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高参辜胜阻的“两会”情缘|国策

“能够依托人大、政协的工作平台行使话语权,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这既是对我所进行的研究的充分肯定,也是鼓舞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虽然职务在变,身份在变,经世济民、以学报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却始终一以贯之,近20年来,辜胜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科研与参政议政并举,以学者的敏锐与良心,从官员的视野与高度,关注经济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建言立论,被誉为“国策高参”,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是各路媒体记者“围追堵截”追踪报道的新闻人物。

2000年4月,本刊曾刊发题为《青年学者辜胜阻政坛创辉煌》的文章,10年后,2010年“两会”前夕,本刊记者再次采访了辜胜阻,倾听这位学者型官员的“两会”情缘。

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1993年2月26日,远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双边合作研究辜胜阻收到了一份来自祖国的电传,通知并祝贺他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几个月前,他刚被评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喜事,成双地降临在这位37岁的青年才俊身上,让人好不艳羡。

而熟悉他的人却深知,“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早在1986年初,《光明日报》就曾在头版头条报道辜胜阻的事迹,并将之作为典型加以推广,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学习他扎扎实实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精神,像他那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正确的治学道路”,“把个人的事业同祖国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那时候,年仅30岁的他已在学界展露锋芒,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一颗“新星”,引起了包括中国政界高层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0世纪80年代初,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辜胜阻根据国情,潜心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这一重大社会课题。

他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题为《进一步控制中国人口增长的对策》的论文,不仅获得了中国首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云的高度重视。

她将文章分送各位副主任和司长阅研,还给辜胜阻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你的对策思路我很赞同”,“我们正在按照这一思路设法改进工作。

”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新问题,辜胜阻提出了著名的“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引起学界、政界的高度关注。

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孙起孟看了他撰写的调研报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对策》后非常欣赏,这一报告还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批阅说:“这一研究报告非常管用。

”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9岁晋升为副教授,33岁升任教授,一路走来,辜胜阻在职称两次破格晋升的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跨世纪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十多项荣誉与奖励都降临到辜胜阻头上。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收获背后付出了多少耕耘!   为了深入调研,获得第一手信息与数据,辜胜阻先后数十次跋山涉水,深入到湖北、广东、福建、北京、山东等10多个省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总计完成大中型社会调查项目30多个、调查问卷50000多份。

仅“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一个课题,问卷调研的计算机处理数据,摞起来就有一尺多高。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而采取的包括问卷、蹲点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民间调查,既不同于党政机关组织的社会调查,也不同于新闻界组织的新闻调查。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辜胜阻常常遭遇“闭门羹”,但他坚信“背靠理论,面向现实”的治学信条,坚持不懈地对中国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终结累累硕果。

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影响至今      1993年3月12日,辜胜阻从美国飞抵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

在一次接待外宾过程中,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要求民建中央的同志研究一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民建中央委员辜胜阻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辜胜阻就“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全体大会上作了口头发言。

他首先肯定了农民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潮”的积极意义。

这种思想,在当时普遍将“民工潮”视为“盲流”的社会舆论中,无疑石破天惊。

辜胜阻接着指出,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城市离开了农民工将陷入瘫痪。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民工潮”堵是不能奏效的,只能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引导。

他还第一次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城镇化”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

早在他1991年撰写的博士论文《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辜胜阻就已率先明确提出了“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这个概念。

基于多年的实地调研及海外考察,辜胜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

这一次,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政协两千余人的大会上作了公开报告。

他建议:一,要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二,要在强调渐进性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彻底的转移;三,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区域流动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克服“民工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组织化程度。

辜胜阻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立刻引起与会人士及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会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曾专门给辜胜阻写信说:“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你就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问题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你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

”   1996年,辜胜阻在此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撰写并提交的提案《强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荣获第八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这使得他很是欣慰:“能够依托全国政协委员的工作平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这既是对我所进行的研究的充分肯定,也是鼓舞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   此后不久,在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期间,辜胜阻撰写的《就业与失业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又荣获第九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这两个荣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的提案,主旨一脉相承,并影响至今。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城镇化”首度升格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令20多年来一直从事此领域研究、在中国率先提出“城镇化”概念的辜胜阻,很是欣喜。

