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宫廷香薰活动及香薰器具的艺术成就 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的类别和成就

摘 要汉朝处香薰活动上升期。

汉武帝期,外邦进贡者络绎不绝,香进贡当是进贡重要容。

宫廷对香使用十分普遍,祭祀、仪乃至日常生活皆有焚香。

祭祀上,香薰主要功能就是借以通达神灵;日常生活,香熏被当做保养姿容、增加仪态风有效方法,还被用药疗,驱除疫病。

汉代香薰活动所用器具也多种多样,主要香薰器物要数香炉香球,博山炉代表了汉代香薰造物艺术高水平,汉代博山炉艺术水准高低主要体现山形炉盖造型变化、足柱或炉座造型变化和炉体装饰变化三方面。

关键词汉代宫廷;设计;工艺美术;香薰;博山炉;香囊;化特征。

图分类55献标识码。

l r v l r v v。

B,。

( l r, vr, g, g 008;。

l r, vr , , g 500)。

香薰溯及汉代宫廷香薰活动。

香薰始何,学界对问题颇存异议。

有学者认传说代,人始祖轩辕黄帝即已开始焚香,据《封禅记》所“黄帝使辟群臣受德教者,皆列�玉兰蒲席上,沉榆香,舂杂宝屑,以沉榆胶,和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位也。

”[]沉榆香灰与�玉屑混合泥,仪式用以甄定氏族部落地位尊卑。

沉榆香和象征权势、身份、地位�玉混合,这足见其当社会生活地位和重要性。

宋朝香茗丁谓其所著《天香传》也写到“香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享,首惟馨荐,而沉水薰陆无闻焉;传记,萃众芳美,而萧芗郁鬯不尊焉。

《礼》云‘至敬不享味,贵气臭也。

’是知其用至重,采制粗略;其名实繁,而品类丛脞矣。

……《尚》曰上圣焚宝香,天真皇人焚千和香,黄帝以沉榆�荚香。

三皇宝齐香珠法,其法杂而末,色色至细,然丛聚杵三万,缄以银器,蒸和,豆分而丸,珠贯而曝,旦日香焚,上彻诸天,盖以沉香宗,薰陆副也。

”[]说如可信话,说明当对沉榆类香香并不十分看重,而重起到通达上天宗教目。

这也就是《尚》“至治馨香,感神明”[3]和《毛诗》“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丁谓所说三皇期以银器缄香,或青铜器误,但制香工序确是十分明白。

也有学者提出相反见,明人周嘉胄所辑《香乘》提到,河南陈氏曾整合四人所著香谱,并序。

其《叶氏香录序》观认,“古者无香,燔柴�萧,尚气臭而已,故香,虽,而非今所谓香也。

至汉以,外域入贡,香名始见传记。

”[5]又《颜氏香史序》说,“焚香法,不见三代。

汉唐衣冠儒,稍稍用。

”[5]由可见,人所认汉代前无香,并不是要否认前香存和熏香活动,而是重对香馥郁追发生变化,并汉代以前相比较而得出结论。

综合当社会环境看,汉代人保持使用香薰祭祀通神这习惯,也更多地向了对香现实用途关。

只有这样理,我们才不至轻率地认定某种习俗历史发展没有任何程积累,而突兀地出现某代。

汉代,传记迭出,有关香薰活动记述开始丰富起,从献和献与考古发掘相印证看,整汉代社会尤其是汉朝宫室,已然进入了香薰活动上升期。

秦朝,始皇笃信方士们对海上仙山描绘,数遣人入海寻长生不老药,并且亲东巡,其也仙得道。

这种对长生不死追不仅汉代得以承续,而且有甚前。

其以通宫廷焚香期望得以通天成仙方式型。

汉武帝期,汉代国力达到鼎盛,外邦进贡者络绎不绝,香进贡当是进贡重要容。

子休氏曰“汉武道,遐邦慕德,贡献多珍,奇香叠至,乃有辟瘟回生异,香云起处,里灵。

”[6](35)西晋张华《博物志》就记了西使献香故事,“汉武帝,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国所乏,不礼其使,留久。

