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单身暮年的快乐] 形容单身潇洒的语句

本文从晚年生活的心理调节、晚年的理财措施、如何面对晚年的医疗照护以及关于身后事的处理等方面,逐一破解快乐单身暮年的秘密如何在生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一个人生活老年女性同样拥有幸福和美好。

我们相信,您在此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我国老年人生活状态概述   受访人:老龄办事业发展部副主任 唐振兴   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以来,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内地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为了应对老龄化也做了各方面的努力和尝试,老年人生活正在日益丰富和充盈。

唐主任介绍:2010年,我国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老年运动会、老年健身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基层文化馆、站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阵地。

养老保障覆盖率继续扩大,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

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

2010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亿人,比2009年增长9.2%。

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方面,一般的,在城市生活老人,一个月1500~2500元的费用就可以维持了。

基本上养老金的钱够用。

如果是农村,则花费更少,几百块钱。

在中西部的农村,仍然有生活贫困的老年人,主要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更加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2010年,老年卫生服务还被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投入,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体检和健康咨询指导。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2010年统计公报,目前,全国已有5714万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空巢独居老人生活概况   空巢老人子女离家后独自生活老年夫妇。

独居老人是因子女离家并且丧偶等原因而独自一人生活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

空巢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谈及老年人养老问题,他们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在我国,天津市是一个较早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城市,有很多信息值得参考。

天津市老龄委相关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底,天津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71.15万人,占总人口的17.4%;市内六个区60岁以上老人约80万人,其中空巢老人比例达到39.8%,其中独居老人约占三分之一。

总体上看,只要不生病,空巢老年人生活状态还是比较幸福和满意的。

2011年,天津市老龄办还做过一项针对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的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老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还是满意的,其中非常满意的占4.4%,满意的占59.9%。

该调查还显示。

空巢老人中87.1%的老人有退休金,每月平均退休金为1649.95元;其中32.4%的人独自居住,67.6%是夫妇俩共同居住;女性空巢老人独居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

独居老人面临的生活问题   2010年12月10日,天津《每日新报》曾刊载过一篇联合市内六区的多个社区,对本市独居老人的生存状况展开的调查。

被调查的115个独居老人,其中80%的独居老人都靠离退休金生活,经济状况基本有保障。

由于调查对象多为80岁以下的老人,且老人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因此,独居老人们在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等个人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困难,但在去医院看病及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上,还是需要帮助。

其他调查还显示,虽然95%的独居老人表示很孤独,甚至有些抑郁的感觉,希望能有人说说话,但是,大部分独居老人不愿意选择养老院的生活方式。

刘大妈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位居民,目前独居,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去养老院时,也表示不乐意。

她说,并不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怕外人说闲话,主要是在家里舒服、自由:另外,还怕养老机构设施和条件不好,也不想离开子女太远,怕彼此关系疏远,最舍不得自己的可爱的小孙子;再有,费用高,也是她不想去养老院的理由之一。

为了减少老年人的孤独,丰富其生活,让老年人单身暮年生活依然精彩,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据老龄办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唐振兴介绍,2010年,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期间,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动,还投入体育彩票公益资金1.2亿多元支持中西部省份建设“全民健身路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服务。

老人问题,其实是女性问题   受访人: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会会长 熊必俊   熊必俊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老年学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顾问。

在一本叫《一个人老后》的书中,作者上野千鹤子提到。

2030年时,日本人口预计有三成是老人,日本将会面临人类史无前例的超老龄化社会。

与之相比,我国的老龄化其实进行得更快。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

2050年,也就是现在大约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进入老年的时候,我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届时老年人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3%以上,而且高龄和失能老人也将大幅度增加。

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引发的老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疾病护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渴望提高生活、生命的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要求日益强烈;与此同时,传统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社会福利供给的不足,又与日益增多的老年消费需求构成了突出的矛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养老以及老后有关的问题,已成为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乃至中国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为女性比男性更长寿,面对老年生活的时间更长,所以说,老人问题,其实是女性问题。

日本是长寿之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比我国高。

他们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在日本,80岁以上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八成以上没有配偶,女性必须一个人生活下去。

此时,若不能妥善安排,以后如果有一天面对时老年女性就可能成为经济以及人际关系的弱者,好不容易多出来的寿命,反而会成为负担。

近年来,日本关于女性未来如何生活的讨论非常热烈。

如何度过老年生活,是许多女性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我国也正在朝着类似的方向发展。

我坚持“科学老年观”,即辩证乐观地看待“老”。

老年人应该摒弃“人老必衰”和“人老万事休”的悲观观点,树立“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

提倡用白居易的“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曹操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和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指导自己修身养性。

只要忘记年龄,忘记名利,忘记 忧伤,保持积极乐观和豁达开朗的心情,争取“留住少年的心态,学习青年的思维,保持中年人的体质,继续融入社会”,我们在高龄生活中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

