教授、会计系副主任、教务处副教务长教务长等职,一直从事会计审计科学的传播。

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经验,其中之一是强调“严”“实”“新”的有机结合,值得学生永远去学习、继承和发扬。

“严”,首先是严格要求自己,即备课要严肃认真,整个教学过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讲课要以教学大纲为规范,不偏离、不任意发挥,严格课堂纪律,严格遵守考试规则,严格检查作业,严格阅卷评分,一切从严,绝不放纵学生,更不能“讨好”学生

他说“严师出高徒”,个别学生可能一时接受不了,今后会懂得“严”是对学生的“真爱”。

“实”,就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

讲课要联系实际,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要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求真务实”,永远也不能偏离现实,要站在拼搏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

他要我们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人前人后都一样,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和废话。

“新”,就是要敢于革新、创新,要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探索新路子、新经验,绝不可墨守陈规;要勇于、善于推陈出新,“只有善于借鉴、继承,才能创新发展”,“才能探索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总结出新经验,走出新路子”。

归润章老师教学实践中除提倡“严”“实”“新”的要求外,还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同时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在上海、成都、杭州、重庆培养出无数的青年骨干、尖子和新秀,不愧为中国的一代名师、一代大师。

三、鞠躬尽瘁廿七载 教务领军好模范   1952―1953年全国范围内实行院系调整,归润章老师奉命调入四川财经学院任副教务长7年;后又连续担任教务长20年,鞠躬尽瘁,成绩卓著。

1953年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政府对学校提出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调整和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调整”方针,西南文教部发文命令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改为公立,并将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全部及其他有关学校部分系科调入,组成四川财经学院,并明确以成华大学、成都会计专科学校为校址。

调由华西大学经济系以及北川大学企业管理系、重庆大学银行保险系、重庆财经学院经济系、西南革大三处财经系和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系所组成的四川财经学院,成为我国四大财经学院之一。

当时西南地区这所“四川财经学院”拥有教授50名,全国著名、知名教授有陈豹隐、彭迪先、杨佑之、李孝同、刘洪康、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汤象龙、许廷星、梅远谋、杨声等。

归润章老师作为副教务长,协助教务长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在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抓组织和制度整顿、巩固,建立正常秩序,为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2)选送青年教师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为教学改革培养骨干队伍;   (3)贯彻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根据教师特长,结合教学、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   (4)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培养目标,学习苏联经验,制定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中国化的讲义和教材;   (5)在教学方法方面,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样板,要求建立起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习、辅导学年论文、生产实习、考试考查等一整套互相衔接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工作能力;   (6)适应经济发展急需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客观需要,创办夜大学等。

归润章老师作为教务长的副手、一名中层干部,对待这些紧急繁重工作,不折不扣、竭智尽力地照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党政领导的赞许。

1978年***结束,迎来了学校的新生。

教育部决定“恢复四川财经学院”,首届招生356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学校抓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平反冤假错案,从各个方面进行整顿,学校生机勃勃,呈现一派新面貌。

面对学校的新生和发展,全校师生无不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之中,归润章老师作为教务长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全身心地领军奋战,夜以继日,直到1982年离开成都后在杭州电子工业大学继续拼搏。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极“左”思潮的引领下,他经历的三件事:   (1)1956年奉命全国招收机械、土木、化工三个系的学生后,又单独招收了机械制造工艺、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糖品物工艺专业,一年后无能为力奉命撤销。

(2)1959年为了把四川财经学院改造成培养高端科技人才的大学,招收原子核物理、半导体物理、流体力学、计算技术与计算机数学、自动力学与运动力学、无线电技术基础、无线电材料与器械、高分子化学八个专业的学生300人,在没有修建一平方米房子,没有派来一名科技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只好动用财经学院现有教师,把第一年的基础课上完后,被迫停办。

(3)1966―1977年***整整12年,国家经济濒临崩溃,教育事业饱受摧残,知识分子受尽折磨。

归润章老师教务长岗位上,日夜操劳,耗尽心血,以上前两项全属劳民伤财、无效劳动、白费心血;而最后一项确是折磨身心、凌辱人格。

但是党的拨乱反正,扭转航向,党和国家有了光辉的前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知识分子有了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机会,一个个自觉自愿,不分白天黑夜,不计节日假日,都奋战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归老师对昔日在极“左”形势下遭受的一切,都视为噩梦一场,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从无半点怨言,一切都向前看,乐观自若,平静如水。

