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与焦裕禄的不解之缘
贾关青。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亿万人民从此记住了一个不朽的名字——焦裕禄,同时也让这篇文章的作者——新华社记者穆青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但穆青为什么要在焦裕禄逝世两年以后重新报道焦裕禄事迹,并在20世纪90年代又两次撰文宣传焦裕禄精神呢?本文通过回顾历史,力求探寻穆青与焦裕禄的心灵契合点和不解之缘。
早在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曾刊发《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的文章,用1700多字的篇幅,报道过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河南日报》随后也转载了这篇文章,还配发了题为《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社论。但穆青看后却认为此篇报道未能完全体现焦裕禄的精神特质。他说:“特别是将这样一个典型用一个消息来表现,你怎么表现得了?”穆青有个多年養成的习惯,对于新闻人物的采访,他喜欢到实地亲自看一看、听一听,而不是查阅现成的材料。
1965年12月17日,在新华社驻河南记者站记者周原的安排下,穆青、冯健、周原一行驱车来到兰考县实地采访。对于当时采访的情景,在《穆青自述》中是这样描述的:“一看到焦裕禄那些遗物,补的袜子呀、坐过的藤椅等遗物,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再说县长张钦礼,通讯干事刘俊生,跟随焦裕禄工作的卓兴隆、李忠修等,一说起焦裕禄都痛哭流涕,不是一般的感染呀!我当时真是流泪不止……,特别是有人讲到焦裕禄走进梁进财家那低矮的茅屋,看望病中的老人,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这不是一般的感情呀!我几乎哭出了声来。这一下撞击到了我和焦裕禄心中的契合点。我也找到了定位:‘一个共产党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关于这段经历,穆青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曾动情地说:“我参加工作28年,很少哭过,这次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出了眼泪。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虽然之前有过报道,但分量远远不够,要重新组织报道!”。
在随后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开会座谈还是听群众的讲述,穆青等人都始终无法平复激动的心情。他们赴焦裕禄到过的韩村、张庄等地,访问一些焦裕禄帮助过救济过的群众,那些农民一谈起焦裕禄来都是热泪盈眶。这让穆青等人深刻地感受到:“从县委干部到基层同志,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如果不是真心诚意真情实感,谁能哭得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下,实难静心创作。为此,他们来到开封宾馆,闭门谢客,由熟悉情况的周原开始起草初稿。对于如何来写,穆青强调:“焦裕禄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样舍生忘死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要写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
1966年2月7日,经过穆青、冯健、周原的共同努力,《人民日报》发表了由三人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功地树立起了一位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一心为民的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事迹的热潮,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从此,焦裕禄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后,穆青就与焦裕禄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后来无论是当新华社社长,还是在离休之后,他都像焦裕禄那样,将倾听群众的愿望、反映群众的心声作为自己的天职。“勿忘人民”是他始终坚持的座右铭。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曾六访兰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民众的需要,用自己的笔去弘扬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随之而来,群众反映十分强烈。1990年春,穆青、冯健、周原三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决定到基层再寻找一个典型,但下去转了一圈,发现人民还是对焦裕禄念念不忘。1990年5月,在焦裕禄逝世26周年之际,已年近七旬的穆青重访兰考,再度与冯健、周原合作,采写了另一篇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关于这段历史,在《穆青自述》中这样描述:“1990年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个政治题目。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地方重新学习焦裕禄,重新树立焦裕禄的形象。我们这三个老头儿又在北京坐不住了,我们又要下去找新的典型。结果下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白天看,晚上召开座谈会,群众叫‘说真话会,反映的都是干部的作风问题,群众都怀念焦裕禄,说现在缺少焦裕禄那样的好干部。”这篇文章发表在1990年7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文中,穆青等人高度肯定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一张蓝图绘到底”,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严厉地抨击了一些党员干部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作风。1990年7月15日夜,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过这篇文章后,“文思萦系”,填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深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无限追思,抒发了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挚情怀。
1994年5月11日,在焦裕禄逝世30周年前夕,穆青、冯健、周原三位老人第三次联手写下了《焦裕禄精神长青》一文,并发表在《河南日报》上。文中引用欧阳修“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和鲁迅“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地死掉了”的名言,高度颂扬了焦裕禄精神的不朽。文中还特别强调:“我国的改革事业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将是层出不穷的。与此同时,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必须克服前进中的一个个困难。这就一定需要像焦裕禄那样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时至今日,我们再读这三篇文章,依然能感受到穆青等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如《人民日报》2014年4月1日的评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品读〈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中说的,“焦裕禄已不再是一个名字,他已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典型,成为今天、明天‘为人民的象征”。而穆青也以他“勿忘人民”的责任担当,无愧于“新闻界的焦裕禄”这个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章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