晚年生活中的心理调适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年人的身心会发生很大改变。

体力明显大不如前,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了,生理上的衰退会带来心理上的消沉、抑郁、焦虑,而这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又往往会反过来加速生理上的衰退。

因此,合理调整好心情,使“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显得尤为重要。

要享受独处的乐趣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孤独是人生的重要伴侣;尤其对单身者而言,更是如此。

我们与其一味地逃避它,倒不如试着学习它、享受它。

有句经典名言:“你的心灵的避风港,就是‘一个即使独处也不会感觉寂寞的地方’。

”谁说,一个人独自驱车到海边,一边欣赏日落的美景,吹吹海风,眯着眼睛,一边啜饮着啤酒不是一件乐事呢?谁说一个人独自拿个画夹在草地上画下奔跑的马儿、初升的朝阳、美丽的蒙古包,不是一种享受呢?   难得糊涂,才能长寿   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

”人老了,力不从心了,有时不妨就糊涂点,闭上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都闭上,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能做到不眼热;遇上飞扬跋扈者,咱能进能退,要会斗争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咱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我们还能不生真气。

智慧的老年人应该做到目光远大、胸怀宽阔,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平常、坦然。

保持一颗“糊涂”心,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保持始终满意。

正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用平常心,甩掉不良情绪   人一上年纪,会变得多疑多心,觉得自己身体不如以前了,不能再为家里做事了,还常常感觉力不从心。

于是,因为孩子的一个眼神、儿媳的一句话,就暗自神伤,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子女的累赘和包袱了,是不是自己现在没用了,孩子们都不听自己的话啦;于是,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现实情况表明,很多时候是老年朋友自己的多疑多心。

要解除多疑多心的毛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坦然正视它,有意避开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树立自信。

我们要意识到,进入老年,并不是意味着无所事事,百无一用。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是大器晚成的老年人呢,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孟子、恩格斯等。

老年人用一生经验积累的人生智慧,是很多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所没有的呢。

轻松面对晚年的医疗照护   虽然说,很多老年朋友不愿意去养老院、不愿意和儿女们一起住,更愿意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不过,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该服老的时候还是要服老的。

生病了,躺在床上了,如果子女们没空要请保姆,或者没有子女的要请专业护工照料,这时候,我们应该感觉很幸福和开心才是。

丢掉那些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情绪吧,我们要以一种健康快乐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病痛。

这是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是对自己周围人的爱。

诚实、敏锐地面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开始都提心吊胆地面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障碍,如麻痹、疼痛等感觉,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身体一天天老去的现实。

这都是逃避的态度,不利于医生了解其身体的真实状况,因此也无法正确地实施治疗。

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让别人更好地照顾自己,就要及时地把自己的身体感受说出来,表达清楚,这样才能更健康。

勇敢地面对现实,利用剩余的能力   初次接受照护的人,往往无法接受自己需要照护的事实。

很难理解昨天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今天却变得困难重重,以至于自己去凡事逞强。

当然,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接受现实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长期以能干和独立自居的人来讲,接受这个事实尤其不容易。

可是,事实毕竟是事实,再难过,也无法挽回,还可能加重病情。

这个时候,最智慧的做法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利用剩余的能力。

如果眼睛看不到了,没关系,可以用剩下的触觉和嗅觉:如果脚不能动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依靠拐杖呀。

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   不习惯依赖别人的人,会觉得忍耐与客气是一种美德。

其实,只要想清楚,对方既然是专业的照护人员,就不要有太多的顾虑,直接表达就可以了。

只是,注意用对方能接受的表达方式。

沟通的目的在于促进彼此关系的和谐,让别人能够欣然接受自己的想法。

如果没有办法达到这种目的,只是一味抱怨或一味忍耐,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不吝啬表达喜悦,不忘记赞美他人   当我做出美味的饭菜时,朋友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总是会让我满心欢喜;下次,朋友来时,我一定还会更加用心努力地给朋友烹饪更加美味的菜肴。

接受照护也一样。

如果儿女们或者照护人员照顾得很好,您就毫不吝啬地赞美几句吧。

赞美了他人,别人开心,以后会更好地照护您,同时您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开心。

老人晚年的理财计划   以保守和稳健为主   理财专家认为,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有不同的投资组合。

比如在年轻时,可以尝试高风险的投资(如股票),以获取较高收益,积累资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老、医疗等各方面需求增加,理财需求应倾向于保守型,以稳健为主。

投资100法则   不同年龄对选择投资组合的影响,可以用“投资100法则”计算,即“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比例=100-年龄”。

以60岁的老人家为例,通过计算,他可以用于风险投资的比例最多为40%。

当然,如果您更有闯劲,可以用120减去年龄。

以短期投资为主   老年人由于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为应对急用,因此购买理财产品应以短期投资为主,最好控制在1年以内。

