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乔冠华简历_有关乔冠华的一篇短文

解放前,文化界有二乔,南乔、北乔都叫乔木。

也许怕混淆视听,北乔加了胡姓,成了胡乔木,南乔则用乔冠华

乔冠华还有笔名于潮、于怀等。

解放后,“乔老爷”叱咤风云,在外交界颇有名声。

“四人帮”垮台,直到乔老爷去世,没有动静。

到了1984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徐迟的《祭于潮》纪念其逝世一周年。

虽然不用真姓名,但读者一望可知。

我读了心喜,也仿效写了一则《于怀耿耿》在海外发表聊作呼应。

从1979年到1985年,我在香港《文汇报・笔汇》上辟有“补白”专栏,断断续续,竟有六年之久。

这专栏,海外华文报纸也有转载,尤其是纽约华侨报纸,更是快速照搬。

这我当时都不知道,若干补白,也在内地报刊上刊载,或用“黄赞补白”、或用“编辑手记若干则”集中刊载。

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杂志有《文艺评论》《散文世界》《博览群书》《厦门文学》《随笔》和《说画集》(端木、方成编)等。

说到随笔,还有一件趣事。

有关乔冠华的那篇短文原分上、中、下在香港“文汇・笔汇・姜牙子补白专栏”发表,10月27、28日,11月6日三次刊登,我把文章集在一起,和其他三篇短文,用《于怀耿耿(外三章)》署名黄赞,投给随笔,外三章是《杨刚之死》(原分上、下,1983年10月29、30日刊出)、《姑奶奶――记周颖》,(原分上、中、下,1981年10月19、20、21日刊出)《作者――记肖凤》(原分上、中、下,1981年11月29日、12月1、2日刊出)。

于怀耿耿(外三章)》寄出后,马上得到通知,稿子将于下期(1987年第一期)刊登,接着,北京、广东报纸也登了广告,目录里赫赫然有“《于怀耿耿(外三章)》黄赞”字样,我就放心了。

哪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期《随笔》竟杳如黄鹤,书肆里也看不见。

估计搁浅了。

后来终于收到这期的《随笔》,目录里的《于怀耿耿(外三章)》没了,把第二篇《杨刚之死》作为题目,“(外三章)”改为“(外二章)”。

显然,《于怀耿耿》不合时宜,连累《随笔》同人忙碌一阵,于心不安。

只有广告里的“存目”(那时,“存目”属于时尚名词,《随想录》书中就有“存目”字样,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免使读者胡猜疑问,重读了一遍《于怀耿耿》也找不出违碍部分,今事过境迁,文中提到的人也大多作古,让它重上版面,也算了却一番心事,并借此偿还答应给《博览群书》写稿而一直没有兑现的文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