帝幸上林苑,西使干乘舆闻,并奏其香。

帝取看,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

长安疫,宫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枚,以辟疫气。

帝不得已听,宫病者登日并瘥,长安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犹不歇。

帝乃厚礼发遣饯送。

”[7]事其他献也有相关印证,《瑞应图》曰“汉二年,月支国贡神香,武帝取看,状若燕卵,凡三枚,似枣。

帝不烧,付外库。

长安疫,宫人得疾,众使者请烧枚以辟疫气,帝然。

宫病者瘥,长安里闻其香,积九月不歇。

”[8]《拾遗记》对类事亦有录,灵帝初平三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汤,宫人以浴浣毕,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

[8](93)又有汉武帝,海国献龙华香说。

[9]其他还有进贡乾陀罗耶香、兜木香、龙香、返魂香等,记不再赘述。

明人周嘉胄认“西国献香,返魂香、乾陀罗耶香、兜木香,其论形似功效神异略,或即香,诸录有异耳。

”[0]从献香故事情节看,周氏说,是合理,其他贡香事例也足以说明外邦献香活动频繁。

南朝梁任�《述异记》记辟寒香,“丹丹国所出,汉武帝入贡,每至寒,室焚,暖气翕然外而入,人皆减衣。

”[0]宋代王子韶所撰《鸡跖集》记,“光和元年,波岐国献神精香,名荃蘼草,亦名春芜草。

根而条,其枝如竹节柔软,其皮如丝可布,所谓春芜布,又名白香荃布,坚密如冰纨也。

握―片,满宫皆香,妇人带,弥年芬馥也。

”[6](35)。

周嘉胄亦提及《�煌新录》“虏苏割剌,答鲁右泽,高寻,然无草木,石皆赭色。

山产椒,椒如弹丸,然香彻数里。

每然椒,则有鸟云际蹁跹,五色,名赭尔鸟,盖风凰种也。

昔汉武帝遣将军赵破虏逐匈奴,得其椒。

不能,诏问东方朔,朔日‘天仙椒也。

塞外千里有,能致凤。

’武帝植太液池。

至元帝,椒生,有异鸟翔集。

”[]。

其他诸如涂魂国贡涂魂香、沉光香、祗精香;胥池寒国贡明庭香;金日�入值汉朝所制金�香等。

更有人因贡香而获官,任�《述异记》就记雍仲子进南海香物,拜涪阳尉,人谓“香尉”事。

这些事例,皆能证明当汉朝宫室对香收集和香薰活动热衷。

二、汉代宫廷香薰活动功用。

汉代宫廷对香使用十分普遍,祭祀、仪乃至日常生活皆有焚香。

祭祀上,香薰主要功能就是借以通达神灵,《汉武故事》就记有“昆邪王杀休屠王降,得金人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