储蓄也有小窍门   在现金管理方面,储蓄虽然不是很好的增值方式,但应该是老年人理财的根本,因为老年人急需用钱的地方较多。

其实,储蓄也是大有讲究,并不是直接把钱交给银行就了事,通过一些小技巧,也能获得很多额外的收益,如“流水储蓄法”、“递进式储蓄法”等。

除此外,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与一年期银行存款差不多,而支取要灵活得多,值得重点关注。

国外流行以房养老,而在我国目前可能还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无相应法律保障,且我国目前房屋产权是70年的政策。

关于身后事的智慧   遗嘱,为活着的自己写   无论豪门望族还是寻常人家,经常会发生遗产纠纷。

建议老年人预立遗嘱,避免遗产问题困扰后人。

首先,我们要明白,遗嘱不是为离世而立,而是为了活着的自己所写。

只要活着,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想法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立遗嘱必须加注日期。

其次,为了保证自己的意愿最终能够得到实现,应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以免遗嘱无效。

首先,应当在自己思维清楚的时候及早订立遗嘱

许多老年人经常在到了身体出现严重疾病或者临终时,才想起订立遗嘱,此时往往会出现神志不清或者思维混乱情形。

甚至已经无力订立遗嘱,导致遗嘱订立失 败或无效。

其次,注意订立遗嘱的形式,最好采用自书的方式订立遗嘱,尽可能邀请两名以上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在场见证。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订立公证遗嘱

再次,可以订立“秘密遗嘱”,以经济力量约束儿女。

《继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遗嘱继承或者遗赠附有义务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应当履行义务,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请求,法院可以取消其接受遗产的权利。

对此,法官认为,老人订立“秘密遗嘱”约束性更强。

因为,子女不会在老人去世前知道“秘密遗嘱”的内容,立下遗嘱后,老人可以随时根据自己心愿和子女的表现情况变更遗嘱,这样就可以使子女赡养老人的积极性中多一层经济因素的激励。

“秘密遗嘱”最好采用公证的方式,加强遗嘱的保密性和客观性。

自传,留下的纸本纪念碑   乔布斯去世了,《乔布斯的自传》在网上预售得十分火爆。

虽然我们不是名人,也没有乔布斯那么大的影响力,如果想写一本自传就写吧,以纪念一路走来的历程,或者送给朋友,或者只是自娱自乐,或者影响后人,也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谁说自传一定是名人的专利呢?我只是想为自己留下一个纸本纪念碑而已,有何不可?至于是否能出版就不用担心了,因为现在有很多种出版形式,您可以自费出版,一般费用在1~5万元。

逝去,也能活用身后遗款   如果是无子女单身女性,处理遗产的渠道也很多。

比如可以建立奖学金、投资建个希望小学之类的,这样您也可以自己的财产在自己走后继续发挥余热。

最后,记得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也要准备好丧礼筹备的人事费用等各项支出。

用要去某个遥远国度旅行的愉悦心情,愉快地准备身后事吧。

一个人――女性人生的必须课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主意识的觉醒,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就算已经走入婚姻的女性,但是以平均寿命来看,丈夫提早过世的比例仍然很高。

因此,女性更要做好一个人生活的准备。

子女的关系应处理好   如果是单身老年女性,自然是不存在与子女的关系问题。

不过目前,中国的独居老年女性中,大部分还是丧偶的,因此,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美国老年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父母与人到中年的子女保持一种挚爱的关系,可以延长老年人的寿命。

跟踪调查发现,年迈父母的健康与子女平时抽空常回家看看,保持挚爱关系成正比。

因此,对于有子女独居女性而言,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

总之,子女自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学的知识不同,接触的人物不同,思想肯定有代沟。

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关键是,双方要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要尊重对方,不要盲目地认为一方必须依从另一方。

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有一位王女士说:“我现在有一种心理,希望子女不要长大,因为越大越不听话。

尤其结了婚,我似乎就失去了这孩子。

”   孩子长大后,做母亲的就要想开一些,孩子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离不开自己

不是有人说过么?孩子小时候,父母在他们心里是第一位;长大成人找到了配偶,父母就降到第二位;生了孩子,父母就降到第三位了。

一代一代都是如此。

明白这个规律,老年人就会心安理得了。

老年人对孩子不要过分依恋,才能度过美好的晚年。

”哲学家罗素如是说。

不要随意指责儿女   说通俗点,就是子女有个照顾得不周到的地方,多体谅点对方。

现在的子女虽说人到中年,事业正鼎盛,可压力也不小。

社会变化多快呀,孩子们工作、生活、家庭,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作为老年人多体谅他们一下,有啥事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考虑;如果考虑了,也觉得对方做得不周全,自己实在看不下去,就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沟通一下吧。