老师啊!您开阔、平静、伟大、善良的胸怀,真是为学生、后人留下了最伟大、最崇高、最难忘的形象!   四、创办夜大历艰辛 培育优干百千万   1964年归润章老师担任教务长期间,又兼任业余教育处处长,学校根据经济社会急需财经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情况,要他在创办工农夜校、干部专修科、干部进修班的基础上,再兴办夜大特别班,培养科长以上干部。

1954―1959年开设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业会计、工业统计、贸易统计、财政、工业财务、财务八个专业的夜大学,归老师除抓好师资配备、正常秩序、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工作外,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业余教育的规律,使初创的业余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他总是亲临第一线,亲自担任夜大课程。

笔者在自贡调研遇到的一位财务处长说:“我是归润章教授的学生,我们听了他《工业会计》的讲授,大家赞不绝口,受益匪浅,归老师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分析精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4―1959年的5年间,业余教育处为四川省财经部门和企业培训在职干部一年制875人,半年制273人。

1978年复校后,业余教育在老师开创的基础上,开办了102次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岗位培训班,如全国高级经济培训班、水电系统财务处长培训班、统计师培训班、厂长培训班等,培训人数达到两万多人。

这些经过培训的干部回到自己的领导岗位后,发挥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教育的基础、先导作用,从归老师教学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五、创建函授任务急 雷厉风行不畏难   1964年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急需,党委要求归润章老师去完成一项紧急任务――创办函授大学,这项工作来得如此突然,如此紧迫,一无经验、二无师资……根本不具备任何条件,但是归润章老师认为“只要是党的召唤、不容考虑”,二话没说就把党委交办的任务承担下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急党之所急,迎着困难上”,归润章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日月可表!   归润章老师接受任务的第二天,马上展开工作:首先是建立组织,成立函授部,建立办公室,请求党委支持,从校内抽调夏轻航、郑景骥、王治安、韦开秀、肖德愚、王芝尧、冯继志组成专业师资队伍,计划先开设“农村人民公社会计核算”、“工业会计核算”两门课程的单科制函授教育,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增加课程。

6月接受任务后,立即着手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农村人民公社会计核算》由归老师亲自编写,他夜以继日,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脱稿付梓,10月《农村人民公社会计核算(上下册)》教材面世了。

当年12月单科独进的函授教育正式开学。

鉴于函授初办,仅在省内五个专区(市)工农业部门、国营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干部中录取函授生550人。

为了加强对函授生的指导,还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自学指导书》,创办了《函授教学》专刊(辅导刊物),有针对性地指导函授学生自学、布置作业、解答疑难、传递信息、交流自学经验、发表函授生习作,以及报导辅导站的动态等。

按照教学计划,函授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分别还要在五个教学点上逐一进行集中听课面授。

归润章老师采取从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的方式。

在第一个函授点上,从《农村人民公社会计核算》第一章直到最后一章由老师函授生亲自授课,现身说法,给青年教师示范,以后的四个函授教学点将教材分段分配给三位年轻教师,并把自己的讲稿也交给她们,让青年教师准备好后,再在四个函授教学点上去讲授。

这三位年轻教师经过严格挑选,精心培育,再加上她们多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年制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吸收能力强,果然不负使命。

在第二个函授点(设在四川师范大学),上午听完课后趁中午吃饭时间,跑回自己的单位(三圣乡)去叫该单位的会计“赶快去旁课!”“四川财经学院的年轻女老师讲得好,讲得到位、生动、精彩!”,“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讲课!”……检查听课的刘秋篁副主任把学生的反映向归老师汇报后,归老师高兴地说:“这下我就放心了!”   归老师创办的函授教育,对各门课程教材挑选得非常认真、严格,对自编教材特别要求质量,派出的任课教师更是经过严格挑选和培训……“函授”虽属初创,从效果看却办得有声有色、名噪一时。