”[]再如《汉武外传》,“武帝修除宫掖,燔和香,张云锦帷,九光灯,列玉门枣,酌蒲萄酒,以侯王母降。

”[]又“武帝元封,起方山馆,招诸灵异,乃烧天下异香。

有沉光香、祗精香、明庭香、金�香、涂魂香。

帝张青檀灯,青檀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以蜡和,香数里。

”[]可见当祭祀活动对焚香事重视。

日常生活,香使用更是普及,宫廷从帝王、嫔妃到官员皆趋若鹜。

日常香熏被当做保养姿容、增加仪态风有效方法,譬如东汉方士郭宪所撰《洞冥记》就曾记,“金日�既入侍,欲衣香洁,变胡虏气,合香,帝悦。

日�尝以薰,宫人见者以增其媚”[]故事。

嫔妃们保持身帝王面前吸引力,多使用香,彼攀比,追逐香馥郁和持久性。

《飞燕外传》“赵浴五蕴七香汤,踞通沉水香,坐燎降神蕴香,昭仪浴�蔻汤,敷露华英粉,帝常私籍樊姬曰,虽有异香,不如昭仪体香也。

”[6](355)。

赵飞燕还曾“杂薰诸香,坐处则余香日不歇”;婕妤也曾“沐以九回香,膏发,薄,远山黛。

施朱,慵妆。

”[3]()赵飞燕妹妹还有绿熊席,“其杂薰诸香,坐席,余香日不歇。

”[]。

熏香和香沐还被当成药疗办法,驱除疫病,前所提及月支香就具有这种独特功用。

这种用法实际上春秋战国期就已风行。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述了以下故事“燕昭王二年,波弋国贡荼芜香,焚,着衣则弥且不绝;浸地则土石皆香;着朽木腐草,莫不茂蔚;以薰枯骨,则肌肉立生。

广延国贡二舞女,帝以荼芜香屑铺地四五寸,使舞女立其上,弥日无迹。

”[]其宣扬香功能强,虽不无夸张,但可见出对香药用看重。

我国明代李珍所撰著名药《草纲目》也提到了有关兜木香药用,“兜木香,烧恶气,除病疫。

汉武帝,西王母降,上烧兜木香末。

兜木香,兜渠国所献,如豆,涂宫门上,香闻里。

关疾疫,死者相枕藉,烧香疫则止,《传》,云‘死者皆起’。

则灵香,非国所致,标其功用,众草首焉。

”[3](9)《洞冥记》还记有种熏肌香,可“熏人肌骨,至老不病”。

[]。

宫廷以香相馈赠,汉应劭《汉官仪》曰“尚郎含鸡舌香奏事”。

《通V职官V尚上V历代郎官》“尚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实事答对,致使气息芬芳也。

”传说,汉侍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使含,遂故事。

所以尚省就被称做“含香署”。

[5]皇帝忍受不了臣口臭,赐以鸡舌香,想当情景不免令人哑然失笑。

赵飞燕妹妹也曾送给其姊香,这故事被《西京杂记》所录,“飞燕皇,其女弟昭阳殿,遗飞燕曰‘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燧三十五条,以陈踊跃心。

’有五层金博山炉、青木香、沉水香、香螺卮、九真雄麝香等物。

”[3](0)《拾遗记》还提到,汉武帝痴迷香薰,日延凉室休憩,竟然“梦李夫人授帝蘅芜香,帝梦惊起,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

[8](95)。

官员们也普遍用香,《汉官职》就说尚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东汉应劭《汉官仪》说尚郎入直台,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指使从直。

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以从入台,给使护衣。

[6](97)。

三、汉代宫廷主要香薰器具类型。

香薰活动频繁汉代,所用器具也是多种多样。

香盛作保存香器物,是必备。

其次要有取香香箸或香匙,以及存放二物香壶等物。

整活动主要香薰器物就要数香炉了,香炉也可称薰炉。

香薰有两种主要方式,种是香,薰室或薰物;另种是不香,放薰球,依香然挥发其芬芳。

前者多使用香鼎、香炉器物,者则多用香球(或称香囊)。

香薰器物多就是香炉,有相当多献记述了这史实。

炉名,始见《周礼V冢宰》属“宫人”凡寝共炉炭,则炉乃三代制。

[7]可知周代以前已有作焚烧器具炉,是否用以焚香,尚无准确考证。

汉代香炉,记述多当属博山炉

南宋赵希鹄所撰《洞天清录集V古钟鼎彝器辨》记,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制始”。

[8]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博山炉已不少数,有学者因认博山炉是国香炉始祖。

宋代高承所撰《事物纪原》也记,“《武帝传》有博山香炉,西王母遗帝者。

”[9]制作博山炉所采用材也不限铜,有些地方已出土瓷博山炉,还有献记有用玉制作博山炉

博山香炉当应用较普遍,《香乘》曰,“汉朝故事,诸王出,则赐博山香炉

”[0](59)。

宋代金石学吕临描绘博山炉形制说“炉象海博山,下有�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回环,器世多有,形制不。

