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案

摘要: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中具有自身的特点。

只有针对这些特点,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才能发挥突发事件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交发事件 网络舆论 新闻发言人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非典、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南方雪灾事件、西藏“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手足口病、三聚氰胺事件、杭州飙车肇事案、南京徐宝宝事件等。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显著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并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人们习惯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媒体获知最新的信息

媒体的舆论引导对人们形成什么样的舆论心理及突发事件的发展走向都至关重要。

和其他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由于具有快速传播、交互性、海量信息等特性。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更占优势。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

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

网络传播中,每个人都有平等说话的机会,网民可以自由发送信息、交流观点、展开讨论,网民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

而且网络媒体的传播并不以网络作为终点,它将以人作为媒介进一步将舆论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诚如刘云山同志所言:‘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与网络媒体跟进的快速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使网络舆论突发事件舆论影响超过一般性事件。

人们在网络时代,不同于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信息,人们利用网络的快速和开放,可以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的反馈和讨论。

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两三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在网上出现,6小时以后就可以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以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网络媒体形成怎么样的主流舆论,就是一个关乎舆论导向的问题,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性问题。

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当,网络大量出现不理智的声音,那将会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进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这件突发事件:2003年2月10日,广东省各大媒体简单地报道了非典型性肺炎的新闻,随后各大主要门户网站。

如新浪、搜狐等关于非典型性肺炎的报道跟帖速度增加,不清楚事态的人们在帖子上发表非理智的言论。

网上的舆论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出现了一些非理智的行为。

突发事件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其非理智的、错误的网络舆论,在现今信息化的环境下必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只有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才能发挥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如下分析。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做法      及时、真实地提供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出现强烈的信息饥渴,不少人会最先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有用的信息网络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大众信息传播中,先入为主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一个普遍心理现象,网络媒体只有在第一时间及时对外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才能掌握主动权,控制话语权,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打消网民的疑虑,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事件解决的舆论环境,使不实的传闻和谣言没有产生、传播的空间和机会。

网络媒体可以和传统媒体相配合,优势互补,向受众提供第一时间信息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采集、制作新闻方面比较成熟,同时消息具有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

为了让受众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在较短的意见积蓄期内获得更多真实信息进而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就应当在网络上及时出现传统媒体的相关信息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迅速作出反应,2008年5月12日14时45分,即地震发生17分钟后,新华社发出第一条有关地震的快讯。

两分钟后,简明消息发出。

15时0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发出第一条地震快讯。

22时,央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开始在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并机直播。

相对于传统媒体对地震报道的迅速反映,网络媒体及时、准确地转载了信息

新浪网、人民网和新华网等门户网站及时跟进最新的地震信息,为受众提供全方面的、多角度的内容解读。

因为网络媒体具有海量信息及超文本链接等特性,虽然转载传统媒体信息,却后来者居上,牢牢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网络媒体在及时发布新闻信息的同时,有义务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就要求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要体现分寸感。

突发事件爆发时,媒体和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全力以赴解决突发事件,让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

网络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体现在:既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又要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社会秩序的稳定。

如果传媒在涉及有关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中,为了引起轰动,不顾社会效果或没有调查就抢报新闻,或者贻误报道时机,甚至保持持续的沉默,知情不报、谎报瞒报,那都是网络媒体的失职,丧失了属于网络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突发事件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应该真实。

现在网上新闻的真实性令人担忧,作为网络主流媒体,新闻网站肩负的责任是提供、挖掘事实真相,为网民提供最接近真相的报道。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媒体的天职就是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

丢失了真实原则和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就毫无存在价值。

培育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在1948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它是指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因此能向他们身边的公众群体提供这方面的有关信息,并对此作出相应的解释。

意见领袖作为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接触更多的媒介或有更多的消息源,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左右周围的人。