注意处理好婆媳关系   如果您家有儿子,婆媳关系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

人们常说:“婆媳和,全家乐。

”造成婆媳间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价值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为人处世态度不同,家庭琐事、经济问题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是比较微妙的,这就是婆媳并没有血缘关系,却要以血缘关系相认,在感情上没有直接联系而是生生通过儿子联系起来。

因此,对儿媳应该有对儿子一样的感情,但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据有的老人的经验:为了继续爱自己的儿子,就必须爱儿媳;自己应注意调节情感,能够学会忍让、体谅,婆媳关系就比较好处理了。

重视孙辈的缓冲作用   费孝通教授有一个比喻父为一点,母为一点,父母联成一个直线有子女后,就可连成一个三角形,比直线要稳。

这很形象地说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我认为:有了孙辈,三角形中间又加了一个点,两代人都喜欢孙辈,孙辈成了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

当然还要注意不能溺爱孙子。

对第三代的教育和生活护理往往与第二代不一致,会产生很多矛盾,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   独居老年女性朋友,可能会因为没有老伴的陪伴感觉孤单,孩子们又工作忙,很少能回家来看看,所以特别希望有个人能陪自己说说话。

这是最大的精神难题了。

其实,即使一个人生活,也没有那么不堪忍受呢。

哪怕是一个人过,还是可以像年轻的时候一样选择随心所欲的生活的,想独处就独处,想两个人相处就找个伴,想过团体生活就找大家热闹一下。

只要您掌握好方法,就能经营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找到让你感觉快乐的那个人   事实上,什么人都没有那个让您感觉快乐的人最重要了。

闭上眼睛想想,从儿时到青壮年,一直到现在,是不是很多幸福快乐的日子都是那个让您感觉很舒服的人,一起陪您度过的?这里,大家很容易有一个误解――觉得感觉快乐的人,就是那个幽默感强的人或者才学比较广博的人。

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一起快乐的人,可以等同为在一起感觉很舒服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是那种平常沉默寡言、温和稳重、善于倾听,并且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给出中肯建议的人。

找到他吧,约他出来。

一起喝杯下午茶,聊聊天,度过美好的时光。

借助网络扩展你的生活半径   对老人而言,IT技术的进步真是莫大的福音。

可能电脑普及的时候,您当时已经退休了,一些操作您还没熟练。

没有关系,拿出学习的勇气。

这可是比做菜简单多了。

只要学会简单的开机、关机、浏览网页和视频聊天就可以了。

对于独居女性朋友而言,网络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

如果儿子一家人在美国,没关系,打开电脑,视频聊天吧,不仅可以听到儿子久违的声音,还可以看到自己想念的小孙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呢。

另外,在您生病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网络搜寻相关医疗信息。

就算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只要有电脑在手,便能拓宽视野与生活圈了。

发掘几个有质量的饭友   聪明的独居单身女性朋友,一定要记得给自己挑选几个饭友。

古语曰:“食色,性也。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逐渐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而食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约三五好友一起做个美美的晚餐,大家一起围坐在温馨的饭桌旁,品食聊天,真是无可比拟的快乐时光。

比如陈女士,今年62岁,一生未婚,2010年除夕她就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呢,邀请几个不错的单身朋友,一起吃饭、看烟火、听音乐、看春晚,将本该孤单的除夕夜变成一年一度的快活时光。

与年轻人交朋友也很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亲友相继离世,这也会给老年朋友的内心带来一种难以承受的失落感。

今天8月份,孙女士就收到了去年还与她一同参加全国老年运动会的朋友去世的消息,当着我的面,老人便毫无顾忌地泪流满面。

当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希望她能意识到,虽然我还没办法感同身受,但是我可以明白她心中的哀伤。

因此,为了减轻这种痛苦,结交比自己年轻的朋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年轻的朋友不见得一定比自己晚走一步,但是,至少可以分散点这方面的风险。

另外,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还可以自己老年生活补充点新鲜血液。

养宠物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不少老年人喜欢养一个可爱的宠物作为自己的玩伴,没人的时候可以自己说说话,照顾一下它们的饮食起居,也给自己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然而,宠物的寿命一般比较短,因此,养宠物的女性老年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它们死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沉痛打击。

我有一个台湾的朋友,原本多年养一只老狗。

一次聊天,问起她家狗的情况,她眼睛里是掩饰不住的哀伤:“它已经很老了,已经跳不动了。

”真的很难想象,情感如此细腻的她,如果有一天失去这只宛如家人的宠物,她的内心会受到多么大的打击。

后来,她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又养了一只小狗。

慢慢地,她将自己对老狗的部分爱转移到新来的小狗身上;老狗,也会很懂事地帮忙照顾她的小狗。

后来我再次见到她时,她的脸上已漾满了掩饰不住的喜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