[]由博山炉使用率看,当汉代宫廷应有专门铸造机构,参与铸造人数当不少数,但名列史册铸造工匠却是长安巧工丁缓。

传晋代葛洪所著《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制九层博山香炉

镂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然运动。

”[3](39)(图)。

另种代表性香薰器物香球,又名香囊。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唐代物被抢救性发掘前,世人甚至包括考古界人士都认香囊乃由织物制成。

直到考古人员根据埋藏物清单对,方知香囊乃金属制作。

结合唐代香囊结构和形制,正与《西京杂记》所记卧褥香炉相印证,葛洪记道,“(丁缓)又作卧褥香炉,名被香炉

出房风,其法绝,至缓始更,机环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被褥,故以名。

即今香球也。

”[3](39)如葛洪所言确实,丁缓也并不是卧褥香炉始作俑者。

这种香炉做法初防风氏族,防风氏族是和夏朝期南方氏族部落,《路史V国名纪》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

下有风渚,今武康(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

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其东二步。

”[]如真是防风氏族首创卧褥薰炉话,则真正义日常香薰历史应夏朝。

丁缓发掘并恢复了这失传技术,可能还进行了技术革新,那就是炉设置了平衡机关――机环,使得盛装香香碗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而不至倾洒。

这才可以更方便地用到卧褥

唐朝诗人元稹曾做诗赞曰“顺俗唯团,居莫动摇。

爱君心不测,犹讶火长烧。

”[3]唐代法门寺地宫杨贵妃遗物――香囊,就是直接继承了这制作技术,材黄金。

世有诗赞曰“香球不减橘团圆,橘气香球总可怜。

虮虱窠窠逃热瘴,烟云夜夜辊寒毡。

兰消蕙歇东方白,炷插针牢北斗旋。

粒马牙我辈,万金龙脑付婵娟。

”[]宋朝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入禁,妇女上犊车,皆用二鬟持香球旁,袖又持两香球,车驰,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5]可见香球是供人随身携带,应该说从汉代卧褥香炉到到宋代作袖薰香球,其使用围和方法出现了较拓展。

究竟汉代卧褥香炉是不是也以黄金制成,目前尚无确切说法。

外,《东宫旧事》还提到,“太子纳妃,有熏衣笼。

当亦秦汉制。

”[0](6)说明汉代还有专供熏衣熏笼。

以前应劭《汉官仪》曰“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以从入台,给使护衣。

”相对照,所谓熏笼,当就是指香炉

四、汉代香薰器具――博山炉造型、结构和艺术成就。

前提到,博山炉汉代具代表性薰炉。

它基造型和构造如吕临《考古图》所述,般由炉盘、炉盖和炉座三部分构成,般炉座下还有承盘。

(图)汉代博山炉高低不,高如竹节长柄博山炉,矮多豆形矮柱足炉。

博山炉出土数量和形制看,吕氏当描绘也只是言其概。

汉代铸造博山炉,保持基形制基础上,形体和造型细节上也多有差异。

豆形博山炉汉代常见,这说明博山炉形制豆关系较密切。

豆和鼎、簋、�、鬲食器,古代原用盛装黍稷,周代普遍作荐菹醢器,常被用祭祀,且以偶数放置。

博山炉仿照豆造型铸造,应该有较久远历史,两者可能会出现祭祀仪式上。

豆阔口收腰造型,十分便把持和移动,这或许是博山炉仿造其造型主要原因。

当然出土博山炉也有仿造簋形制,但是数量并不多。

从出土物可以看出,汉代博山炉造型和制作水平可谓良莠不齐。

有极粗略,仅止是豆上面添置山形盖子,炉体几无装饰;有则形体舒展匀称,通身装饰,透露出华丽雍容姿态。

精美两件西汉博山炉分别是河北满城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错金博山炉和陕西兴茂陵从葬坑出土错金银竹节博山炉

