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

卵巢颗粒细胞瘤(adult granulose cell tumor)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来源于卵巢性索间质,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5%[1]。

卵巢颗粒细胞瘤可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而成年卵巢颗粒细胞瘤占所有卵巢颗粒细胞瘤的95%[2]。

Zanagnolo等[3]报道,卵巢颗粒细胞瘤早期(Ⅰ期)10年生存率为88%,晚期(Ⅱ、Ⅲ、Ⅳ期)10年生存率仅30%,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卵巢颗粒细胞瘤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卵巢颗粒细胞瘤表现多样化,与其它卵巢肿瘤不容易鉴别。

该文总结分析该院2009年7月2015年4月经住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成年颗粒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以期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近6年来(2009年7月2015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

卵巢成年颗粒细胞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15例均为女性患者;使用患者的各种资料市已经过患者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患者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3.8610.68)岁。

12例(80%)为绝经后妇女,1例(6.7%)处于围绝经期,2例(13.3%)为育龄期女性。

15例患者因不同临床症状而就诊。

见表1。

1.2 检查方法   使用1.5TPHILIPS Noval Dual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体部项圈(ense XL torso coil,16通道),平扫采用横断面T1WI(同反相位)、T2WI,横断面和冠状面T2WI/SPAIR,DWI,T1WI采用TSE序列,TR200~400 ms、TE4.6~11 mms;T2WI采用TSE序列,TR1300~1500 ms、TE80~100 mms,矩阵512X512,采集次数2~4次,层厚7 mm,层距2 mm;于平扫后保持体位不变,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莫迪司(钆贝葡胺 15 mL:7.935 g,由上海博莱科信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0.1 mmol/kg体重,然后行T1WI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增强扫描。

1.3 阅片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主治医师阅片分析,以子宫外肌层为等信号,主要观察肿块内部信号囊变和出血)、囊变情况(囊变程度分4级:Ⅰ级~无囊变,Ⅱ级~25%,Ⅲ级~25~75%,Ⅳ级~75%),肿块大小与囊变程度的关系,及强化特点等。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从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病理结果   15例卵巢颗粒细胞患者共发现15个肿物,均来源于单侧卵巢单发;左侧肿物6个,右侧肿物9个,病理诊断均为成年卵巢颗粒细胞瘤。

3个肿块呈分叶状,4个肿块呈不规则状,8个肿块呈类椭圆形。

肿块最大径介于42~140 mm之间,平均大小约(89.3831.45)mm。

10个肿块呈囊实性(其中以实性为主6例,以囊性为主4例),3个肿块呈多房囊性,2个肿块实性

15个肿块均有包膜,2例肿块包膜可见局限性破溃、坏死,13例肿块均包膜完整。

1例并周围盆腔脏器表面及盆腹膜转移、大量血性腹水。

肿块实性部分质地中等,切面呈灰白灰黄;囊液部分呈淡黄色清亮液体,部分呈暗红色液体。

该组病例10个肿块囊液含有出血成分。

除1个多房囊性肿块的囊壁灶性区域呈乳头状突起外,余囊内壁光滑。

镜下可见瘤组织排列形态多样,同一肿瘤中可能出现多种结构,如微滤泡、巨滤泡、梁索状、岛状、缎带状或弥漫排列呈肉瘤样。

肿瘤细胞小,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圆形、多边形,核仁小或无。

2.2 MRI表现   15例卵巢成年颗粒细胞患者均行MRI检查,肿块部位、形态、大小、囊实性改变、出血及与周围组织情况均与大体标本及镜下所见一致。

10个肿块呈囊实性实性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在实性成分中可见散在分布或簇集分布的囊变区,可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壁光滑、锐利,未见明显壁结节,囊变液体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在10个囊实性肿块中,9个肿块囊变液体内含有出血成分,TWI上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或等信号部分可见液液平面。

3个肿块呈多房囊性,囊壁及分隔厚薄不一,除1个肿块内囊壁区域性结节状突向腔内外,其余囊壁均较光滑;囊壁及分隔、及囊变液体与前述肿块实性成分、囊液信号一致;1例多房囊性肿块内合并出血。

2个实性肿块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12个肿块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等或稍低于子宫肌层强化),2例呈中等~明显强化,1例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强化

15个肿块可见厚薄均匀的包膜,呈等T1等或稍短T2信号,呈较明显强化

见图2—1。

患者,女,41岁,左侧成年卵巢颗粒细胞瘤;左侧附件区类椭圆形肿块,呈囊实性部分囊变区域可见出血。

图2—1①和④分别为横断位和矢状位T2WI,可见肿块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囊性部分呈高信号部分囊变区域可见液液平面;图2—1②为横断位T1WI,肿块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囊变部分呈高信号及低信号囊变区域境界清楚;图2—1③为横断面DWI,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图2—1⑤和⑥分别为横断位和矢状位压脂T1WI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实性部分呈渐进性中等程度强化,明显低于子宫肌层,囊变区域未见强化

15例成年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手术及病理结果见表2。

该组15个肿块中,肿块是否发生囊变囊变程度不同,根据肿块有无囊变囊变程度等级,统计分析肿块囊变程度等级与肿块大小之间的关系,可发现随着肿块增大肿块囊变程度等级越高(见图2—2)。

2.3 合并症   15例卵巢成年颗粒细胞患者中,7例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其中1例并灶性癌变,2例合并息肉),1例单纯合并宫颈息肉,4例合并子宫肌瘤,1例合并子宫腺肌瘤。

2例患者已经于发现肿块前分别因宫颈癌和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卵巢颗粒细胞瘤(又称粒层细胞瘤)是由卵泡的粒层样细胞构成的肿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5%[1]。

卵巢颗粒细胞瘤可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而成年卵巢颗粒细胞瘤占所有卵巢颗粒细胞瘤的95%[2]。

该组15例肿块均为成年型。

成年卵巢颗粒细胞瘤好发于中年至绝经后女性,发病高峰为45~55岁。

该组病例中,13例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45岁以上者占80%(12/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