“调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主要来自于城镇化

辜胜阻强调,“城镇化”与“城市化”,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城镇化”主张以镇建市,依托县城即城关镇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浙江义乌即是成功案例――这个原本只有2万人口、耕地资源严重稀缺、交通并不方便的浙中内陆县,现已发展成为拥有60万以上城区人口的中等城市。

“将城镇化升格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基于缓解资源过度集中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一种战略选择。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辜胜阻分析说。

见证并参与“一号”提案研究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的成功上市,无疑是当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

作为1998年全国政协大会“一号”提案――《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辜胜阻见证了中国十余年来风险投资事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雨历程。

早在1997年3月,全国政协大会期间,受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委托,辜胜阻开始关注风险投资发展

借助于在美国研修的机会,他实地考察了美国高技术产业、也是世界风险投资事业最为发达活跃的硅谷地区,并搜集了许多第一手材料。

1997年9月,适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办的“创业投资与资产证券化”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辜胜阻参加会议并提交了论文《美国的风险投资与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由此揭开了他在理论上系统研究风险投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他将风险投资作为高技术产业化研究的切入点,重点研究风险投资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认为风险投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风险投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使两者“天堑变通途”。

1998年1月,42岁的辜胜阻当选为武汉市副市长,实现了从学者到官员的人生跨越,武汉成为他学以致用的“社会实验室”。

1998年2月,他又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当年的“两会”上,辜胜阻结合武汉的工作,递交了《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予以办理。

同时,他还参与了由民建中央提交的、被列为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案》的相关研究工作。

1998年全国“两会”一结束,辜胜阻就以武汉市副市长身份,开始实施他亲自指导拟定的武汉地区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

为借鉴他山之石,他先后几次率团出访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深入参观考察了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杜伊斯堡微电子中心、剑桥大学科学园、利物浦科技园等高技术产业区。

经过实地走访考察和思想碰撞交流,回到武汉后,辜胜阻力主推动武汉市政府在财政补贴、创业投资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的政策和措施,并创建性提出金融资本要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道路,直接促成高技术与金融资本对接,在武汉科技界、工商界传为佳话。

正是在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案》及辜胜阻等人的《加快企业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案的促推下,从1998年开始,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掀起了第一轮热潮,同时促进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新的一轮创业高潮。

11年后,中国风险投资人和创业企业期待已久的创业板终于推出。

经世济民、以学报国的学者本色      自1993年起,辜胜阻历任第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5年间,共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了60多万字的议政报告,70余份提案,大会书面发言近70篇,先后9次以专家个人身份,登上全国政协大会和政协常委会讲坛发表政见,创造了自1994年起连续5年在全国政协作个人大会口头发言的纪录。

他依托学术优势、立足调查研究、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建言议政,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被采纳: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异地安置的思想已经变成库区移民工作的实践;首次提出的农村城镇化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的设想和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持久动力的建议写进了党的文件;关于农村教育的建议推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分类指导”的建议被2005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所采纳……   2008年2月,辜胜阻当选为任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较于全国政协的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全国人大常委会这边的工作,更多地侧重于立法和监督。

虽然不再在全国政协担任职务,辜胜阻仍然坚持每年都亲自率队到全国各地调研,亲自安排部署提案相关工作。

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坚持每年都要花40%的工作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2008年来,已相继完成《关于分步骤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建议》、《关于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的建议》、《关于支持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等十余件闪烁着调研光芒的建议。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的第二年,这一年春天的“两会”,注定是热点纷呈。

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后危机时期“国民共进”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金融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无一不是辜胜阻思考、关注的热点,并已形成《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关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使城镇化协调发展》、《关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政策体系》等建议,每件都贴近实际、深入基层,依然是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而这也正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本色与坚守。

(特别感谢易善策、朱旭、许谨、陈向宇等同志对本文所做的贡献与支持)   简历:辜胜阻,汉族,经济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留学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同时还担任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曾任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