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徐景藩辨治消化道肿瘤经验】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徐景藩   吾师著名脾胃病专家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载,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有幸师从临证学习,现将其治疗消化道肿瘤的辨证及治疗特点概述如下。

1 辨证要点�   1.1 明确病位:根据临床主证,例如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则病位在胃脾;若疼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或牵及后背,或兼见黄疸、尿黄,则病位在肝胆;如以胸骨后不适、吞咽不利,甚则如有噎塞者,病位在咽管食道,并依据理化病理等检查确定诊断。

�   1.2 分阶段辨虚实寒热:消化道肿瘤在不同阶段,证候表现不同。

早期多以邪实为主,夹有正虚,治疗大法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晚期则正气亏虚为主,兼有邪实,治疗应扶正固本,调理脾胃为先。

临床以气阴不足兼气滞、瘀热、痰湿证多见。

�   1.3 强调中虚气滞,痰瘀交阻是病机关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盛,正气旺盛,营卫调达。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内伤脾胃,气血阴阳失衡,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

故中虚气滞,瘀血内停,水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瘀互结,瘀久化热,热毒侵淫贯穿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病程中又应根据中医标本缓急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      2 立法用药特点�   2.1 早期邪实正气未虚,以理气活血祛瘀解毒为主:脘腹疼痛,痞闷不适,形体未衰者,以理气逐瘀为法。

用药如当归、赤白芍、川芎、枳壳、香附、制大黄、五灵脂、乌药、桃仁、三棱、龙葵、半枝莲等。

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小便不利加泽兰、泽泻、冬葵子、玉米须等。

夹有湿热者,宜清化湿热。

�   2.2 中期邪实正气已虚,当健脾调营为主,兼理气活血清瘀:气虚为主者,常见于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后,神疲乏力,腹部隐痛或后背疼痛,泄泻,舌微红、苔薄白,以健脾调营为主,兼理气活血清瘀。

据证选用党参、茯苓、炙甘草、黄芪、黄精、枸杞、谷芽、香附、五灵脂、败酱草、半枝莲、薏仁等。

兼有黄疸可选用水牛角、茵陈、茅根、通草、路路通、王不留行、三七粉等清利通瘀。

兼有湿滞者,可选用陈皮、半夏鸡内金、藿香、炒防风等。

便溏加益智仁、石榴皮等。

�   气虚及阴,气阴不足者,如术后化疗,舌红、苔薄白,益胃汤合六君子汤主之。

常选用麦冬、石斛、苏梗、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谷芽、建曲等。

泛酸加煅瓦楞,阴虚夹热加石见穿、蒲公英。

�   2.2 消化道肿瘤晚期,正气亏损,当以顾护脾胃为先:肿瘤晚期甚则已扩散无法手术切除,此期虽邪实,但正气亏虚,故以顾护脾胃为先,酌用少量活血化瘀之品。

据证选用太子参、山药、茯苓、炙甘草、石斛、黄精、鸡内金、谷芽等药以益气养阴,蛇舌草、薏仁、莪术、鸡血藤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不思饮食、食入欲吐者,加陈皮、法半夏、佩兰、佛手健脾开胃。

�   肿瘤晚期常见阴虚湿热重浊,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胀灼热,食欲不振,脘胁或后背隐痛,舌苔腻、黄白相间,脉细数,拟清化和中、理气行瘀为先。

常选用:黄连、法半夏、陈皮、石菖蒲、藿香、佩兰、石见穿、刀豆壳、鸡内金、谷芽。

舌苔燥腻少津,加麦冬、枇杷叶、木蝴蝶。

�      3 典型病例�   周某,男,79岁。

胃癌,不愿行手术,来求中药调治。

2005年3月24日初诊。

高年体虚,两月来胃脘痞胀,嗳气泛酸,时有头昏,大便2―3日一行。

2005年3月5日胃镜示:胃腺癌(2.0cm×1.5cm);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活动,幽门螺杆菌感染。

舌中间有紫斑,苔薄腻、黄白相兼,右关脉弦、左关脉细。

辨证:胃气不和,血瘀内停。

拟法理气行瘀和中。

药用:枳壳、当归、苏梗、鸡内金、绿梅花、太子参、佛手各10克,石见穿白芍、茯苓、蛇舌草、海金砂各15g,甘草3g,煅瓦楞30g,白蒺藜12g。

2005年4月4日二诊:药后病渐好转,舌质紫暗改善,食后胃脘痞胀,疼痛不著,脉弦滑小数。

拟养阴健脾行瘀。

麦冬、蛇舌草、石见穿、茯苓、枇杷叶、六曲、杭白芍各15g,炙甘草3g,橘络6g,炙内金、佛手、当归各10g,冬瓜子20g。

2005年4月18日三诊:咳嗽向愈;胃脘痞胀而疼痛不著,大便日行1次不黑,苔薄白、质微红,脉细弦。

拟再疏和行瘀。

苏梗、炙五灵脂各6g,香附、陈皮、半夏、莪术、鸡内金、当归、枸杞、佛手各10g,石见穿、蛇舌草各15g。

2005年6月9日五诊:咳嗽咯痰,色白粘,胃脘痞胀而疼痛不著,腑行不畅。

拟理气和阴化痰。

南沙参、杏仁、陈皮、半夏鸡内金、当归、佛手、绿梅花各10g,石见穿、莱菔英、枇杷叶、白芍、六曲各15g,炙甘草3g。

2005年5月12日四诊:咳嗽已愈,胃脘略有痞胀,右上腹、左下腹偶有隐痛,此起彼伏,大便不黑,小溲微黄,脉弦。

治守原法。

太子参、麦冬、炙鸡内金白芍、茵陈、石见穿、蛇舌草、地榆各15g,枳壳、法半夏各10g,莱菔英20g,陈皮6g,炙甘草3g。

暑季予清暑益气,和胃行瘀,酌加青蒿、六一散各10g。

秋季患者肠腑阵阵隐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苔薄白、质红润,脉细涩。

高年胃中气滞瘀热,肝胆湿热,治拟和胃行瘀。

�   以上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并服三七粉2.5g,每晚1次。

经治1年,饮食如常,脘腹无胀痛,大便日行不黑,脉弦,舌质微红、苔薄白。

症情尚平,治守原法,慎饮食起居。

处方:橘皮、橘络各6g,法半夏、枳壳、莪术、五灵脂、赤芍、白芍、石斛、炙鸡内金各10g,薏仁20g,蛇舌草、麦冬各15g,炙甘草3g。

4 体会   徐老在消化道肿瘤的各阶段处处体现以胃气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思想。

临床消化道肿瘤重病之人,胃尚能纳,犹有生机。

若谢谷不纳,胃气败绝,则预后严重。

胃气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主要指征之一。

虚者宜益气,气旺则血生,津液自生;实者益行气,气行而血行,补气与行气相合。

在临证时根据“天人相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理论,处方用药时随着季节的变换,用药相应加以调整。

如夏季加用清暑泄热之品。

秋季常配用麦冬、石斛养阴润燥之药。

老年人年事已高,气阴不足,祛邪不宜过度。

�   腹内结块,属中医症积范畴。

在用药方面根据咸能软坚散结,徐老常选用皂角刺、薏仁、三棱、莪术、夏枯草、象贝、鹅管石等品以散结行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