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姓“公”姓“私”。

1997年秋天,我们党召开了十五大,在这次党代会上,中央提出了“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论断,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提法,石破天惊,这是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的一次大突破。

一、十五大之前的背景。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是共产党人的天职。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提出“节制资本”的口号,维新改良派康有为提出“私有财产为争乱之源”,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要倒退到他们所处时代之前吗?那还有什麽先进性可言?。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者应该不应该、能不能、怎样当家作主,私有制应该不应该、能不能、怎样逐步消灭,就逐步占据了这个世界意识形态的主流。所有的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或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在这个问题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被划入进步.动摇或倒退的阵营里去。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孙中山先生提出节制资本的口号,都是历史变化在他们思想上打下的烙印。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质就是依靠资产阶级实现共同富裕。他在宪法中取消四大,不允许工人罢工,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赶走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的代表,纵容资产阶级肆意侮辱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杰出代表王进喜陈永贵同志,对人民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肆意否定和污蔑。其实质就是否定公有制,否定工人阶级广大人民对于国家经济政治的管理权,监督权。邓小平宠爱的新资产阶级理论家称他为“伟大的倒退”,伟大不伟大,须历史评价;倒退,却是真实的。

二、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种纷争不断的情形下,

1997年5月29日,时任党中央总。

书记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

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他准。

备良久的讲话。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们全党,特别是。

高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尤其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同志讲话。

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讲。

话全文有两个要义,一是高举邓小平旗帜,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姓“公”姓“私”的争论,但针对“左”的批评显而易见。“5.29”讲话后,国内政治情势上在一段时间并没把该讲话直接与“第三次思想解放”相联系,直到8月12日,中国经济时报一篇《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访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以及十五大召开当天,还是中国经济时报在9月12日头版,以《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为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思想碰撞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江泽民的“5.29”讲话才正式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一起见诸于媒体表述之中。我们无从了解当时国内这种宣传上的策略出于何种考虑,甚至,在《江泽民文选》中至今也无法找到这篇讲话原文,但这次“静悄悄”的思想大解放,我们已从十五大报告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中明显感受到。报告指出:“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实施战略性改组,股份制、合作制、租赁承包等所有制形式先后出现,民营、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随后跟进,市场经济步伐在全国明显加快。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在总结和坚持前两次思想解放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在所有制结构理论上重点突破,取得了对姓“公”姓“私”问题的新认识。

三、十五大上姓“公”姓“私”的讨论。

对于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中共十五大在理论上有更大突破。表现为:

第一,明确地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列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表述,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坚持以公有制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的重大改变。它将“多种经济成分”改称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把“共同发展的方针”改称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之别,但反映出的是在所有制问题认识上的深刻变化。另外,以前我们只是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十五大则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这意味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中,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并肯定其“重要作用”,大大加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量。

第二,重新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长期以来,人们对所有制理论的理解存在片面的倾向,认为坚持公有制就是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对公有制的认识逐步扩展到以公有制主体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联合组织,扩大。

公有制的外延,但仍然坚持以“公有为主体”的联合。十五大明确认定公有制经济除了国有、集体外,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成分,不仅拓宽了公有制的外延,而且扩大了公有制的内涵,就是说,在混合经济中,不论是否属于公有为主体的联合,只要是属于国有成分或集体成分,都应算作公有制经济。这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

第三,说明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所有制变革中,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不等于各行各业、大大小小都要国有,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上,所以不宜把国有经济的有限力量分散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大中小各种类型企业上,由此便提出了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和有进有出的战略重组任务。因为“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点,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解释有助于解除人们对所有制变革问题上存在的种种疑虑。

第四,指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同一所有制在不同企业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如何组织、管理、经营、运作的具体办法、途径和方式。随着改革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有制形式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多元化,这是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五大报告列举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形式,强调“一切反映社会化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共十五大所有制理论上的新突破,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澄清人们思想上某些困惑和疑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主体呢?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

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结论。

实践证明: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排斥其他所有制经济,重回“一大二公”的老路,脱离了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样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道,才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0 次访问