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创新取得新突破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步入中等收入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以后,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经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研判,果敢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理论,强调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城乡发展的二元化结构问题,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此,党中央于2013年12月专门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我们党建党以来第一次以城镇化为主题召开中央会议。

2015年12月,中央又专门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这两次会议,为深入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毕业论文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   实现现代化是新中国的百年梦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其中一个百年目标即“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历史视野来看,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推动的,而工业革命和工业生产的主要阵地在城镇,城镇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也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当工业化、城镇化主导和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现代化成果将引发和推动农业及其它领域的现代化

从国际视野来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比例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量化指标。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一般都在75%―80%之间甚至更高,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直远低于这个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也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

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必须积极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基于对世情国情的科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城镇化现代化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

他指出:“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根据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部署”。

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阐述:“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从历史方位、总体趋势、基本规律等方面全面认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确立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根本路径   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世界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城市化不可能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固化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比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人口过度向大中城市聚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大中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切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寻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必须密切联系我国国情,充分吸取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准确定位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l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阐述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化领域的科学运用和发展,为我们深入推进城镇化指明了路径,明确了方向。

三、形成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体系   城镇化的目的是什么?城镇化的成果为谁享有?这是推进城镇化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为总书记的第一天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一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就是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技工等各类人员进入城市和城镇成为常住人口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各种制度瓶颈,他们多年来只能到城镇打工、经商、就业,但不能真正享受城市人口的待遇,处于“半市民化”、“两栖”状态,享受不到和城镇户籍人口平等的权利,得不到均等的城镇公共服务,甚至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和风险,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价值目标,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深化其要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会议进一步从就业和权益保障、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各项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以人为核心的内涵作了更加丰富和全面阐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一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发展,是党中央基于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包括新型城镇化在内的发展全局的新发展观。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

”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系统阐述了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等城市发展五个方面的统筹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从思想论和方法论上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观。

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地位和全局意义,系统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战略部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系统论述了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基于“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系统阐述了城市发展五个方面的统筹内容。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阐明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从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等九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理念,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至此,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从创立背景到指导思想,从研究内容到研究重点,从目标价值体系到思想论和方法论体系都已初步形成,为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