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EBV)引起,本病特点是: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肝脾大,周围血中出现非典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抗体反应阳性。本病易在婴儿及青少年集体中形成流行,也常见散发病例,大部分病例预后好,部分病例病程长,也有少数危及生命,此病无特殊治疗方法。2003—2006年,我们辨证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均为本院儿科患者,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2岁,2岁以下2例,2~4岁6例,5~6岁4例,7~9岁6例,10~12岁8例。26例外周血象中异型淋巴细胞10%,最高48%;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16例;辨证分型:实热型18例,阴虚型4例,湿热型2例,血虚型2例。

1.2 诊断标准[1]。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血清学检查等三方面,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炎、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外周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血清学检查: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

1.3 辨证治疗。

1.3.1 实热型

药物组成:柴胡1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芩10 g,板蓝根12 g,金银花12 g,牡丹皮10 g,赤芍药10 g,白茅根60 g,生甘草6 g。

1.3.2 阴虚型。

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玄参10 g,黄芩10 g,金银花12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青蒿9 g,黄芪9 g,生甘草6 g。

1.3.3 湿热型。

药物组成:金银花10 g,竹叶10 g,黄芪10 g,夏枯草10 g,泽泻9 g,猪苓、茯苓各10 g,车前子10 g,车前草10 g。

1.3.4 血虚型。

药物组成:黄芪10 g,党参10 g,白术10 g,白芍药10 g,当归10 g,茯苓10 g,炒谷芽、炒麦芽各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0 g,陈皮3 g,炙甘草3 g。

以上各型中药均,日1剂,水煎分早、晚口服,10日为1个疗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