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经验

【关键词】 脏腑辨证;心悸;辨证论治。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从医 60 余载,对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具有诸多独到的经验和心法,临床辨治紧扣病机,尤其对复杂病证,善于从脏腑病机入手,分析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从而采用多脏同治之法。本文介绍周仲瑛教授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验案 3 则,分别从心脾同病、心胃同病、心肺同病治疗而获显效。提示临床辨治心悸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病变兼夹主次关系,避免单纯治心之弊。

案 1 从心脾同病论治。

王某,女,60 岁。1994 年 10 月 15 日初诊日期。患者多年来心慌不宁反复发作,心电图等检查示为 “频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发时呈二联律、三联律,心中有虚悬感,用慢心律、氨酰心安、心律平等多种西药,未能控制病情。患者平素畏寒,大便稀溏,腹泻之后心慌易作,面色欠华,舌质淡稍暗,舌苔薄腻,两脉结代。治从脾土阳虚、心神失养入手。

药用炙桂枝 10 g,制附片 5 g,潞党参 12 g,焦白术 10 g,炙甘草 6 g,炮姜 3 g,粉葛根 12 g,紫丹参 12 g,熟枣仁 30 g,川雅连 3 g,砂仁 3 g(后入),石菖蒲 10 g。7 剂。

二诊:1994 年 10 月 23 日。病情稳定,1 周来早搏仅发作 1 次(呈二联律),心中已无虚悬感,便溏渐为转实,但仍觉怕冷喜暖,舌诊未变,脉细。前方加生龙骨 20 g(先煎)、生牡蛎 20 g(先煎)。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畏寒,便溏,心悸频作,并发作于腹泻之后,此乃脾土阳虚,失于温化,以至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脉所致。治疗从健脾温阳,安神定悸入手,选方桂附理中汤,温阳暖脾,振奋心脾之阳气;加葛根升清止泻;丹参活血通脉;熟枣仁、石菖蒲养心安神定志;砂仁理气醒脾,配伍丹参丹参饮方意,心脾同治;少佐黄连苦寒,合炮姜、桂附之辛热,以苦辛通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诸药相合共奏健脾温阳,安神定悸之效。

本例患者虽悸在心中,但实为子病累母,由脾土阳虚而致心失所荣,故治在中阳,通过温暖脾土以振奋心阳,此乃母病治子、上病下取之法,体现了周老立足于五脏整体观的辨证思路。

另外,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可致水停为饮,津聚成痰,水饮痰浊凌心,亦可发为心悸,治疗亦当心脾同治,通过健脾助运,化湿泄浊,以宁心神。

案 2 心胃同病案。

高某,女,55 岁,科研人员。1997 年 9 月 22 日初诊。患者 1992 年患心脏病,频发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查有Ⅱ~Ⅲ联律,多发于白天,常服中药及西药慢心律等,疗效不显。去年 9 月曾住院治疗 2 个月,拟诊为:①室性早搏(频发);②左心室高电压;③甲状腺机能减退;④冠心病。刻诊:自觉心慌,心脏有沉坠感,时有胸闷,心烦,烘热,口干,脘痞噫气,稍有怕冷,舌质嫩红,舌苔薄,脉小弦滑,时结。证属阴阳失调,气滞络瘀,心营不畅。治以温阳益气,养阴清热,理气活血,安神宁心。药用炙桂枝 10 g,炙甘草 5 g,党参 15 g,大麦冬 12 g,生地 10 g,黄连 3 g,苦参 10 g,功劳叶 10 g,苏噜子 10 g,川芎 10 g,甘松 10 g,石菖蒲 10 g,龙骨 20 g(先煎),牡蛎 25 g(先煎)。14 剂。

二诊:1997 年 10 月 6 日。诉仍心慌不宁,胸闷有阻塞感,心电图查为频发室早,噫气不适,时有烘热,易汗,舌苔淡黄腻,脉细滑。转从心胃同病,痰热中阻,气阴两虚治疗。

药用太子参 12 g,麦冬 10 g,茯苓 10 g,陈皮 6 g,竹茹 6 g,甘松 10 g,砂仁 3 g(后下),丹参 10 g,白檀香 3 g,石菖蒲 6 g,黄连 3 g,功劳叶10 g。14 剂。

三诊:1997 年 10 月 16 日。早搏明显减少,午后稍有发作,胸闷,噫气为舒,烘热易汗,口干不显,舌苔薄,脉细滑。仍当心胃同治,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1997 年 10 月 16 日方加苏噜子 10 g,龙骨 20 g (先煎),牡蛎 20 g(先煎),改黄连 4 g。14 剂。

四诊:1997 年 10 月 30 日。早搏基本控制,胸闷不显,嗳气,烘热,虚烦寐差,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滑。上方加养心安神药。

药用太子参 12 g,麦冬 10 g,法半夏 10 g,茯苓 10 g,陈皮 6 g,炒玉竹 6 g,甘松 10 g,苏噜子 10 g,砂仁(后下)3 g,蔻仁(后下)3 g,丹参 10 g,白檀香 3 g,石菖蒲 6 g,黄连 4 g,龙骨 20 g(先煎),牡蛎 20 g(先煎),熟枣仁 15 g,夜交藤 15 g。14 剂。

五诊:1997 年 11 月 4 日。早搏基本消除,胸闷改善,脘痞噫气不多,烦躁不显,夜寐尚可,汗出亦少,但有时头部昏重,麻感,耳鸣,舌苔薄黄,质偏暗,脉细弦。仍守原法巩固治疗。

药用太子参 12 g,麦冬 10 g,丹参 15 g,法半夏 10 g,陈皮 6 g,黄连 4 g,苦参 10 g,功劳叶 10 g,甘松 10 g,苏噜子 10 g,砂仁(后下)3 g,蔻仁(后下)3 g,石菖蒲 6 g,天麻 10 g,川芎 10 g。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心动悸,脉结,既有心烦烘热,又有形寒怕冷,故辨证为阴阳失调,气滞络瘀,故选方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滋阴通阳复脉。然效不显著,二诊以后,根据患者时有脘痞噫气,胸闷阻塞感,苔淡黄腻之临床特征,分析其病位在心胃,病机为痰热中阻,气阴两虚。由于脾胃失于运化,水湿之邪结聚为痰,郁久化热,痰热循经上犯,扰乱心神,以致心神不宁,心悸频作。遂转从心胃同治,清化痰热、益气养阴法治疗。药用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法半夏、陈皮、竹茹、茯苓等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丹参饮为治疗心胃同病之主方,故以丹参活血化瘀通脉,白檀香、砂仁合甘松行气和中;石菖蒲化痰宁神;黄连、功劳叶、苦参清热宁心。服药 2 周,早搏控制。此后守原方稍事加减,而获显效。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