汉代博山炉艺术水准高低主要体现三方面是山形炉盖造型变化,是足柱或炉座造型变化,再则炉体装饰变化。

山形炉盖造型也有三种手法,种是将山形铸造成参差不平,以象真山群峰突兀、连绵起伏,刘胜墓出土错金博山炉就是代表;另种手法则是将山体秩序化和图案化,山形层次感强(图3);再就是性以仙人、神兽和植物形象主体,山形仅约略写而已(图)。

足柱和底座设计也是博山炉出彩处,有保留豆足,有些则以人物、鸟兽以及人物御兽等形象替代了豆足。

代表作品刘胜妻窦绾墓出土件骑兽人物博山炉造型也非常巧妙别致。

炉体由四部分组成,下承盘,盘上饰鎏银心圆四周和组柿蒂纹。

承盘塑骑兽力士,力士上身裸露,下着短裤,手高擎炉盘,手抓兽头,形象猛武有力。

兽昂首跪卧,作挣扎状。

炉盘外腹饰带状纹周,并隐约可见错银云纹。

炉盖透雕装饰分上下两层,上层铸成云雾缭绕山峦形,山刻画有猛虎噬羊、人兽搏斗、人牵牛车以及虎、熊等猛兽形象;下层圈饰龙、虎、朱雀、骆驼、草木、流云纹。

[6]。

炉体装饰依据使用者身份和使用场合不差别也很。

刘胜墓出土错金博山炉装饰可谓雕琢繁复,富丽堂皇。

圈足上饰错金卷云纹,足柱上雕出三条出水腾龙,龙体矫健,龙首上昂承托炉盘

……炉盘和炉盖上饰错金流云纹,线条劲健流畅,工艺高超精湛。

再如兴平出土错金银竹节博山炉,炉座圈足,座上透雕两蟠龙,龙体鎏金,鳞甲,眼、须、爪鎏银,龙翘首衔炉柄。

炉柄细长五段竹节状,柄上端向外伸出三龙,龙首上昂承托炉盘,龙身鎏金,爪鎏银。

炉盘部有宽带纹周,其下有十组三角纹,三角饰蟠龙纹,底鎏银,蟠龙鎏金。

宽带纹浮雕四条腾波出水巨龙,龙体鎏金。

[6]。

博山炉代表了汉代香薰造物艺术高水平,以至汉和汉以出现了量咏博山炉诗赋。

有首汉诗清楚地描绘了博山炉外特征及精巧设计和制作,“四座且莫喧,愿听歌言。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

雕各异类,离娄相连。

谁能器,公输与鲁班。

……”[6]西汉刘向《熏炉铭》不但对造型和熏香予以咏赞,也指出了其通神用途“嘉正器,�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有兰绮,朱火青烟。