可惜的是仅仅办了两年,因***于1966年5月奉命停办了。

可幸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有了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希望,经过胡同贵、杨跃斌、陈三德、庞皓、唐旭辉几届领导同志的努力,成人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到2002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本科毕业生达到1 763人,专科毕业生达到了9 894人,归润章老师在天之灵该感到何等的高兴啊!   六、竭智尽力育桃李 门墙四海遍宇寰   归润章老师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全身心地从事会计审计科学的传播,先后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光华大学四川大学、成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大学任教,在这几十年的教学、教育实践中传道授业解惑,做勤勤恳恳的园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投身到最神圣、最伟大的教育事业之中。

归润章老师教学、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他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培育师资:   (1)通过校际合作,选择具备一定条件、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兄弟院校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考察、进修、留学,1952年、1953年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就达91人,成功率极高。

(2)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发现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从而使青年教师教学迅速得到改进和提高。

(3)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指定有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帮一、一带一地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站稳讲台,并迅速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4)把青年教师带在身边,参加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编写讲稿、课堂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考试考查,以及阅卷评分等),让青年教师观摩、体验,从中锻炼、总结经验,掌握规律,促其迅速成长。

老师青年教师的培养,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一个个、一批批的青年教师成长为真正掌握教学规律,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爱戴、敬仰的称职教师。

归润章老师几十年的辛劳、几十年的汗水、几十年的心血,浇灌出许许多多专家、学者、教授、院长、校长、会计总监、公司经理、董事长、总裁……真是“门墙四海、青兰辉映!”   七、著述等身三不朽 精神财富代代传   归润章老师一生潜心于会计审计科学的传播和会计审计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会计基本理论、成本会计审计与成本、管理会计等领域。

他一贯主张高校的老师走“教”与“研”相结合的道路,他常常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作为科研选题的一个方面,又把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返回到课堂讲授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听课的学生非常满意,取得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

老师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有:《会计学》(中国图书公司1943年)、《成本会计大纲》(大学用书,钱祖龄校,正中书局1964年)、《审计学》(商务印书馆1945年)、《农村人民公社会计核算》(上下册)(成都大学函授部1964年)、《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四川财经学院内部发行);撰写的学术论文有:《差额成本分析》(《财会通讯》1945年第36期特刊)、《试论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作用》(《四川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2、3期)、《论内部会计控制及其审计》(《会计研究》1986年第2期)、《提高经济效益与成本管理》(《电子财会》1984年第2期)、《论审计的历史发展与管理审计》(《电子财会》1987年第1期)、《“三论”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行动会计的基础知识》(今坂朔久著)(《财会译丛》1980年第4期)、《城市之子和田野之子》(吉田纺二郎著)(《小学生》1933年第61期)、《派洛的悲鸣》(长尾七郎著)(《小学生》1934年第69期)等。

其中《审计学》多次再版,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再版在美国印地安纳州大学等学府图书馆均有收藏;《成本会计大纲》(由潘序作序出版后也多次再版,至今仍在中国台湾高等院校中选作教材);《论内部会计控制及其审计》(《审计研究》1986年第2期),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制度建设起步为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老师文中的论述,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会计理论界了解和认识“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演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元芳《中国会计名家传略》归润章P98)   归老师一生著述严谨、朴实,针对性、前瞻性是他的主要特点。

老师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对学术界、教师、学生、实际工作者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学术价值。

所有这一切,都是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八、振兴教育献终生 光辉业绩多灿烂   归润章老师出生穷苦家庭,整个求学过程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自力更生,自我奋斗。

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刻苦努力,勤奋钻研,学业精进,成绩优异。

大学毕业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尽责敬业、成绩卓著,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中国的前途很有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很有希望……归润章老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振兴出力,真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尽的力。

他在四川财经学院教学岗位上、在27年的教务长工作中、在杭州电子工业大学的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是在为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为教育事业竭智尽力,忘我地拼搏、战斗。

他的一生,真正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的一生,鞠躬尽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

***年1月1日,他与世长辞,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主要是:急党所急、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争分夺秒、如饥似渴的求知精神;不计名利、振兴教育的献身精神;尽责敬业、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因材施教、启迪思维的科学精神;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的创新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生精神……所有这一切“精神”,都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继承和发扬!!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