网络上出现大量不确定的言论、消息时,大部分受众会感到迷惑,这时候,他们对于意见领袖的依赖性会更加突出。

网络意见领袖的代表之一是一批知名博主,他们的观点、行动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甚至因为博客这种“非官方”的外在形象,使得它的功效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评论”(网络评论因为具有强烈官方色彩而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宣传)。

用好博客。

是重大主题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策略。

他们起着舆论风向标的作用。

意见领袖在论坛中主要指一些活跃分子。

网络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 论坛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虚拟社区,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两年来,所有由网络爆出的热点几乎无一例外起源于论坛。

从之前的“华南虎”、“躲猫猫”到“杭州飙车肇事案”、“南京徐宝宝”等。

都在无形中彰显了网络论坛的巨大威力。

但由于国家政策的滞后,关于网络论坛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行业自律”或者应该说“行为自律”是目前论坛维持自身秩序的主要手段。

论坛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意见领袖的个人魅力来维系。

意见领袖通过发表新帖等形式引起成员对新话题的关注,相当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意见领袖通过对某一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形成舆论,而这种舆论会对其他成员意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以此形成对论坛内舆论引导作用。

网络守门人的作为。

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削弱了传统舆论守门人的特权,但这并不代表守门人的角色将在网络社会中淡出。

相反,在网络上各处都布满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守门人

网络编辑和网络论坛管理员,等等。

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有两种媒体:一种是传统媒体上网,如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一种是商业网站,如新浪网和搜狐网等。

前一种网站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传统媒体网络编辑对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进行修改和加工后发到网上。

后一种媒体的编辑需要在传统媒体、外国新闻网站和网民发帖中寻找新闻,这就存在一个把关的问题。

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编辑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和挑选新闻,随时随地进行跟进和关注,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发布和传播出去。

网络论坛管理员肩负着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面对突发事件,论坛管理员通过“加精”、“置顶”、“人工置顶”等方法对话题进行设置、引导,推动论坛内舆论的形成。

网站要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守门人的相关守则,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大BBS应进入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处置的紧急状态,增加在线管理员数量,实施24小时不间断管理;对虚拟的、未经确认的、不良的言论实行控制,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论守门人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检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网络评论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信息,然后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守门人如果只用传统方法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人工处理必然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必须把守门人的经验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相结合。

天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作为守门人的辅佐工具。

该系统为中科天玑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设计并开发,目前已推出3.0版本。

天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自动发现突发事件的新闻流主题,并跟踪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从技术上实现网络舆情热点的自动发现。

基于智能中文关键词、敏感词自动检测,可以对发现并预警不良信息起到辅助决策支持作用。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

网络舆情迅猛发展。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改变过去“捂”的心理,利用网络

网民网络舆论“零距离”接触,“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个新角色应运而生。

2009年7月,云南省委宣传部提出将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8月,广东省工商局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的网名回复网友对韶关市工商局的质疑;9月,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式从幕后走上台前,进入实战演练;11月,南京市政府网站多出一个板块“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全市90家单位与区县单位一一亮相。

论坛特别要求,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网帖,网络发言人要在网帖首发后24小时内以网络发言人名义予以答复,第一件处理的突发事件就是“南京徐宝宝”事件。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旨在政府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不完整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新闻发言人为政府及时公布信息、压缩炒作空间提供了机遇,但也让政府面对更为透明、公开的监督。

“充分尊重网民网络舆论

是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履行好职责的必备条件。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正确对待、分析和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予以适合的答复,做到与网民‘有来有往’。

方可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   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创新,它体现的是公权对网络民意的尊重,体现的是公权的包容、开放姿态,是对网络施政的完善提升,这种态度、姿态,无疑是网民所希望看到的。

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新生事物,不应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简单复制,而要帮助政府实现从被动应对网络到主动与网民沟通的转变。

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始逐渐走马上任,但政府扭转角色、主动触“网”,却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

一些专家提出,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的汹涌浪潮下,要真正从被动走向主动,还有更多考验。

(本文为200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课题成果之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