蔚术四塞,上连青天。

雕镂万兽,离娄相加。

”[7]东汉李尤也曾作《熏炉铭》描述了博山炉,说“上似蓬莱,吐气委蛇,芳烟布绕,遥冲紫微。

”[7]。

南朝对博山香炉赞美蔚风尚。

南朝齐刘绘《咏博山香炉诗》也充分抒发了对受博山炉所激发出浪漫主义艺术象“参差郁佳丽,合沓纷可怜。

蔽亏千种树,出没万重山。

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

下刻盘龙势,矫首半衔莲。

傍伊水丽,芝盖出岩。

复有汉女游,拾翠弄余妍。

荣色何杂糅,褥绣更相鲜。

��或腾倚,林薄草芊绵。

掩华如不发,舍熏末肯然。

风生玉阶树,露湛曲池莲。

寒虫飞夜室,秋云没晓天。

”[7]南朝梁昭明太子《铜博山香炉赋》咏道“……方夏鼎环异,类山叙诡。

制器而备众质,谅兹物侈。

青女司寒,红光翳景。

吐圆舒东岳,匿丹曦西岭。

翠帷己低,兰膏屏。

爨松柏火,焚兰麝芳。

荧荧曜,芬芬外扬。

似庆云呈色,如景星舒光。

齐姬合欢而流盼,燕女巧笑而蛾扬。

刘公闻见锡,粤女惹留香。

信名嘉而器美,永玩华堂。

”[7]陈傅�《博山香炉赋》器象南山,香传西国;丁谖巧铸,兼匠刻。

麝火埋朱,兰烟毁黑;结构危峰,横罗杂树。

寒夜含暖,清宵吐雾;制作巧妙,独称珍淑。

气氛氲,长似春;随风胜千酿酒,散馥还如硕人。

[8]梁孝元帝香炉铭苏合氤氲,飞烟若云。

浓更薄,乍聚还分。

火微难尽,风长易闻。

孰云道力,慈悲所薰。

[6](300) 由可见博山炉世人心独特地位和魅力。

五、结语。

香薰活动汉代繁盛不是突兀,它是从上古祭祀仪式流传下。

汉代沿其通达上天思维模式下,又受浓重仙得道欲望驱使,再加外邦进贡了种类繁多优质香这物质基础,香薰活动宫廷逐渐蔓延。

香薰功能也随发生变化,即从升仙精神麻痹延展到日常生活护颜、祛病和熏衣。

香薰下,势必会促动宫廷和民香薰器具铸造,由产生了像博山炉卧褥香炉这类精致机巧工艺产品。

博山炉艺术成就既见证了汉代金属工艺高超,又被笼罩神仙得道识下,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价值。

从这层面看,汉代香薰活动化义是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冯健民)。

参考献。

[][晋]王嘉古说丛刊V拾遗记[]北京华局,9853。

[][宋]成(原著),胡起望(校)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98639。

[3]江灏、钱宗武(译)今古尚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99539。

[]王勇(选编)国学精华V诗[]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006。

[5]周嘉胄生活与博物丛V器物珍玩V香乘(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37。

[6]周嘉胄生活与博物丛V器物珍玩V香乘(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3。

[7][晋]张华(原著),祝鸿杰(译)博物志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9959。

[8][宋]洪刍生活与博物丛V器物珍玩V香谱(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993。

[9] [晋]王嘉(撰) ,齐治平(校)拾遗记[]北京华局,985。

[0]周嘉胄生活与博物丛V器物珍玩V香乘(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3。

[]�夫、丁忠元等(编)华名物(下)[]济南济南出版社,99369。

[]叶廷�(撰),李亮(校)海录碎事[]北京华局,005。

[3]葛洪(集),成林、程灿(译)西京杂记(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993。

[][宋]陈敬(编)丛集成续编V新纂香谱(二卷)[]台北新丰出版公司,009707。

[5]阙勋吾(主编)国历史故辞[]西安三秦出版社,989303。

[6][宋]洪刍生活与博物丛V器物珍玩V香谱(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7。

[7]四库禁毁丛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丛刊V集部V55[]北京北京出版社,00060。

[8]张建,金芷君(主编)医化撷芳[]上海上海医药学出版社,005。

[9]《续修四库全》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V5V子部V类类奁史(卷九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7。

[0]周嘉胄生活与博物丛V器物珍玩V香乘(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3。

[]钦定四库全V考古图V续考古图V考古图释[]8。

[]伏元杰(著)蜀史考V蜀族起和变迁[]延边延边学出版社,0056。

[3]傅京亮国香化[]济南齐鲁社,00875。

[]徐渭(著)青藤屋集至五册[]华局,98599。

[5][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北京华局,979。

[6]李松、贺西林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0086。

[7][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五V香炉八[]北京华局,005606。

[8]欧阳询艺类聚(卷七十)饰部下V香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 相关热词 香薰汉代宫廷器具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