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

周雨虹。

摘要:最近,在一档讨论全球文化的节目《非正式会谈》播出后,“社会时钟”这个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视线,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对比中美文化中的社会时钟,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把社会时钟与跨文化交际联系起来,并就由于社会时钟已经产生变化,人们仍然坚持文化刻板印象”的不合理性进行简单说明。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社会时钟;刻板印象

一、“社会时钟”。

最近,在一档讨论全球文化的节目《非正式会谈》播出后,“社会时钟”这个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视线,引起了广泛讨论。那么,什么是社会时钟呢?社会时钟(Social Clock Concept),是文化决定论的三大主要观点之一,最早由B·纽加滕和G·O·黑捷斯塔德在1976年提出。

具体来说,“社会时钟”的观点认为,文化不仅决定了人的行为,那些被文化期望和认可的行为也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组成了人生的某一部分。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分成若干阶段,人们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以既定的速度经过各个人生阶段。(1)“社会时钟”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社会期望,它由某种文化赋予,包含了诸如婚姻、生育、退休等标志性事件应该在生活中的某个时间发生的期望。“时钟”指一个人需要在一生中的某个特定时期或年龄取得某些成就、完成某项事件;而“社会时钟”是某个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段的人类生活具有的共同信念。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就是有关“社会时钟”的典型描绘。

二、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时钟”。

世界上每种文化的“社会时钟”都不一样,因为每个社会的价值观都经过了几个甚至几十个世纪才形成。在人们生活中,现有的文化不仅判定了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可取,还规定了采取这种行为的时间,并将这种规定加诸于个体身上。换句话说,人的一生由这个人所生活其中的文化决定,并被存在于文化中的时间表划分为固定的生命时段。由于西方遵循线性发展道路,东方强调生命的周期性,东西方社会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时钟”:(见下表)。

在美国,16岁就拥有驾照是一件很酷的事,人们把从家开车去学校当作某种仪式的完成。但美国的“社会时钟”也催生出很多年轻人不负责任的性关系,出现了大量的未成年母亲。而中国的“社会时钟”像一出写好的剧本:少年时被催着学习、承载着全家的希望;成年时被催着结婚生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中年时被催着培育子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老年时被催着帮忙带娃,连跳个广场舞都得从牙缝里挤时间;唯有快到人生的尽头,时间才真正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那么,不同的“社会时钟”与跨文化交际又有什么联系呢?

三、“社会时钟”与跨文化交际训练。

社会时钟”由背后的文化决定,了解了某一国家、地区或群体的“社会时钟”,有利于人们了解时钟背后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两种重要方式。(1)。

东西方社会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决定了二者的婚姻文化必然存在差异。(2)比如中国曾经是封建社会,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婚姻观念比较传统;而美国实行资本主义道路,追求独立,婚姻观念相对开放。反映到“社会时钟”里,就出现了中国禁止早恋,但在完成学业后就要尽快结婚成家、延续香火的现象;而在美国,人们很早就可以恋爱,婚姻具有更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个人选择,不会有太多来自长辈或家庭的压力。

又比如,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备受推崇。子女长大后要侍奉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也通常和子女住在一起,帮忙照顾家庭、抚养儿孙,有的老人甚至还会帮子女买房买车。这种重视亲情伦理的观念也使得中国式大家庭愈加紧密,代际抚养呈现循环模式。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生活的独立性,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组织形式:原生家庭与新建的核心家庭是相互独立的,成年子女基本不和父母一起住,不用赡养父母;父母也很享受自己的生活,不会对子女抱有类似的期待。所以,中国人的一生陷入了学业、事业、家庭等问题的循环;而美国人则更多地为自己打算、享受生活

四、“社会时钟”的变化与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在与某种文化接触前,就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叫做刻板印象。(4)在了解了某一文化的“社会时钟”后,人们也容易产生刻板印象,比如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拼命讀书、然后结婚生子、接着拼命工作、最后帮忙带孙子;比如美国人一定早恋早育,私生活开放、甚至“混乱”。

尽管“社会时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但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人们的年龄和人生大事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社会时钟”的“安排”的确容易让人产生对某种文化刻板印象,但由于人类生活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普遍追求一种更加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中尤其流行理性、实际、合乎逻辑的生活态度。无论如何,由于生活中工作、人际交往、财富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加上自由意志的实践,社会规范已经很少被遵守。因此,“社会时钟”的概念,或者说生活中特定事件的特定“时间框架”已经不再适用。

有学者曾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进行过调查,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人们对获得第一份工作、结婚、生子、退休等人生事件的偏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晚婚晚育、丁克、领养等现代生活方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社会时钟”背后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人们也不应该惊讶于“社会时钟”的变化,毕竟在今天的文化中,“家庭”“婚姻”等制度本身就广受质疑。所以,再用刻板印象去评价某个人、某个社会时钟”或者某种文化也是不恰当的。

五、小结。

社会时钟”确实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压力,但人们需要明白,“社会时钟”到底是由谁决定的?文化由人类创造,所以“社会时钟”怎么走、走多快,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因此,当个体陷入“社会时钟”带来的叛逆和危机时,不要抱怨,而是要意识到,个体的每一次发声或决定,都在改变着所处的“社会时钟”的走势。人们有理由相信,因为快速凝结的、全新的社会共识,由这一代人制定的时钟,对下一代人所形成的“时差压力”会越来越小。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婚姻不再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把价值支点由外部社会转入内心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人们正在调节“社会时钟”的走向,拉大文化宽容的程度,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这个社会文化标尺。也许这个社会文化不一定会变成你喜欢的样子,但未来的“社会时钟”,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与自由;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也会变得更加尊重与包容。

相关热词搜索: 交际文化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